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周一海
很多人在醫(yī)院開完中藥后都有些不知所措,經(jīng)常問“這個中藥怎么煎煮,需要注意什么?。俊贝_實,煎煮中藥是中醫(yī)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边@說明,中藥的煎煮方法直接關(guān)系到臨床療效。下面就向你介紹正確煎煮中藥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jié)。
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鍋為宜。應(yīng)禁用鐵、銅、鋁鍋,它們雖然導熱效果好,但在煎煮時易與中藥的有效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從而影響藥效,降低療效。
不少人在煎煮中藥前,會把藥材仔細清洗,認為這樣才干凈,雜質(zhì)更少。其實,中藥材在采收、加工的過程中雖然會混入一定的雜質(zhì),但在制成飲片前經(jīng)過一系列炮制,有去雜質(zhì)、曬干等程序,衛(wèi)生條件已經(jīng)達標,清洗會導致藥效降低。
一是清洗中藥會造成粉末類藥材丟失。中藥里有不少以粉末入藥的藥材,如滑石粉、蒲黃、海金沙等,也有在配藥時需要搗碎的中藥,如浮海石、代赭石、貝殼類等,水洗極易造成這些中藥流失而達不到原方的劑量。二是清洗會造成藥物中的水溶性成分丟失。中藥用水來煎煮是由于里面的有效成分能溶于水的緣故,如果先用水清洗,可能造成有效成分的部分損失。三是會造成輔料丟失。有些中藥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醋等輔料,如蜜炙甘草、酒制大黃、醋制香附等,這些輔料同樣易溶于水,水洗會使炮制過的藥品減效。
煎煮前一般先用適量冷水或溫水(10℃~40℃)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藥面兩指為宜,以便藥材能夠充分浸透,從而利于藥材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時間不少于30分鐘,但具體浸泡時間也要依據(jù)藥材而定。如根、莖、果實類藥材浸泡時間可適當延長,對于花、草、葉類藥材則可適當減少浸泡時間,具體可以掰開藥材以內(nèi)無干心為度。
另外,中藥材大都含有蛋白質(zhì)和淀粉,如果用熱水浸泡會使飲片外層組織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淀粉等凝固(或糊化)而緊縮,形成變性層,從而阻礙了水分的滲入和藥物成分的釋出;其次是芳香類中藥,富含的揮發(fā)油易受熱揮發(fā),通常要后下,如先用熱水浸泡,相當于延長了煎煮時間,導致?lián)]發(fā)物質(zhì)的散失,降低了藥效,所以不能用熱水浸泡。
中藥飲片均為失水后的干燥品,加水量要適當。水多了可能會影響藥效,且服用困難;水少了可能煎焦。每劑藥一般煎煮2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高出藥面3~5厘米為宜,第二煎水量可略少,高出藥面1~2厘米左右即可。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藥液總量控制在成人300~400毫升,兒童100~300毫升,分2次早晚服用。
煎煮時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后改文火。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材成分及質(zhì)地而定,治感冒的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頭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一般性藥頭煎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煎煮后應(yīng)趁熱濾過,盡量減少藥渣中煎液的殘留量。
中藥宜飯后一小時服用。一般來講,急性重病不拘時服;慢性病定時服;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飯后服,或遵醫(yī)囑。
服藥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服中藥期間一般忌食生冷、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