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向陽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兒科,廣東 惠州 516000)
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常見病因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1]。Hp感染性胃炎病程長且根治難度大,癥狀容易反復,在疾病的治療上,西醫(yī)一般采取清除與抑制Hp、抗感染等方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患者經(jīng)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后仍未取得理想療效,且長期用藥也易引發(fā)耐藥問題,限制了西醫(yī)治療的臨床應用[2]。中醫(yī)將Hp感染性胃炎納入 “胃脘痛”范疇,認為疾病以脾胃虛弱及氣滯血瘀為主要病機,故中醫(yī)主張遵循益氣化濕、理氣健脾等治療原則。本研究探討益氣化濕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Hp感染性胃炎患兒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兒科收治的Hp感染性胃炎患兒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實驗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5.2±0.6)歲;胃炎程度:輕度13例,中度11例,重度6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5.4±0.6)歲;胃炎程度:輕度1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與中醫(yī) 《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餐后飽腹感、神疲乏力、納差、大便稀溏等典型癥狀;③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④納入研究前均通知患兒家屬,征得家屬同意及配合。排除標準:①消化功能障礙;②經(jīng)詢問家屬提示患兒近期存在相應藥物使用史或胃部手術史;③嚴重的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④對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三聯(lián)療法: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深圳高卓,H44021345,規(guī)格0.25 g×20 s),每天20~40 mg/kg,分3次服用;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 (湖南方盛,H20103295,規(guī)格14片/盒),1片/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片(麗珠集團,H10960227,規(guī)格0.25 g×6 s),0.25 g/次,1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益氣化濕方治療,組方如下:蒲公英、敗醬草各20 g,白術、黨參、淮山藥、茯苓、薏苡仁各15 g,陳皮、黃連、木香、佩蘭各10 g,砂仁6 g,甘草3 g。諸藥加400 m L水煎至200 m L,每次取100 m L服用,服用時進行加溫處理,每天1劑,在早晚進餐前后30 min給藥。兩組患兒均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中醫(yī)證候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顯效:典型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或明顯緩解,Hp檢測結果為陰性,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50%;有效:癥狀有所改善,Hp檢測陰性,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4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胃黏膜狀況:治療前后均對患兒進行胃鏡檢查,主要是觀察炎性反應細胞浸潤、腺體密度、黏膜厚度及腺體形態(tài),分為正常、輕度、中度與重度4個等級,分別記0分、1分、2分、3分。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胃黏膜狀況治療后,兩組的炎性反應細胞浸潤、腺體密度、黏膜厚度及腺體形態(tà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的炎性反應細胞浸潤、腺體密度、黏膜厚度及腺體形態(tài)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胃黏膜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胃黏膜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炎性反應細胞浸潤 腺體密度 黏膜厚度 腺體形態(tài)治療前 實驗組 30 2.06±0.45 1.66±0.31 1.21±0.32 1.54±0.46對照組 30 2.02±0.42 1.62±0.29 1.16±0.31 1.56±0.47 t 0.356 0.516 0.615 0.167 P 0.723 0.608 0.541 0.868治療后 實驗組 30 0.51±0.06*0.71±0.06*0.22±0.12*0.52±0.21*對照組 30 0.92±0.12*1.05±0.14*0.51±0.16*0.92±0.23*t 16.738 12.226 7.942 7.0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中醫(yī)認為胃炎的發(fā)生與脾胃失常有關,主要是脾主運化、攝血液及升清陽,脾胃一同主導食水司化,所以胃部病變多與脾胃失和有密切關聯(lián)。兒童胃炎的發(fā)病上,脾虛、濕熱均為疾病發(fā)病的關鍵,而濕熱又進一步使邪氣容易入侵,有利于Hp的入侵,在Hp感染后可進一步加重對患兒脾胃的損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6]。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理念,中醫(yī)提倡兒童胃炎需從補虛、化濕及解熱入手,遵循健脾和胃、理氣化濕、扶正祛邪的治療方針,有效清除入侵的Hp。本研究采用益氣化濕方治療Hp感染性胃炎,方中主要以黨參為君藥,具有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的功效;白術、茯苓共為臣藥,起到益氣補脾、燥濕利水的功效;其他為輔藥,黃連、蒲公英、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砂仁、淮山藥、薏苡仁、佩蘭等具有醒脾化濁的功效,木香、陳皮具有消食理氣及行氣利濕的功效,甘草可調和諸藥;以上諸藥聯(lián)用共奏健脾理氣、清熱解毒及化濕潤燥的功效。黨參與白術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并可有效保護胃黏膜;白術可有效調節(jié)機體免疫及提高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茯苓中的茯苓多糖能有效抑制胃酸過度分泌,在有效抑菌的同時提升機體免疫力;薏苡仁與淮山藥均可促進胃腸蠕動,對消化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秦洪瓊等[7]探討中藥對流感病毒FM1株感染小鼠RLH信號通路的影響,結果顯示中藥對感染小鼠的干預效果滿意,可通過有效下調RLH信號通路達到有效抵抗流感的目的,提示中藥輔助治療疾病功效突出。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的胃黏膜狀況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益氣化濕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Hp感染性胃炎患兒,可明顯改善其胃黏膜狀況,控制疾病的進展,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益氣化濕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Hp感染性胃炎患兒的效果滿意,可顯著改善其胃黏膜狀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