【摘要】本文從時空的交匯節(jié)點上分析《登幽州臺歌》中陳子昂的孤獨體驗,從歷史現(xiàn)實分析陳子昂的孤獨來源,從個人需求理論角度將其個人孤獨上升到根本性孤獨。
【關(guān)鍵詞】孤獨體驗;時空交匯;個人性孤獨;根本性孤獨
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已成絕響,回蕩在古往今來多少人心中,只因“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扒安灰姽湃耍蟛灰妬碚?,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以下,筆者將結(jié)合作品分析陳子昂的孤獨體驗。
1.時空交匯點上更顯陳子昂之孤獨。試想一下,陳子昂處于時空的十字交匯點上,就在那一點上,就只有他一個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天地悠悠”。首先在一個現(xiàn)實時空之內(nèi),他獨自登樓遠望,放眼望去視野無限開闊。其次在歷史的時空之內(nèi),他由當(dāng)今君臣回想到燕王樂生等輩,不由感慨萬千。再次,在他的思想時空之內(nèi),由此及彼,由自身想到歷史的時間軸,由自身想到宇宙的浩瀚。處于時空交匯點中的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卻孑孓一身,“獨愴然而涕下”。
2.陳子昂為何獨登臺獨愴然?他的孤獨源自哪里?據(jù)史料記載,唐高宗開耀二年(682年),進士及第。高宗駕崩于洛陽,他上書在洛陽建高宗陵墓。武則天很欣賞他,拜為麟臺正字,歷官至右拾遺,卻對他寵而不用。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派武攸宜北伐契丹,陳作為右拾遺隨軍參謀。他直言進諫,武卻不納,不僅無功,反而受到降職處分。由于悲憤于是登上幽州臺。他想建功立業(yè)卻不被賞識,他胸懷大志卻懷才不遇。
相傳幽州臺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賢才而筑,今陳子昂登幽州臺,想起古之賢君良臣,再想到自身的處境以及當(dāng)今世風(fēng),念今再無古者,亦無追隨古者之來者,空有黃金臺,“白云千載空悠悠”。報國之路在何方?今之賢君良士在何方?志同道合者在何方?由于內(nèi)心孤憤、抑郁難解所以登臺,登上幽州臺卻益加引發(fā)內(nèi)心之情更增孤獨之感。同時,登高望遠,眼界開闊,與天地更加融合,卻更顯個人的渺小。在與天地自然對話的過程中,往往被震懾而生人類自慚形穢之感。天地?zé)o垠而人生有限,天地如滄海而人如一粟。功業(yè)未就而時不我待,詩人內(nèi)心不由得焦灼和惆悵。如此種種,時空交錯,使陳子昂內(nèi)心所有情緒奔瀉而出,登臺一舉成為導(dǎo)火索,詩人悲愴之情由一哭而出。
3.從個人性孤獨到根本性孤獨。陳子昂的孤獨,是因為有志難騁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他希望被君主重用被同行理解,可是這個需求卻無法實現(xiàn),他的人生理想在現(xiàn)實中受挫,他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他受到排擠入獄降職。孤獨體驗產(chǎn)生于主體渴望溝通的強烈需求與這個需求不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他渴望像樂毅那樣被理解被重用。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是詩人領(lǐng)悟到的更抽象、更永恒的孤獨。時間上人類生命短暫,空間上更渺小。個人的得失與榮辱在面對永恒的宇宙時都不再重要了,從而超越了個人的孤獨。
參考文獻:
[1]藍嫦.超越時空的孤獨者之歌——淺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J].文教資料,2014(08),4-5
[2]覃衛(wèi)媛.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多重文學(xué)空間解讀[J].傳承.2014(12),145-146
[3]陳少華.孤獨體驗[M].花城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賴思晨,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專業(yè),從事語文教學(xué)、教研、班主任工作十年,擔(dān)任語文學(xué)科備課組長,曾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承擔(dān)寶安區(qū)區(qū)級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