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揚州評話又叫“維揚評話”或“揚州評詞”,是藝人以折扇、手帕、醒木為道具,用揚州方言說表的曲藝表演,在江蘇揚州、泰州、鹽城、南通、淮安、南京、鎮(zhèn)江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廣泛流行。揚州評話始于明朝末年,發(fā)展于清朝初年,鼎盛于清代中葉。2006年5月20日,揚州評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評話具有高度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說書藝術的活化石,是民間口頭文學的優(yōu)秀典范,是從日常生活語言中提煉加工而成的語言結晶。俄羅斯、丹麥、日本等國家都不乏研究揚州評話的專家學者,比如丹麥學者易德波,曾多次來到揚州,拜訪揚州評話演員,觀看揚州評話表演,出版揚州評話專著。
揚州評話的繁榮發(fā)展是建立在揚州方言的基礎上,揚州話被認為是江淮官話的代表方言,在全國方言版圖上具有重要地位,不屬于南北方言的任何一方,同時又兼具南北方言的特點。揚州話無論是詞匯量、表現(xiàn)形式,還是語言內涵、審美趣味都具有鮮明的揚州地域特色,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是揚州話,獨此一家,別無分號。揚州話深厚的語言背景,為評話中人物刻畫、情節(jié)設計、事件描寫烙上了深深的揚州印跡,具有特殊性。比如,普通話中感嘆詞“啊”“哎”“嗚呼”等一般1到2個字組成,而揚州話中的感嘆詞“乖乖隆地咚”是5個字,從聲韻上講,這5個字偏偏是“平平平平平”,既不抑揚,也不頓挫,但卻平淡中見神奇,將揚州人特有的驚嘆、贊嘆、感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個詞在揚州評話《皮五辣子》中所見頗多,也廣為人知。揚州話被稱之為博大精深,一點也不夸張,僅僅一部《皮五辣子》里面就有俗語、俚語、諺語、歇后語近千條,揚州地方成語、土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還有許多字、詞的發(fā)聲找不到最佳的漢字來表現(xiàn)。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格局的變化,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外來人口落戶揚州,廣播電視網(wǎng)絡廣泛流行,普通話普及應用,作為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揚州城,會講揚州方言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少。許多家庭的父母即使是揚州土生土長的人,在培養(yǎng)孩子、日常語言環(huán)境中也是講普通話。揚州某學校曾調查小學一年級后發(fā)現(xiàn),僅有23%的學生會說揚州方言,揚州方言這種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亟需保護。方言需要一代代人的傳承和保護,特別是在實際生活中交流應用,方言能夠引發(fā)地區(qū)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種鄉(xiāng)愁。筆者作為從事?lián)P州評話學習、表演20年的一線曲藝演員,通過日常表演和實踐,以及自己對孩子的語言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可以充分發(fā)揮揚州評話在保護揚州方言中的重要作用。
在揚州評話的歷史上,“康派三國”和“王派水滸”堪稱兩座高峰。在“王派水滸”一代宗師王少堂剛剛走入書場,在教場說書時,遇到的“對手”恰恰就是“康派三國”的創(chuàng)始人康國華。這一代老少對壘,結果不言而喻。年輕的王少堂從失敗中醒悟到,什么叫作“揚州評話”。無論是康國華的“滿臺風雷吼,全憑一張口”,還是王少堂的“書到知羞處,才知藝不高”,兩位前輩藝術家之間的惺惺相惜,更是打動人心。
