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戈壁記事

        2021-08-09 07:23:47龔培德
        伊犁河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紅柳鈴鐺柴火

        龔培德

        打柴火

        柴火,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西戈壁家家戶戶生活的必需品,和吃飯的糧食一樣必不可缺。上至場長、政委,下至連隊的普通職工,家家戶戶門前都會堆上一座座小山似的柴火垛。春夏秋三季用的最多的是琵琶柴、紅柳、胡楊枝,冬季是燒自家的土炕或火墻,需要耐燒持久的柴火,北沙窩的梭梭柴便成為爐灶內(nèi)的首選。

        在西戈壁建場初期,柴火對家家戶戶都不是問題,因為開荒的土地上當(dāng)時就長滿了梭梭、紅柳。形成條田后,在每個條田的外邊到處都是人們從地里揀拾出的柴火,誰家要用,收工后背些回去,待家里沒燒的了,就用擔(dān)子挑或者架子車拉些回去,隨用隨取極為方便。

        幾年之后,土地上的條田形成規(guī)模,在大部分條田的渠埂上還栽種下了許多的白楊樹、沙棗樹、胡楊樹,西戈壁的田野上有了綠色。又過了幾年,西戈壁農(nóng)場原是單身的清一色老兵,一下子來了許多拖兒帶女說著不同方言的人。這些人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謂“支邊”(意為支援邊疆建設(shè))。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使過去隨便可取的柴火,變得金貴起來,有些深謀遠慮的家庭,提前幾年就在自家門前早早備好了幾大垛柴火,而一些只顧眼前的人家則到鄧家溝邊尋這些可燃之物。

        我父母來西戈壁較晚,自然沒有揀拾到條田外柴火的機會,但靠著父母的勤勞,竟然在來連隊兩年之后,也在家門前積累了一大垛柴火。當(dāng)然這些柴火都是父母利用早晨出工前和晚上收工后,或節(jié)假日別人休息時,他們從鄧家溝那邊一擔(dān)擔(dān)揀拾回來的。

        連隊揀拾柴火有幾個去處。

        一個是在鄧家溝海子邊。鄧家溝因為過去常年有水,兩岸長滿茂盛的胡楊、紅柳等。揀拾枯死的這些樹木最為省力,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只要憑兩只手用力就很快掰扯上幾捆,把扁擔(dān)插入柴捆中,挑著回去就是了,可因為后來打柴的人多了,這些枯枝爛根沒幾年也就被大家伙揀拾盡了。沒有了干枯的胡楊枝和紅柳,有些人就用镢頭砍活紅柳,對砍下的活紅柳,打柴人是不會當(dāng)時就挑回家的,因為活紅柳太濕太重,砍倒之后需在戈壁灘上晾曬個十天半月,當(dāng)紅柳枝條上的葉子落盡,枝條干脆的隨手就可折斷,這才往回挑。當(dāng)然,打柴火的連隊職工是很懂規(guī)矩的,雖然各家都在戈壁灘上打紅柳,但從來沒有誰偷拿了別人家事先打好晾曬的柴火。

        還有一處是連隊大渠西邊的西沙包,那里大都是比較耐燒的琵琶柴。胡楊枝和紅柳屬于易燃之物,勞動力多的職工家庭,不屑于燒這種柴火,他們更喜歡燒琵琶柴,琵琶柴有很大的根塊,一般都在半米以上,長的可達1.5米,粗細如人的手臂和大腿。這種柴火的根塊是橫臥的,用镢頭一拉就出來了。用這種柴火做飯,只需加滿一爐灶火即可,不像胡楊枝和紅柳,時時地要往爐灶里添柴。但這種柴火不像揀拾胡楊枝和紅柳那么方便。西沙包距連隊駐地三公里之外,用擔(dān)挑不行,至少得用架子車去拉,一般沒有幾個男勞動力的家庭是干不了這活的。不過,連隊在每年的“十一”之后,會組織馬車班的馬車,為每個家庭拉一車這樣的琵琶柴,為職工家庭冬季取暖所用。而拉琵琶柴也是檢驗每個職工家庭在連隊的處事為人。打琵琶柴是體力活,一般是在拉運柴火的頭一天,主家自己和請上的兩個幫工先到西沙包邊的高崗上,選擇幾處地方,用镢頭刨挖幾叢琵琶柴試試,如果刨出的根塊粗壯齊整,足夠拉上一馬車的最好;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好,其余大部分稀稀拉拉只有另選地方。選擇刨挖琵琶柴,秧子越是發(fā)綠,長勢旺盛的,地下的根塊越小。反之,那些秧子只露出地面一點點的,土下面的根塊才會又大又長。打柴火不像是挖野菜滿地亂跑,它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選擇打柴的地方方圓不能超過300米;二是在琵琶柴所生長的地方都是戈壁灘上的沙包,拉運時必須在較為硬瓷的土上行走,否則拉運柴火的馬車一旦陷進去,那可不是容易出來的。輕則卸下柴火,重則會將車掀翻,造成車損馬傷的事故,這種事情,在西戈壁各個連隊打柴火的過程中多次發(fā)生,屢見不鮮。所以趕馬車的老把式,到了沙包上,哪兒的路能走,哪兒的路不能走,用眼睛掃一下心里明鏡似的,哪怕有的地方琵琶柴再大再好他也不能把馬車趕過去。

