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群
【摘? 要】本文以小學人教版三年級“家鄉(xiāng)的橋和塔”教學為例,圍繞“造型與表現”類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對橋梁的造型、結構、材質和人文進行了教學方法解析,以展現地方資源與美術教學具體的融合方式。
【關鍵詞】小學美術;地方資源;美術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8-0130-02
【Abstract】The article takes the teaching of "Bridges and Towers in Hometown" in the third grade of the PEP edi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and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cours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structure, material and humanities of the bridge to show The specific integration method of local resources and art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art; Local resources; Art teaching; Integration
將地方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讓教學更貼近于生活。地方性美術資源是指該地區(qū)人民群眾利用幾千年生活中所積累的生產資料、物資設備和文化素養(yǎng)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建筑、繪畫、音樂等藝術作品。將地方性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之中,一方面讓學生對美術課堂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將家鄉(xiāng)特色文化融入課堂之中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家鄉(xiāng)文化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熱愛,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以“家鄉(xiāng)的橋和塔”為示例探討美術教學與地方資源相融合的方法。
一、從造型入手,感受外形美
造型是藝術作品的外觀,美術作品需要關注作品所描繪出物件的外觀,雕塑和建筑作品則關注其整體形象,可以說欣賞造型是學生初步感知美術作品的途徑,也是美術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家鄉(xiāng)的橋和塔”這篇美術主題學習中,學生會見識到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橋梁建筑物,每個國家的橋梁都各有特色,作為“造型與表現”類課程的學習,學生首先需要感知的就是這些藝術作品的造型美,從整體先感受不同橋梁的造型差異,發(fā)現各種橋梁的構造美、形象美、設計美,對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感知。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各種橋梁和塔的造型,啟發(fā)學生將橋梁或者塔與周邊事物相融合進行整體欣賞,思考這些建筑物與周圍環(huán)節(jié)是否和諧。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塔和橋的造型結構,感受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橋梁和塔造型差異。
教學方法:圖片和示例展示。
在該環(huán)節(jié)地方性教學資源融入體現在教學方法緩解。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向學生展示了石家莊趙縣趙州橋、英國塔橋、港珠澳大橋、大理三塔、法國埃菲爾鐵塔、廣州“小蠻腰”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從時間跨度、地域跨度上見識到各種各樣的橋梁與塔建筑。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大家想一想自己身邊有沒有什么橋和塔?這些橋和塔和剛剛圖片上展示的一樣嗎?通過提問的方式將教學從書本引入生活之中,有的學生想到了福建的樟林大橋,有的學生想到了自己家旁邊的小橋,也有的學生想到了自己夢中的橋梁,學生的思維模式一下子被打開,討論也更加激烈。
二、從結構入手,分析局部美
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只有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每個細微的差別,才能在繪畫中得以體現,使繪畫作品形象生動。如果說對橋梁造型的解析是讓學生感受橋梁的外形美,那么對橋梁結構的解析則是讓學生感受橋梁的局部美。在講解“漳州大橋”結構細節(jié)的時候,教師按照繪畫的步驟與學生共同探討了橋梁結構的細節(jié):在勾勒橋基線時,學生需要對照的是橋面的側面曲線。漳州大橋的橋側面呈現出直線,因此勾勒漳州大橋側面圖時應該用直線。在刻畫橋身時,學生需要對比參照橋梁的高度,由此來確定橋身曲線最高點與橋面的距離。其次是橋面的寬度和橋洞數量設計,漳州大橋的橋洞比較寬,這點在描繪時候應該體現出來。在通過對不同細節(jié)的細致刻畫,學生畫出來的橋梁才不會千篇一律,而是帶有地方特色和個人特色。對于一些學生一開始不了解描繪橋梁的具體步驟,教師也可以用對比參照法凸顯不同橋梁的細節(jié)不同。教師可以將兩種不同類型橋梁圖片一起展示給學生,以找不同點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這兩類橋梁的區(qū)別,由此認識到細節(jié)的重要性。還有的教師是選擇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對照某個實體橋梁照片畫出作品,在集體討論和點評環(huán)節(jié)指出學生在這幅作品中細節(jié)不到位之處,在后續(xù)修改環(huán)節(jié)加以完善。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其目的都是在于讓學生感受不同橋梁結構之間的細節(jié)差異,在日后美術學習中也能多關注細節(jié)。
三、從種類入手,欣賞材質美
橋梁的種類也是橋梁直觀的外在表現,不同種類的橋梁使用材質不同,在繪畫中的勾勒方式也會有差異。按照材質的分類,橋梁可以分為木質橋(如蘇州園林橋梁)、石橋(如趙州橋)、混凝土橋以及鋼筋混凝土橋(如港珠澳大橋),木質橋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木頭,其顏色也以棕色、深黃色為主。石橋也是比較古老的橋梁,用石頭累積而成,在繪畫時要體現出石頭拼接的痕跡,有些石橋還會有青苔,也需要在圖片中體現。鋼筋混凝土橋梁比較壯觀,顏色也更加豐富多彩。不同顏色的搭配可以體現出橋梁的特色和材質,這是學生在繪畫時要注意的地方。教師可以在授課中為學生講解不同材質所用到的顏色,以及顏色在美術作品中的重要性。教師在評價學生提交的大橋作品時發(fā)現許多學生都是用鉛筆簡單勾勒了橋梁的外觀,并沒有注意顏色對圖片美觀的重要性。于是教師在評價環(huán)節(jié)選擇了一幅較好的美術作品,該學生是以自己家旁邊的石橋為原型描繪的作品,其中石頭接縫學生用加深了鉛筆的顏色,石頭是用灰色蠟筆上色,在橋洞地方還用藍色蠟筆勾勒出了小溪流和周邊的花朵。當教師將這些著色細節(jié)向其他學生解析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顏色可以體現出一座橋梁的材質,讓一幅作品更加完整。
四、從文化入手,領悟人文美
藝術作品是當地文化的體現,作品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文化欣賞雖然是美術教學中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但確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以“家鄉(xiāng)的橋和塔”教學為例,如果教學內容僅局限于對課本中“橋”和“塔”的外觀外形進行研究,學會描繪不同造型的橋和塔,那么這樣的教學內容顯得過于平面化,不具備深度性。但若教師能挖掘這些“橋”背后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帶領學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色彩,則讓教學顯得更加立體化,有深度。在莆田最常見的就是各種石橋,而這些石橋背后都蘊含著一個個小故事,體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為學生講一講這些石橋背后的小故事,讓學生明白石橋搭建的歷史。例如,在“家鄉(xiāng)的橋和塔”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一個44年之前的水渠石橋,這座石橋是莆田最早出現的風景,它不僅古舊而震撼,更是見證了莆田歷史的變遷,搭建了莆田人的生命水線。教師為學生講解了這座水渠石橋的變遷歷史,讓學生了解了莆田地質特點、地勢分布以及莆田人民的智慧。許多學生在聽了這個故事之后紛紛對莆田人民豎起了大拇指,也有同學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看似那么簡單的橋梁,原來發(fā)揮這么大作用,它的年齡比我還大!”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美術課程,對這門課程既陌生又好奇,如果此時能將地方元素融入美術教學之中,不僅能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也能讓學生迅速熟悉這門課程,并且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欣賞美、表現美的技能運用到生活之中。作為教師則需要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挖掘身邊地方性素材,將這些素材作為教學案例融入授課之中,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課堂體驗感。
參考文獻:
[1]張淞強.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05)
[2]李小花.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7(22)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