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親子對話中有一個常見句式,“如果你在幼兒園好好睡午覺,周末就帶你去游樂場”“如果你能自覺整理玩具,就給你買輛小汽車”……“如果法”具有魔咒般的效果,它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似乎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自律、誠信等品格。我相信,合適的“如果法”猶如一扇窗,引導孩子“看見”即將發(fā)生的美好場景,讓孩子生發(fā)主動趨向的意愿,親子溝通因此變得順暢。
但“如果法”真的是溝通之窗嗎?蕭伯納說:“溝通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總以為自己完成了溝通?!蔽蚁耄鼈冎皇桥按啊币碌膲?。一方面,它看似協(xié)商,把選擇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孩子,本質(zhì)上卻是控制。順從的孩子得到獎勵,不順從的孩子則自食其果,其目的是讓孩子符合成人的期待,孩子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種軟控制下逐漸消失。另一方面,“如果法”充滿了誘惑和權(quán)衡,孩子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們早早地意識到如何從大人那里得到更多的實惠,而我們的方式和態(tài)度也會逐漸內(nèi)化成他們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和人際關(guān)系模式。
披著“窗”衣的語言墻非但達不成真正的交流,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格局。因為“如果法”有一個如影隨形的背面——“如果不”。我曾對3歲的兒子說:“如果你能自覺整理玩具,就給你買輛小汽車?!蔽乙詾榭釔燮嚨乃麜敛华q豫地接受,沒想到他問:“如果不呢?”我堅定地說:“那就不買了?!眱鹤佑謫枺骸叭绻毁I小汽車,我就可以不整理玩具了,對嗎?”我馬上說:“不對。不管買不買小汽車,你都得整理自己的玩具?!眱鹤犹е^非常認真地問:“那你為什么要說‘如果?”
我反思我錯在哪里。我只看到語言的窗和墻,卻忘了語言本身的目的。有時我們需要有“卸窗”“拆墻”的智慧,把我們的意愿像禮物一樣直接送給孩子?!澳愫托∑囃娴眠@么高興,玩好以后,給它們找一個整潔舒適的車庫停放吧?!睕]有附加條件的直述句,讓孩子的注意力更明確地集中在你希望他感受到的焦點上。我們也需要接納孩子的不配合,“如果不”不能被狹隘地理解為叛逆和挑釁,它或許只是一種確認,對言語內(nèi)容的確認、對大人態(tài)度的確認和對自我意識的確認。即便不是,我們也該珍惜“如果不”,因為它觸發(fā)我們洞察、思考、理解、應對?;蛟S,“如果不”才是真正的語言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