        而將柴火裝上馬車,也是有講究的。有些人家對趕馬車的,來幫忙打柴火的幫工都會拿上自家最好吃的飯菜招待,晚上回來還有兩瓶農(nóng)場釀的酒,大家干活時自然都盡心盡力。裝車時把四個角都踏瓷實,沿著車架子漸漸增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梯形。而有的主家雖然嘴上說得好聽,但打柴時的伙食和平時自家吃的沒兩樣,干活的人自然就不用心,裝車時蓬松松的,看似也很高大,但拉回的柴火比別人家會少很多。見自家拉回的柴火比別人家少,這樣主家肯定會生氣,不悅寫在臉上,嘴里便說出不閑不淡的話,但第二年又到了打柴火的季節(jié),他們還是依舊不舍得把干活下力氣的人招待得好些。連續(xù)幾年都如此,不僅沒人愿意給他家?guī)凸?,馬車班的趕車師傅一聽到給他家拉柴火,都不愿意上門,搞得馬車班長沒有辦法,只好讓幾個趕車師傅抓鬮,讓人很看不起。

        母親對幫助我們家干活的人,是家里有什么最好吃的全拿出來。母親說,哪怕平日里我們舍不得吃,但也不能虧了下力氣幫忙的人。一般是早晨油條,中午是帶上幾樣事先炒好的小菜卷煎餅,晚上回來母親是割肉炒雞,不把幫工的和趕車的師傅喝個面紅耳赤,頭暈?zāi)垦5模^不讓他們回家。因此,母親也在連隊贏得大方、實在的好口碑、好名聲。當(dāng)然,每年我家的琵琶柴也裝得實實在在,讓左鄰右舍很是羨慕。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誰家能拉上一車梭梭柴,在我們連隊足以引為驕傲。這份榮譽由于我參加了農(nóng)場機務(wù)站的工作,使母親享受了這份心理上的滿足。經(jīng)歷20多年的砍伐,原在西戈壁土地上生長的梭梭柴早已不見了蹤影,如果要想拉到這種柴火,馬車已經(jīng)不能解決問題,除非汽車和輪式拖拉機。打梭梭柴的地方也早已不在西戈壁的范圍,要驅(qū)車百余公里進入古爾班通古特的沙漠深處了。當(dāng)時在農(nóng)場機務(wù)站工作的人員有個福利,那就是每兩年可以免費使用機務(wù)站的拖拉機到沙漠深處拉一車梭梭柴。當(dāng)我成了一名拖拉機手后,母親最為高興的就是家里也能拉上一車梭梭柴了。那時的我一直以為這是母親眼饞干機務(wù)的人家,現(xiàn)在想想覺得母親想拉上一車梭梭柴,是因為她的兒子也成了連隊的機務(wù)工人。在西戈壁能成為機務(wù)工人,是和大田地干活的農(nóng)工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機務(wù)工人屬于技術(shù)工人崗,工資收入要比農(nóng)工每月多10多元錢。母親心里的這種驕傲,遠遠勝于一車梭梭柴。

        又過了幾年,農(nóng)場在昌吉一個叫廟爾溝的地方開始挖煤,冬季家家戶戶靠燒柴火取暖問題算是宣告結(jié)束,再后來又用上了液化氣罐。前幾年,農(nóng)場通上了天然氣,那些揀拾柴火的往事在老一輩腦海中已成為歷史。而且自從人們不再砍伐西戈壁土地上的紅柳、琵琶柴、梭梭柴以后,這塊土地上的這些植物又生長得郁郁蔥蔥,特別是那些從夏開到秋的紅柳花一片片、一團團,紅如錦緞云霞,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西戈壁人此時感受到,這些平時不注意的紅柳花也燦爛嫵媚,風(fēng)情萬種呢。

