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隨著手機及電腦的普及使用,頸性眩暈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患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頸性眩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需及時采取治療干預[1]。目前,臨床上對于頸性眩暈主要采取保守治療,包括推拿手法、針灸、小針刀、藥物、封閉療法等,效果不一[2]。相關專家指出,對于頸性眩暈的治療,當治病求本,除了進行頭部的局部治療外,還應當從根本病因著手,治療頸椎方面的疾病,才能從根本上去除病因,治愈眩暈[3]。筆者應用針刺配合原始點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標本同治,療效顯著,為治療頸源性眩暈提供了一種“簡便、高效、費用少”的綜合療法?,F(xiàn)將其臨床優(yōu)勢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吉安市中心人民醫(yī)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進行治療的80例頸源性眩暈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為(48.22±6.53)歲;病程1~4個月,平均(2.07±0.62)個月。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為26~71歲,平均年齡為(48.31±6.47)歲;病程1~4個月,平均(2.11±0.68)個月。2組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頸椎病引起的眩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以頸部活動受限、頸椎壓痛、突然反復出現(xiàn)的眩暈等為主要表現(xiàn);符合針刺與原始點療法治療指征;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有頭頸外傷史或手術史者;有針刺或按推禁忌證者;合并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指標的急慢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鹽酸倍他司汀片4 mg/次,3次/d,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5 mg/次,2次/d,口服,連續(xù)治療1個月。觀察組給予針刺結合原始點療法治療:(1)針刺項三針及阿是穴:取俯臥位,選取天柱、風池、天牖、阿是穴,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0.35 mm×40 mm毫針針尖對準鼻尖方向針刺風池穴,進針深度為30 mm左右,之后直刺天柱、天牖、阿是穴,針刺深度為30 mm左右。針感以酸麻脹痛為佳,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2)原始點按推。①原始點的探尋:沿著頸部的線路依次按推,同時詢問患者是否感到疼痛,出現(xiàn)明顯疼痛的位點即為該患者此刻的原始點。②原始點的按推原則:安全性原則:按推力量由輕到重,以患者感到明顯疼痛但又能夠承受為宜。有效性原則:盡量找準,找全所有原始點,一個不漏進行按推。經濟性原則:醫(yī)者以最省時省力的方式進行按推,有效即止。③原始點的按推方法:使用手指、指間關節(jié)、手肘或按摩工具對原始點依次進行按推,每個原始點每次僅需按推數(shù)秒,并重復2~3次即可,重點按推壓痛感最強烈的原始點位置。連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癥狀發(fā)作情況、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評分、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評分變化情況。(1)治療效果評價標準[4]。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測結果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體征和血流檢測結果均明顯改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有效:癥狀體征和血流檢測結果有所改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輕微影響;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臨床治愈+顯效+有效。(2)ESCV評分[5]。用于評估患者的眩暈癥狀,涉及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與工作、心理與社會適應5個方面,總評分為0~30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輕、頸部功能越好。(3)SF-36評分[6]。用于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涉及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心理健康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分,計算總均分,總均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發(fā)作情況比較2組治療后眩暈發(fā)作頻率、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均低于治療前,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眩暈發(fā)作頻率、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發(fā)作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ESCV評分、SF-36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ESCV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治療前,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ESCV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ESCV評分、SF-36評分比較 (例,
頸性眩暈指多種因素導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fā)的眩暈癥,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需及時采取治療干預控制眩暈、頸痛等臨床癥狀。目前,西醫(yī)對于頸性眩暈主要采取抗眩暈、改善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為主,但治愈率不高,停藥易復發(fā),療效難以令人滿意[7]。
中醫(yī)學研究認為,頸性眩暈應屬“眩暈”“項痹”等范疇,主要病機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或肌肉勞損而致氣血不榮、筋脈失養(yǎng),久致腦髓空虛、清竅失養(yǎng)[8]。針刺為常用中醫(yī)外治手段,能夠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松解粘連組織、改善腦組織局部血液循環(huán)[9]。原始點主要指高敏感度的壓痛點,采取推拿手法對原始點進行推按,能夠松解肌肉、解除病痛[10]。本研究中采取針刺結合原始點療法對眩暈進行辨治,可標本同治、筋病治筋、治病求本,先利用針刺對頭部及頸部周圍組織進行松解[11],再通過原始點療法治療頸椎,可糾正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恢復頸內外平衡[12]。此方案最大化發(fā)揮了原始點療法及針刺治療的優(yōu)勢及療效,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眩暈發(fā)作頻率、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均低于對照組,ESCV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可見針刺結合原始點療法對頸性眩暈有標本兼治的臨床優(yōu)勢,可快速控制患者癥狀體征,促進患者康復,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原始點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