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說,多方聽取不同意見,會讓我們明辨是非、智慧通達,所謂“兼聽則明”。也有人說,大數(shù)據(jù)時代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向我們涌來,“兼聽”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關于“兼聽”的看法,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紙上。
一精準審題
通讀材料,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道概念類作文題。概念類作文題,首要的是弄清概念的內(nèi)涵。那概念的內(nèi)涵從哪里來?毫無疑問,是藏在材料里的,因此我們要精準解讀材料。這個作文題總共有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給定的材料,是我們解讀概念的重要依據(jù);第二段是寫作導引,引出本則材料的核心概念———兼聽,這也是命題人希望考生在審題時能夠關注、寫作中能夠集中筆力論證的核心詞;第三段是關于寫作中與格式相關的一些要求。在這三段中,需要重點分析的是第一段。
第一段材料中給出了“有人說”“也有人說”兩種關于兼聽的看法,我們可以一個個地細細剖析,從中挖掘出“兼聽”這個概念的深層含義。
第一種看法里“多方聽取不同意見”給出了兼聽的基本概念,這里我們需要注意三個詞:“多方”“不同”“聽取”?!凹媛牎钡摹凹妗弊?,在此句話中就是“多方”“不同”兩次的指向;“聽”字就是“聽取”。因此,我們在寫作中必須呈現(xiàn)出“多方”“不同意見”,而不能只有一方或者是一種意見。對多方、不同意見的聽取,是我們在寫作中必須寫到的,否則就會背離題意。第一種看法的后半句“明辨是非、智慧通達”“兼聽則明”則點出了“兼聽”的作用———正面的好處。
第二種看法顯然和第一種看法不太一樣,提出了“‘兼聽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概括起來就是“兼聽則惑”,顯然和第一種看法里兼聽的作用是相反的。同時,第二種看法里強調(diào)了“兼聽”這個概念的基礎內(nèi)涵,即“各種各樣”來進一步指向“兼”的含義。除此之外,第二種看法里還提到了“大數(shù)據(jù)時代”,將題目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這符合我們近幾年高考作文題更加關注時代、關注現(xiàn)實的導向,其目的是引領學生思考現(xiàn)實、直面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意識。
二立意角度
1.常規(guī)角度:
———兼聽則明
———兼聽生惑
題目給出了兩種看法,我們可以從兩種看法中選取一種來寫。可以從“兼聽則明”這個角度生發(fā)開去,論證兼聽何以明。比如,兼聽可以匯聚眾人之智慧,幫助我們清除盲點、認清事物全貌。我們可以圍繞兼聽是什么、兼聽何以明、怎么兼聽這樣議論文的基本思路去架構文章。如果選擇“兼聽生惑”的角度,則同樣是要在兼聽為什么會生惑上構思文章。
2.創(chuàng)新角度:
———信息時代,當真能做到兼聽嗎
———兼聽一定明嗎
———兼聽必然生惑嗎
———兼聽生惑一定是信息時代的產(chǎn)物嗎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兼聽的意義和作用,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立意,抓住“兼聽則明”和“兼聽生惑”,還有“信息時代”來反復咀嚼。用辯證思維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可以讓文章更有新鮮感,也更有自己的個性化特點。
適用素材
丁真一夜之間爆紅,各種意見紛紛涌現(xiàn)
前段時間,丁真,一位皮膚黝黑、笑容燦爛、眼神清澈的藏族小伙子在網(wǎng)上迅速走紅,引起了廣大網(wǎng)友的關注。網(wǎng)上關于丁真的討論熱鬧激烈,對丁真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有稱贊其純真眼神、純凈內(nèi)心的;有不滿網(wǎng)紅經(jīng)濟而貶斥他、質(zhì)疑他的;也有人認為丁真是為自己家鄉(xiāng)代言,想改變家鄉(xiāng)理塘目前不富裕的生活狀態(tài)……各種說法,不一而足。
適用主題
兼聽則明,在兼聽基礎上獨立慎思,可不致困惑、不致迷失。
運用示范
誠然,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因多方信息而擾亂自己內(nèi)心所想,人常常感到無所適從,進而幾乎本能地排斥外界信息介入,抗拒“兼聽”。但事實上,此種本能行為非但無法讓人頭腦清醒,反而造就了大量認知盲區(qū)、心理盲區(qū)?!凹媛牎辈⒎鞘菍で笞晕艺J同的過程,而是助人沖破“信息繭房”,以外界信息糾正自身錯誤想法、增多看待事物角度的過程。如針對丁真事件的熱烈討論中,有網(wǎng)友說“丁真的火源自其內(nèi)心的純凈”,有人斷言“丁真將如其他網(wǎng)紅一般曇花一現(xiàn)”,還有人從背后讀出其對于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足見,“兼聽”可給人立體審視事物的機會,亦促人辯證思考。