        西戈壁的鈴鐺刺

        鈴鐺刺,學(xué)名叫刺梅,是西戈壁土地上常見的植物,尤其是在鄧家溝兩岸,長得密密匝匝。因為鈴鐺刺屬于有刺的落葉灌木,刺尖如利劍,不留意被它扎一下,人會疼得亂蹦亂跳,因此少有人招惹它。那鈴鐺刺枝條大都長有幾米高,只有長脖子駱駝才可以覓食它的嫩葉和花朵。

        雖然渾身被刺所包圍嚴實,但連隊的女人們在五月初到六月中下旬,差不多有兩個月的時間,家家戶戶都要去掐鈴鐺刺的花來做美食。

        當(dāng)然,采擷鈴鐺刺的花朵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因為鈴鐺刺的花和刺是在同一枝條上,稍不留神,那鋼針的刺尖就會扎入你的皮膚,有經(jīng)驗的女人采鈴鐺刺的花,不會輕易貿(mào)然下手,而是選擇花朵最繁多的枝條,輕輕將它拽下,然后帶著手套在刺針的空隙間慢慢將花朵捋下來。捋花朵這活著急沒用,靠的是眼尖手巧。所以采擷鈴鐺花,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技能的比賽,有的人滿手拉的都是血口子,也沒采多少,而有的人很少被刺扎,卻收獲多多。由此也可以試出干這種巧活功夫的深淺。

        花朵采擷回來后,先到井臺邊用清水洗凈,因為西戈壁風(fēng)沙大,那嫩嫩的花蕊里少不得沾上灰塵,被井水清洗之后,更顯得鮮亮水靈。

        西戈壁連隊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家鄉(xiāng)各不相同,對鈴鐺花的吃法也就多種多樣,有的和玉米面、白面摻在一起上鍋蒸著吃;有的和面混在一起貼成餅子吃;有的懶婆娘會將花瓣直接灑在面條鍋里,也就圖個新鮮味。有些講究的人還會先蒸后炒,炒時配上蔥花,吃過的人都嘖嘖稱道。

        我家食用鈴鐺花也以混合蒸為主。但母親在蒸之前必將用鹽水將花浸泡一陣,爾后才攪拌上籠。至于為什么要用鹽水浸泡,我們當(dāng)時也不明白,只是將自家的和鄰里的相比較,感覺母親蒸出來的鈴鐺花比其他人家的顏色鮮艷,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來長大后自己做菜時才得知茄子、豆角、絲瓜很多蔬菜都需用鹽或醋浸泡過才不會變色)。想必母親自幼就懂得如何保持原色。

        而吃鈴鐺花,用蘸水調(diào)味是母親與別人家的一個區(qū)別。待將每人一碗的鈴鐺花放上桌,母親會取出一個大碗來,那里面是事先炸好的辣面子、碾碎的芝麻、蒜蓉、切碎的野椒蒿,鹽、醬油、醋調(diào)好的蘸水。在散發(fā)著鈴鐺花清香的蒸面上,澆上一勺含著濃濃的野椒蒿味的蘸水,立即打開了人的味蕾,舌尖上傳遞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鈴鐺花開到6月底,那些大片大片未被采擷的花朵,漸變?yōu)榫G色的莢果,爾后慢慢地由淺紅、深紅變?yōu)楹旨t。待田野含露,雁往南飛,那些因腫脹而形成的果,綴滿每根枝條,而且它就那樣長久地懸掛著,時間可達一年之久,在西戈壁老龍河刮過的風(fēng)聲里,響鈴一片,很有千軍萬馬的氣勢,別有情趣。

        鄧家溝的鈴鐺刺,除了花朵被人食用外,給農(nóng)場所做的貢獻也還蠻多。一是用于建地窩子上面的鋪墊材料。建場初期,各連隊的住房都是地窩子,而且都是就地取材,房子的梁和檁條都是從鄧家溝和老龍河里砍伐的胡楊木,而鋪在胡楊木上面的除了胡楊木的枝條、紅柳,最多的就是這些鈴鐺刺了,因為鈴鐺刺在西戈壁的土地上隨處可見。鈴鐺刺被砍伐之后,從根部很快長出芽尖,要不了幾年又竄得老高,生命極度旺盛,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那年月,西戈壁農(nóng)場幾千間地窩子的建成,鈴鐺刺功不可沒。

