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英
腦中風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致殘率、病死率高,其預后較差,肢體功能障礙、偏癱、語言障礙等均為其常見后遺癥,目前臨床尚無規(guī)范療法。中醫(yī)認為,腦中風后遺癥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運化無力,致氣虛血瘀、經絡不通所致。康復訓練為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首選療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臨床癥狀,但治療周期長,容易對患者認知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使得部分患者療效欠佳[1]。針刺療法可將毫針據一定的角度刺入體內,配以捻轉提插法刺激疾病相關的穴位,進而對疾病產生治療效果,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高,但其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2]。故本研究旨在分析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為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120例2016年12月—2020年3月榆次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榆次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康復訓練組(60例)、聯合組(60例)??祻陀柧毥M:男32例,女28例;年齡24~58歲,平均(41.12±3.14)歲;中風時間1~58 d,平均(30.15±0.25)d;中風分型:腦出血33例,腦梗死27例;后遺癥類型:肢體功能障礙14例,偏癱32例,語言障礙14例。聯合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25~57歲,平均(41.01±3.09)歲;中風時間1~57 d,平均(30.10±0.27)d;中風分型:腦出血31例,腦梗死29例;后遺癥類型:肢體功能障礙12例,偏癱33例,語言障礙1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
1.2 納入標準①中醫(yī)符合《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3]中腦中風相關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共識》[4]中腦出血、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無加重腦中風后遺癥的新發(fā)病灶;③意識清楚,可以配合治療者;④對針刺、康復訓練無禁忌證者等。
1.3 排除標準①腦部良惡性占位者;②近期內有感染性疾病者;③腦中風急性期、恢復期者;④嚴重心、肝、腎、肺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⑤伴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者等。
1.4 方法康復訓練組接受康復訓練,具體包括:①肢體功能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臥至走,視患者自身情況由被動訓練逐漸變?yōu)橹鲃佑柧?,著重訓練患者的運動協調能力、肌肉耐力,同時引導患者逐漸進行穿衣、洗漱、進食、走路等;②語言功能訓練:采用Schuell’s刺激療法,首先訓練患者的呼吸、唇舌以及發(fā)音,然后通過卡片、口令等指導患者展開語言描述訓練。30~60 min/次,1次/d。聯合組在康復訓練組基礎上接受針刺治療,偏癱者選穴為:魚腰、陽白、頰車、大迎、地倉、承漿等;上肢功能障礙者選穴為: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肩井;下肢功能障礙者選穴為: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風市;語言障礙者選穴為:豐隆、濂泉、通里、啞門,以0.3 mm×50 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進行針刺,身體直刺進針,頭部平刺進針,進針25 mm,給予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2次/d。2組持續(xù)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治療1個月后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評定,可將其分為顯效:失聲、口歪眼斜、肢體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偏癱、語言障礙等臨床癥狀消失,病灶完全吸收;有效:臨床癥狀改善,病灶吸收60%以上;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中風量表(NIHSS)、簡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評價2組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NIHSS為0~42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MoCA、ADL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越好。③生化指標: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抽取2組空腹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白蛋白(ALB)、S-100β蛋白(S-100β)水平。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康復訓練組的78.3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比較治療1個月后,2組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聯合組低于康復訓練組(P<0.05);MoCA、ADL評分高于治療前,聯合組高于康復訓練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治療1個月后,2組血清GFAP、ALB、S-100β水平低于治療前,聯合組低于康復訓練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例,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包括腦出血、腦梗死等,主要是由于腦血管受到侵害,使得腦部血液供給障礙及腦部缺氧,進而導致腦部組織壞死、軟化等,發(fā)病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偏癱等腦中風后遺癥。腦中風后遺癥為中醫(yī)四大難治癥之一,風、火、痰、虛、瘀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經脈瘀阻、氣虛,使得肌肉有失氣血,導致氣血逆亂,上沖于腦而為腦中風后遺癥,腦主神明功能失調可進一步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功能障礙等,故臨床治療腦中風后遺癥應以醒腦通脈、調理氣血、疏經通絡為主[7]。
康復訓練為腦中風后遺癥的常用療法,臨床應用廣泛,可通過長期進行肢體功能訓練、語言功能訓練等,最大限度上發(fā)揮其殘存的功能,幫助患者逐漸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形成正確思維,促進其語言與運動功能恢復,但腦中風后遺癥病情多樣,單純康復訓練療效欠佳。本研究中,針刺魚腰可鎮(zhèn)驚安神、疏風通絡;針刺陽白可清頭明目、祛風泄熱;針刺頰車可祛風清熱、安神利竅、開關通絡;針刺大迎、地倉、承漿可祛風通絡、消腫止痛;針刺肩貞可舒筋利節(jié)、通絡散結;針刺曲池可降逆舒經、祛風補虛;針刺手三里、外關、合谷、外關、肩井可通經活絡、補陽益氣;針刺環(huán)跳、委中可健脾益氣、祛風化濕;針刺陽陵泉可疏調經脈;針刺足三里可益氣養(yǎng)血;針刺承山可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針刺風市可祛風化濕、通經活絡;故而,予以腦中風后遺癥針刺療法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改善筋傷部位氣血運行狀態(tài),促進筋傷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總有效率、MoCA、ADL評分高于康復訓練組,NIHSS評分低于康復訓練組,進一步說明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可改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療效顯著。
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多種細胞因子異常分泌相關,其中,GFAP為腦組織中星形膠質細胞中間纖維結構蛋白的構成成分,其水平升高可加重局部腦組織損傷而促進并且進展;S-100β為酸性Ca2+結合蛋白,血腦屏障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致其水平升高而導致病情加重;血腦屏障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則可致局部炎癥加重,導致ALB水平升高,進一步加重腦組織損傷,GFAP、ALB、S-100β與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密切相關[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血清GFAP、ALB、S-100β水平低于康復訓練組,提示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可減輕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分析原因為:針刺療法可有效激活神經細胞,進而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并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有效改善大腦血供、修復腦組織,加快側支循環(huán)重建,減輕腦組織損傷,進而降低血清GFAP、ALB、S-100β水平[10]。
綜上,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可減輕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腦組織損傷,改善其神經、認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