適用素材
唐太宗察納雅言,終成貞觀之治
上(唐太宗)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資治通鑒》
適用主題
兼聽則明是積小流以成江海的團結偉力。
運用示范
回望那萬邦來朝的貞觀之治,有從善如流的李世民,亦有犯顏直諫的魏征。太宗皇帝集各家之言,有因魏征之諫而嘆“朕有三鏡”,有因房玄齡之諫而息加賦之念,以察納雅言明辨是非,以咨諏善道定鼎大唐盛世。若不是他廣泛聽取意見,不斷修正自己,從臣下處得知民間疾苦,怎能發(fā)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嘆?又怎能生出“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之感?兼聽則明,是強烈的憂患意識,是考慮各方利益的明智,更是治國理政的良方。
擇其善者而從之
北大附中高三童寧霏
大數(shù)據(jù)時代,我們置身于喧囂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向我們涌來。當最初的新鮮感一閃而過,剩下的將會是茫然無措。其實,關于該如何處理各種不同的聲音,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啟示我們應廣泛聽取各種聲音,再從中篩選出有益的信息用以充實和完善自己。這一哲思對處于當今這個多彩時代的我們來說,更有著重要意義。
①開頭善于運用材料的提示,直接引出時代性,自然地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干脆、利落、準確。
“擇其善者而從之”,首先應做到的是廣泛聽取各種聲音,即“兼聽博聞”,否則何來“擇”的素材?當今時代日新月異,新生事物不斷涌現(xiàn),廣泛聽取身邊的各種聲音,是捕捉時代風向的最快捷方式。只有積極地去聽,多聽、兼聽,才能得到爭立時代潮頭、謀求更好發(fā)展的機會。
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鍵盤俠”“噴子”層出不窮,常因觀點不同而產(chǎn)生激烈沖突。他們往往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聽到不同聲音時,不僅不能理性思考、接納,甚至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做不到。這種偏聽偏信、唯我獨尊實際上是作繭自縛,是親手扼殺自己開闊視野、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長此以往只會導致思想狹隘與精神閉塞?!墩撜Z》中曾提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和“君子尊賢而容眾”,這啟迪我們,一個人若想成長,必先學會包容多種聲音、接納不同見解。此外,由于立場不同導致的觀點差異,也警醒我們了解事情時要兼聽各方意見,才能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不至于“被輿論牽著鼻子走”。前段時間“老師體罰學生致其咳血事件”與“清華男生性騷擾學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后卻“反轉(zhuǎn)”驚人。其相似之處在于網(wǎng)友只聽取所謂“受害人”的一面之詞,便自以為正義地去中傷無辜者。愿此后兼聽之風能被發(fā)揚,此類惡性事件不再有滋生的土壤。
②這兩段從“兼聽”說到“偏聽”,在正反對比論證中闡釋清楚了概念的內(nèi)涵和概念的意義,有理有據(jù),又能夠適當引用《論語》,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蘊,增強了說理的生動性。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字更依賴于我們的智慧與價值取向?!凹媛牎蹦苁谷俗プr代潮流,但若“從”了錯誤信息,只能南轅北轍;“兼聽”各方當事人的意見,若“從”了偽善造謠者,也只能助長邪惡。此時,冷靜而深刻的思考與對核心價值、底線原則的把控便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如在丁真爆火時,有旅游機構蹭其熱度打造相關旅游品牌,后隨著丁真一度人設“崩塌”吃盡苦果。于我們而言亦是如此。選擇認同什么聲音,要結合自身需求與實際情況。聽得衡水中學學生的“雞血”作息時間表就盲目模仿,殊不知我們需要的是拼搏的熱情而非形式上的模仿。這類毒雞湯已害得不少學生既失去寶貴的健康,也沒取得足以償失的成績?!皳瘛敝P鍵,由此可見。