        那時農(nóng)場每個連隊都有放養(yǎng)的馬、牛、羊、駱駝,而把這些畜群圍起來當(dāng)圈舍的都是鈴鐺刺。為什么是鈴鐺刺,而不是西戈壁的梭梭、紅柳之類,這是鈴鐺刺的高度、韌性和尖銳的硬刺決定的,和西戈壁其它材料相比之下,唯鈴鐺刺最適合作畜群的圍欄。哈薩克族牧民砍伐鈴鐺刺有他們的絕技,我們連隊職工砍伐鈴鐺刺時,要做好多層防護,以防鈴鐺刺扎入身體。而哈薩克族牧民因為割牧草時使用的都是比鐵锨把子還長的釤鐮。他們會站在離鈴鐺刺稍遠的地方,用那種又大又鋒利的釤鐮砍其根部,只需要猛地用力,拇指粗的鈴鐺刺就被砍斷,而且要不了一會兒工夫,一叢叢高大的鈴鐺刺就會被全部放倒在地。裝卸車時牧民也不用手去拉拖,他們用一把裝卸牧草的鐵叉,很輕松地就把這些鈴鐺刺放入四個角搭起架子的馬車上。做畜群圍欄時,他們按照每隔一米埋入一根粗胡楊木或梭梭,將鈴鐺刺埋入事先挖好的約半米左右的深槽,爾后再選些較為粗的鈴鐺刺做箍,連同胡楊木和梭梭箍在一起。這樣的箍,一般每層相差50公分左右,圍欄需箍三層,這種箍起來的圍欄不要說羊,就是馬和牛也休想沖撞出去。而用以捆箍的也不是鐵絲,而是牧民自己捻好的牛皮繩,用牧民的話,這牛皮繩比鐵絲還結(jié)實。連隊的牧民桑昆在他家圍欄里竟然抓獲了兩只狼,說來也算傳奇。那是有一年冬至剛過,天剛剛發(fā)亮,正睡覺的桑昆突然被家里的牧羊犬急促的叫聲吵醒。他連忙穿好衣服翻身下了床,走出氈房一看,拴在胡楊木樁上的牧羊犬大黑朝著羊圈處狂叫,因為犬的脖子被牛皮繩牢牢地拴住,它極力想掙脫,但也未能掙斷繩索。桑昆看見牧羊犬如此急躁,心知羊圈內(nèi)一定有狼跳入,便解開牧羊犬的繩索,順手拿起一把鐵叉,朝羊圈奔去。羊圈的四周都被高高的鈴鐺刺所圍攔,而唯有羊圈門是活的,方便每天趕羊進出,也是圍欄處最低的地方,還沒等桑昆走進羊圈,那條叫“大黑”的牧羊犬,從他身邊一閃而過,瞬間就躍入了圍欄,見大黑跳入,圍欄內(nèi)的兩只狼早顧不得叼羊了,它們繞著鈴鐺刺的圍欄想跳躍竄出去,可圍欄太高,幾次跳躍都沒有成功,反而讓鈴鐺刺扎得疼痛難忍,此時它們逃走無門,被大黑滿羊圈內(nèi)追逐。因為像大黑這種牧羊犬,無論身高、體重、速度,包括兇狠的程度一點兒不比狼差,在戈壁沙漠,一般的狼根本不是牧羊犬的對手,而這次被圍堵在羊圈內(nèi),可想而知大黑對即將到手的獵物那種興奮是無法言語的。兩只狼幾次跳躍起來想從羊圈門處逃走,可都被拿著鐵叉的桑昆連著幾下刺得慘叫個不停,不用說,肯定是鐵叉擊中了要害。追逐了半個多小時,這兩條狼的脖子都被“大黑”咬斷了。事后,連隊的職工到桑昆的羊圈觀看,桑昆喊上連隊幾個職工一起用鐵叉使勁推了推紋絲不動的圍欄說:“這圍欄太攢勁了,亞克西(好)的有?!蹦翘?,桑昆還宰了只羊,招待去參觀他圍欄的連隊職工。他說,以后這西戈壁的狼可再不敢到我這兒找事了。說來也真是,自此后好多年連隊也未發(fā)生狼偷襲牲畜的的事情。

