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麗
摘要:傳統(tǒng)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班級授課制無法兼顧所有學生,通過整合開發(fā)數(shù)字化資源、搭建SPOC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和評價,滿足學生差異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xiàn)交互式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SPOC;“圖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C-0022-04
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基礎存在差異,如何抓住中職生喜歡交流、樂于互動的心理特點,通過教師和學生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少于7人)的輔導,解決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是實現(xiàn)中職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SPOC小眾的定制式在線開放課程,順應時代要求,給學生提供更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適應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基于SPOC的課程改革需求
(一)課程實際需要
中職“圖形圖像處理”作為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度下,一方面,教師通常采用統(tǒng)一教學進度的項目任務教學法,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求助也應接不暇;另一方面,由于時間限制,不能給予學生太多的互動體驗,“教師操作講解、學生模仿實踐”這種學習方式也無法長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內短暫性的臨時記憶也容易“學得快,忘得更快”。
教師個體精力是有限的,要關照到全班學生,只有通過資源建設,解放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去選擇不同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才能滿足其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信息化時代的課堂應盡可能滿足這個年齡段每個學生的訴求,給予他們所需要的體驗。
(二)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優(yōu)勢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se)被譯為“小眾私密在線課程”[1],是一種針對小規(guī)模、特定學習群體在線開放課程類型[2]。文中的SPOC是指借助超星平臺,以中職“圖形圖像處理”為例,開發(fā)小型化定制式在線課程,開展課中課外、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
相對于MOOC私密性、特色化、針對性方面的缺陷,SPOC這種定制化高、針對某個群體特殊要求的在線課程,能夠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jù)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實現(xiàn)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職業(yè)學校的SPOC一般以班級為單位,小規(guī)模小范圍內組織教學活動,更便于教師管理,易于實現(xiàn)師生間的充分交流和溝通、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度和課程完成度。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實現(xiàn)了線上網絡課程教學和線下實體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通過教學資源的重組、教學活動的重構,打破時空界限,實現(xiàn)求同存異、滿足互動交流,更適合職業(yè)學校的學生。
二、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思路
針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要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顯著等問題,我們開發(fā)自主學習單、微課等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借助超星平臺,搭建小型化定制式SPOC在線課程,開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評價,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協(xié)作能力,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根本目的。
(一)整合開發(fā)數(shù)字化資源
對中職“圖形圖像處理”課程進行總體規(guī)劃,對課程內容整體架構分析,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需求整合、開發(fā)數(shù)字化資源。整個教學分為基本技能篇和綜合實訓篇兩個階段?;炯寄芷械臄?shù)字化資源包括任務單、微課、操作單和電子化教材等,重在加強學生技能練習。綜合實訓篇中的數(shù)字化資源則是以PS創(chuàng)作和設計技法的視頻為主,旨在提升學生審美和創(chuàng)作能力。視頻資源分為操作技能類和原理設計類,操作技能類以錄頻方式制作微課,原理設計類制作交互體驗動畫,設計類如色彩構圖,則是借助網上現(xiàn)有資源完成,如配色網站、優(yōu)秀視頻、設計技巧等。通過有效指導,讓學生學會合理使用相關資源,提升軟件操作能力及作品設計能力。
(二)搭建SPOC在線課程
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選擇采用在線教學平臺超星教學平臺。學校已為全校師生注冊了超星賬號。教師在完成課程和班級的創(chuàng)建后,可直接導入班級學生。教師根據(jù)課程教學安排,在超星平臺上完成課程項目化教學框架的搭建。根據(jù)教學進度,將開發(fā)的學生課前學習單、以微課為主的各種形式的數(shù)字資源、互動素材等數(shù)字化資源按需填入。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發(fā)布通知、發(fā)布課前檢測、發(fā)布作業(yè)、設置主題討論、進行在線直播等,不斷更新SPOC在線課程。