王少堂作為揚州曲藝的代表性人物,在揚州曲藝界乃至中國曲藝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進一步宣傳、紀念王少堂,喚起揚州人、新?lián)P州人對揚州評話的關注和興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少堂所代表的是幾百年來祖祖輩輩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態(tài)。2019年,揚州出版了《揚州評話:王少堂(口述本)》一書和音像制品。同年,揚州舉辦了《百年華章——紀念康重華誕辰一百周年專場演出》??抵厝A是“康派三國”第三代傳人,15歲從父學藝,17歲登臺演出《三國》,以說《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三把火”聞名,說表字正腔圓,細膩流暢,表演瀟灑脫俗,引人入勝。這樣濃墨重彩的宣傳,表面上看只是宣傳了王少堂、康重華的個人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借此宣傳了他們所代表的揚州評話,擴大了揚州評話的輻射范圍,讓更多的人知道揚州評話的藝術魅力。
同時也可以利用各種獲獎的機會,大力宣傳揚州評話。比如,2018年,中篇揚州評話《玉山子傳奇》榮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jié)目獎。2020年,揚州市邗江區(qū)創(chuàng)建成功“中國曲藝之鄉(xiāng)”,這是揚州地區(qū)的首家,值得做好宣傳。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等廣泛宣傳,讓更多的揚州人、新?lián)P州人知道揚州曲藝、知道揚州評話,進一步提升了揚州評話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揚州市曲藝研究所通過與電視臺、網(wǎng)絡媒體等部門、單位合作,讓揚州評話演員主持節(jié)目,用揚州話主持地地道道的揚州地方節(jié)目,勾起老揚州人的回憶和新?lián)P州人的興趣。揚州市廣播電視臺與揚州市曲藝研究所合作,由筆者與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幾位揚州評話演員分別擔綱新聞等欄目主持人,用揚州話播揚州新聞,用揚州話講揚州故事,用揚州話宣傳揚州。這些欄目生動有趣、深入生活、接地氣,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在不知不覺中宣傳了揚州話。
通過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等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揚州評話的魅力?,F(xiàn)代揚州評話名家楊明坤、姜慶玲在揚州雙橋實驗學校、美琪小學、泰安小學、蔣王小學等辦興趣班,辦工作室,在揚州錦苑社區(qū)等辦書場。通過普及揚州評話,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揚州評話苗子。筆者在揚州市育才小學、揚州市邗江實驗小學、揚州市邗江區(qū)運西小學、揚州樹人中學等地,帶領學生體驗揚州評話藝術,學習“說好揚州話”。筆者以一段揚州話版古詩朗誦開始,通過淺顯易懂的介紹,惟妙惟肖的表演,向孩子們介紹揚州評話中的“三件寶”,即扇子、手帕、醒木,讓孩子們聽了以后直呼過癮,爭先恐后想與老師“比試”一番。一下子就打開了孩子們認識、了解和學習揚州評話的窗口,反過來又勾起孩子們學揚州話的興致。孩子們想學揚州評話,自然首先要講好揚州話。
網(wǎng)絡時代,娛樂多樣化,讓年輕人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聽一場揚州評話,的確不容易。但傳統(tǒng)藝術并沒有被市場拋棄,北京的相聲劇場、蘇州的評彈書場星羅棋布,在網(wǎng)絡上也廣受歡迎。揚州評話是老百姓的娛樂,不能離開劇場、書場,揚州書場雖然現(xiàn)在大不如從前,但是揚州評話演員特別是年輕評話演員要敢于“下?!?、勇于“下?!?,贏回觀眾,用票房來“吃飯”。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發(fā)起了“50元搶現(xiàn)代揚州評話專場演出門票一張,一人一票,兒童觀看也需購買演出票”的揚州評話演出,堅持市場運作,堅決不贈票,所有門票一售而空。真正演出時座無虛席,掌聲不斷,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觀看。加之,揚州普及社區(qū)書場,以專業(yè)揚州評話演員為主定期表演,讓更多的老百姓免費聽書,雖然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但很多人把孩子帶進了書場,潛移默化之間灌輸揚州評話和普及揚州話。
語言是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揚州話,那么揚州評話就失去了母體,失去了表演的基礎,根本無法用其它語言形式所代替,二者相輔相成。所以,筆者認為通過進一步弘揚、宣傳揚州評話,以之保護揚州話,大有可為,也是曲藝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