③本段從議論文的“怎么辦”入手,結合文章題目中的關鍵詞,闡釋了“兼聽”的有效方式方法,輔以最新的事例,議論針對性強,論證有力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不是要屏蔽雜音,而是應懂得于嘈雜聲中汲取精華。既不至于偏頗狹隘,更不會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兼聽博聞,擇善而從,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都意義重大,愿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與君共勉。
④結尾段回應題目、回應材料、回應觀點,同時能夠結合自身,顯示出作者的大格局、大境界。
教師點評
教師總評:45分。
本文作者對材料的挖掘準而深,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擇其善者而從之”。在論證中將自己的認識和材料的核心概念緊密結合,正反對比論證中闡述了概念的內(nèi)涵和意義,從“是什么”“為什么”順理成章到“怎么辦”,寫作思維縝密,論證有理有據(jù),結構層次清晰,成文能力很強。從題目和恰當?shù)囊C能看出作者對《論語》的熟悉,能將知識積累靈活運用到寫作中,亦可見其功力。(楊兵)
論“兼聽”
北大附中高三許姝濛
“兼聽”,顧名思義,即為傾聽不同的聲音。身處大數(shù)據(jù)的信息化時代,“兼聽”的渠道不斷拓寬,各種各樣的聲音涌入我們的生活。一方面,不同的聲音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事物的多元角度,讓我們從中“集優(yōu)”,豐富自我;另一方面,“兼聽”也是一把雙刃劍,使我們被海量的聲音包圍,迷失其中。
①文章開門見山,挖掘材料,闡明概念的內(nèi)涵,語言簡練有力。
兼聽則明?!凹媛牎笔谷嗣鞅媸欠?、智慧通達。唐太宗李世民鼓勵上諫,積極聽取不同聲音,多方聽取不同意見,“門庭若市,群臣進諫”的盛況使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失誤并及時改正。不同的聲音也為治國理政提供多樣的思路,同時有利于互相監(jiān)督牽制,最大化地避免決策失誤?!凹媛牎蹦軌蛉「骷抑L來修正、完善自我,不同聲音更為我們提供多樣的視角,賦予我們一種批判性思維,讓我們得以更全面、更客觀地對待周圍的人與事。
②承接第一段,論述兼聽的意義,以耳熟能詳?shù)睦訙蚀_地將“兼聽則明”論證得非常切合題意,有很強的題目意識。
古之如此,今有何異?身處信息化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觀點。我們在傾聽不同聲音的過程中開闊視野、鍛煉思維、豐富頭腦,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凹媛牎笔菍W習的過程,不同的聲音為我們的前行鋪路奠基。
③一個過渡段,從古到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信息化時代下兼聽的意義。
然而,“兼聽”一定是好的嗎?不同的聲音魚龍混雜,其間會夾雜不真實的資訊、不健康的觀點。當今網(wǎng)絡時代尤為如此,“鍵盤俠”、虛假信息、網(wǎng)絡暴力層出不窮,一些不正確的觀點、有害的聲音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使人困惑迷失。這提示我們,只有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分辨能力,才能不受此類雜音影響,從而在“兼聽”中獲益。
④結合網(wǎng)絡時代的特色反思兼聽,作者具有辯證思維的能力。
“以水濟水,誰能食之?”不同的聲音是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兼聽不同的聲音能夠帶來開放、包容與尊重。同時,面對嘈雜的聲音,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從謊言與遮蔽中分辨出真實,不隨波逐流,成為有思想力的現(xiàn)代文明青年。
⑤結尾語言生動,引證漂亮,聯(lián)系自身,顯示出作者豐厚的積累和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師點評
教師總評:43分。
本文緊扣“兼聽則明”展開論說,先準確界定了“兼聽”的內(nèi)涵,對其本質(zhì)的認識較為深刻;繼而以此為基礎,輔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正面例證來進行論述;然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思考,運用辯證思維,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文章邏輯層次清晰,語言表述流暢,論證有力。(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