(三)設計混合式教學流程
基于SPOC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教師將在線學習和線下學習有機結合,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流程的優(yōu)化,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實踐操作、課后自由創(chuàng)作,完成知識的學習、內化和拓展。見圖1。
(四)設置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
基于SPOC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分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其中,過程評價占40%,結果評價占60%,此比例是按照學校教務處要求設置的。見表1。
三、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
基本技能篇主要是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融會運用,通過“課前啟化—課中內化—課后升華”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用。綜合實訓篇在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完成的基礎上,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實踐—課后美化”組織學生完成綜合實訓篇的設計與制作。以基本技能篇中的“圖層蒙版”為例,開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的互動、體驗、實踐,讓學生樂學、會學、學會。
(一)資源建設
學生需要理解圖層蒙版的原理以及掌握圖層蒙版的編輯。圖層蒙版的編輯這種操作技能可以錄制成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微課視頻讓學生按需觀看。而圖層蒙版的原理,如果還是用微課講解,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改用Flash交互動畫,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總結,針對性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錄制微課視頻、制作Flash交互動畫,設計相應的課前學習任務單和課前檢測題,準備課中課后練習任務和素材以及其他電子化教材等數(shù)字化資源。
(二)教學實施
1.課前自主學習。教師上傳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微課等數(shù)字化資源,發(fā)布“課前檢測題”。學生在任務單的指導下,帶著問題觀看微課視頻,學習知識點和技能點,完成“課前檢測題”。遇到問題,學生可以在線和老師同伴交流。教師查看學生課前視頻觀看和課前檢測情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2.課中實踐操作。教師小結課前檢測情況,帶著學生一起總結課前學習單上的問題:“添加圖層蒙版的方式有兩種:直接添加圖層蒙版和從選區(qū)中生成圖層蒙版”“哪些工具可以實現(xiàn)圖層蒙版的編輯:幾乎所有繪圖工具和選取工具都可以實現(xiàn)圖層蒙版的編輯”。
圖層蒙版的原理是難點,為了讓學生理解原理,教師讓其“玩一玩”自制Flash交互式動畫,同時“想一想”:應用和取消蒙版后,圖層蒙版中黑色、白色和灰色區(qū)域對應的編輯圖層圖像有什么變化?用摳圖就能實現(xiàn)的合成效果為什么要用圖層蒙版實現(xiàn)?學生在體驗、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圖層蒙版中黑色區(qū)域對應的圖像完全隱藏、白色區(qū)域對應的圖像完全顯示、灰色區(qū)域對應的圖像半透明”“圖層蒙版沒有破壞編輯圖層圖像,取消圖層蒙版后恢復原樣”。
圖層蒙版的操作是重點,教師下發(fā)練習素材,學生模仿完成微課視頻中案例的操作,提交練習作業(yè)。教師巡視指導,并針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演示講解,讓學生完成技能點的掌握。教師設置“水果表情秀”這一既能訓練學生技能,又能讓其自由發(fā)揮的半開放性任務,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能力。教師提供樣張和圖片素材,學生自行選擇教師提供的素材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學生完成作品后,上傳超星平臺,并配以文字說明。師生一起進行作品點評,學生修改作品,再次上傳作品。
3.課后自由創(chuàng)作。課后教師布置自由創(chuàng)作任務“漂流瓶”,學生自行上網搜集圖片素材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完成后上傳平臺并配以作品說明。師生在線點評,針對課后任務中出現(xiàn)的問題錄制講解視頻,學生根據(jù)需要自行觀看。學生根據(jù)在線點評建議進行作品修正,再次上傳作品。
四、結語
基于SPOC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改革,以學習平臺為依托,實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延伸課堂。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微課視頻,提高學習質量;課中在體驗交互動畫的同時,進行觀察思考,在有趣的任務中提升技能、提高美學素養(yǎng);課后在開放性任務中,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滿足學生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xiàn)學生互動式體驗。
基于SPOC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總體設計觀念,能讓學生更方便、更高效地進行在線學習。要盡可能地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進行高階學習,也要指導學生完成數(shù)字化資源的有效使用。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2]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