        而用鈴鐺刺做磨耙,給小麥播種、施肥、拱土,是我在農(nóng)場拖拉機站每年春天要完成的工作。

        西戈壁農(nóng)場在60年代初期之前,種莊稼全部靠人和牲畜,全場沒有一臺拖拉機。每年播種冬麥靠人工撒種子,馬就拉上丁齒耙和用鈴鐺刺編的磨耙給麥地拱土,以使種子深埋入土壤之中。而每年春季麥苗返青之后,職工用臉盆在地里灑肥料,馬拉磨耙又將肥料埋入土壤,在西戈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鈴鐺刺磨耙發(fā)揮了了不起的作用。

        我開拖拉機是上世紀80年代初,播種、施肥、收割在農(nóng)業(yè)連隊已基本實現(xiàn)了機械化,但用鈴鐺刺磨耙拱土深埋肥料這一傳統(tǒng)依舊保留下來了。因為多年實踐證明,用磨耙深埋肥料的做法保證了莊稼的豐產(chǎn)增收。

        而做磨耙是連隊每個職工必須掌握的勞動技能。編磨耙首先用直徑10公分左右的圓木搭成一個長約2.5米,寬約80公分左右的木框架子,長的圓木有三根,而鈴鐺刺就是用來在這三根圓木中正反兩方面穿行。整個磨靶不需要鐵絲、繩索任何輔助材料,全靠鈴鐺刺密密地編織,就能將這磨耙做得結(jié)結(jié)實實,而且在尾部還留有鈴鐺刺長長的枝條。為什么做磨耙選擇鈴鐺刺呢?這是由于鈴鐺刺的韌性所決定的。有句古語叫“寧折不彎”,這話在鈴鐺刺這里可一點用不著,因為鈴鐺刺枝條的韌性可以連續(xù)形成幾個360度彎度都不會折斷。當(dāng)然,為了使鈴鐺刺的枝條更聽話,更容易編織,職工們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很有效的經(jīng)驗,那就是編磨耙前,先生上一堆火,然后將編磨耙的鈴鐺刺在火上烤一會兒,烤到鈴鐺刺枝條發(fā)焦冒出糊味之時,用鐮刀將枝條上的刺削去,以防扎手,對于枝條的末梢則保留下來。然后迅速穿梭在框架上,那些經(jīng)火烤過的枝條如聽話的拉條子面團,用老職工的話,“你這時想怎么捏把就怎么捏把?!彼赃@時編織的磨耙,不僅整齊好看,而且緊密耐用。選用編磨耙的鈴鐺刺一般高度為3米左右,拇指粗細,在磨耙的框架內(nèi)正好可以穿梭個來回,而尾梢那部分約有1米長的如一把大掃帚,為播種、施肥、拱土的天然工具。

        如今,西戈壁的土地上,鈴鐺花還依舊在那個季節(jié)開放,用來做圍欄和磨耙的歷史早已過去。雖然花開之時還會有人采擷些鈴鐺刺花,但也只是作為打牙祭所用,回味的是那個年月西戈壁的夏天。

        楊樹蘑菇

        西戈壁農(nóng)場過去栽種的都是戈壁上常見的一些樹種,如胡楊、沙棗、青楊、榆樹等。白楊樹當(dāng)時是我們農(nóng)場種植最為廣泛的,農(nóng)場連隊的道路兩邊,田野上的防風(fēng)林帶都是白楊,究其原因是白楊樹耐活,成材快,農(nóng)場建設(shè)和連隊蓋房子缺少不了,粗的可以當(dāng)房梁,細的可以當(dāng)檁子,就是枝條也可以當(dāng)菜園子里豆角、黃瓜、西紅柿的架桿。

        而農(nóng)場場部西邊這片白楊林是我們農(nóng)場最美麗的風(fēng)景。這片白楊林南北相距有500米,東西長度有800米。這片林有口自流井,清清的井水日夜不停地對這片樹林灌溉。因為土地肥沃,又不缺水,幾年之間每棵樹的樹桿筆直,長得都有10多米高。開春,樹枝抽出芽苞,那嫩嫩的綠第一個報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夏日,在古爾班通古特?zé)腼L(fēng)的吹拂下,寬大的樹葉嘩嘩發(fā)出聲響,對于納涼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動聽的夜曲;而秋天,是白楊樹呈現(xiàn)出西戈壁最風(fēng)情浪漫的季節(jié),寬大的葉子在陽光的親吻下,每天不停地變幻著顏色,直到金黃滿眼。

        退休后的母親最愛到這片白楊林。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那些白楊林的葉子開始一片一片無聲地散落,不長時間就會鋪滿一地,而這時候只要有一場秋雨,母親和農(nóng)場退休的老人就會拿上一只紅柳條編的小筐子,到這個鋪滿落葉的樹下尋找寶貝——楊樹蘑菇。

        這里的楊樹蘑菇不是生長在楊樹上,而是在落葉之下。楊樹蘑菇形狀如螺絲帽,它的長度不超過5公分,圓徑如手上的大拇指粗細。采掘這種蘑菇不用鍬和鏟,只需要一根削的偏尖的筷子即可,也有人圖省事或覺得用刀和起子類的鐵器挖取方便,但鐵器挖回的蘑菇時間不長就會發(fā)黑,食之口感味道也很差。到這地方挖蘑菇的都是一些退休老人,一方面是年輕人沒有這個耐心,還有就是這需要用眼睛不停地尋找頂起樹葉的那些精靈。更主要的是不是每棵樹下的落葉都生長有蘑菇,忙碌個半天時間能夠挖到一斤半斤的也算有收獲。

        母親在西戈壁農(nóng)場的生產(chǎn)連隊干了一輩子農(nóng)活,采蘑菇這種事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鍛煉身體。她說每天到林子里活動活動,那心情可舒服多了。母親采蘑菇可以說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手,她說自己和蘑菇有緣。母親說這話是很有底氣的,在連隊種地時,母親每年都會在春天的麥地里,揀回好多野生蘑菇,特別那種頂著一把把小傘的雞腿菇,那種鮮美,至今想起都讓人忍不住流口水。我們連隊種植的土地上萬畝,哪塊土地的渠邊還是低洼處,或者是哪片草叢中生長有蘑菇,母親心里明鏡似的,只要是到了采蘑菇的時節(jié),母親在田地里走上一圈,她挎的籃子里絕對是會有滿滿的收獲。從春天麥苗返青,到秋天開始掰玉米,在長達5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家都會經(jīng)常享受到蘑菇的美味。

        為什么母親能在西戈壁的土地上很輕易的尋找到蘑菇的身影?在我上學(xué)之后母親告訴我:采蘑菇時要小心翼翼,千萬不要弄傷它們的根須,這樣沒過多久它們又會長出來新的蘑菇,我們也就隨時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蘑菇了。我想母親這么說應(yīng)該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母親每年在同一個地方都會采收到蘑菇。自她退休離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連隊之后,這片白楊林又成了她收獲喜悅之處。盡管這白楊林里的蘑菇非常小,但她用竹片挖時還是像過去那樣,取出蘑菇后再把小土坑用細土和樹葉輕輕撫平。

        西戈壁的白楊樹很多,但能長出楊樹蘑菇的地方就這么一片樹林。我感到有些不解,為此還請教過農(nóng)場生產(chǎn)科的專家,這是什么原因?專家說,這和特定的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環(huán)境都有關(guān)系。為什么只有這片樹林,這個季節(jié)白楊樹下才有蘑菇,是這些樹下的白楊葉給這種菌類提供了生存的要素。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植物也一樣,任何有生命的東西,必然有適合它的生長條件。

        退休后的母親在這片白楊林采收了10多年蘑菇,我們也享受了多年楊樹蘑菇的清香。后來我離開了西戈壁,再想品嘗楊樹蘑菇的鮮美就不太容易了。但每年到了采收蘑菇的季節(jié),母親會將采收回來的新鮮蘑菇用開水焯后曬干給我們保存著,使我們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還能嗅到白楊林里蘑菇的氣息,感受母愛的溫暖。

        猜你喜歡
        紅柳鈴鐺柴火
        燒柴火
        高原紅柳
        大漠紅柳
        父親的柴火 母親的年
        弄柴火
        媽媽菜的柴米油鹽——兼品二毛《媽媽的柴火灶》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45
        小鈴鐺
        紅柳肉蓯蓉人工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
        掛鈴鐺的狗
        鈴鐺大作戰(zhàn)
        国产精品久人妻精品老妇|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超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 91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日本区一区二区三视频|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四虎| 国语对白精品在线观看|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北条麻妃毛片在线视频| 色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www色情成人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色惰www在线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内射交换多p国产|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在线| 一区二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亚洲色欲|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疯狂三人交性欧美|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日韩av中文字幕亚洲天|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红杏AV无码专区首页|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日本|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