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fēng)
一向不喜歡寶石,最近卻悄悄地喜歡上玉。
寶石是西方的產(chǎn)物,一塊鉆石,割成幾千幾百個“切割面”,光線就從那里面激射而出,走勢凌厲,美得幾乎具有侵略性,使我不由得不提防起來。我知道自己無法跟它的兇悍逼人相埒,不過至少可以決定“我不喜歡它”。讓它在英女王的皇冠上閃爍,讓它在展覽會上伴以投射燈和響尾蛇(防盜用)展出,我不喜歡,總可以吧!
玉不同,玉是溫柔的,早期的字書解釋玉,也只說:“玉,石之美者?!痹瓉碛裰皇鞘^,是許多混沌的生命中忽然脫穎而出的那一點靈光。正如許多孩子在夏夜的庭院里聽老人講古,忽有一個因洪秀全的故事而興天下之想,遂有了孫中山。所謂偉人,其實只是在游戲場中忽有所悟的那個孩子。所謂玉,只是在時間的廣場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石頭。
據(jù)說,世間沒有兩塊相同的玉——我相信,雕玉的人豈肯去重復(fù)別人的創(chuàng)制。所以,屬于我的這一塊,無論貴賤精粗都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我因而疼愛它,珍惜這一場緣分,世上好玉千萬,我卻恰好遇見這塊,世上愛玉人亦有萬千,它卻偏偏遇見我,但我們之間的聚會,也只是五十年吧?上一個佩玉的人是誰呢?有些事是既不能去想更不能嫉妒的,只能安安分分珍惜這匆匆的相屬相連的歲月。
佩玉的人總相信玉是活的,他們說:“玉要戴,戴戴就活起來了哩!”
這樣的話是真的嗎?抑或只是傳說臆想?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一塊玉戴活,這是需要時間才能證明的事,也許幾十年的肌膚相親,真可以使玉重新有血脈和呼吸。但如果奇跡是可祈求的,我愿意首先活過來的是我,我的清潔質(zhì)地,我的致密堅實,我的瑩秀溫潤,我的斐然紋理,我的清聲遠揚。如果玉可以因人的佩戴而復(fù)活,也讓人因佩戴而復(fù)活吧!讓每一時、每一刻的我瑩彩暖暖,如冬日清晨的半窗陽光。
把人和玉、玉和人交織成一的神話是《紅樓夢》,它也叫《石頭記》,在補天的石頭群里,主角是那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中多出的一塊,天長日久,竟成了通靈寶玉,注定要來人間歷經(jīng)一場情劫。
他的對方則是那似曾相識的絳珠仙草。那玉,是男子的象征,是對整個石器時代的懷古。那草,是女子的表記,是對莽莽榛榛洪荒森林的思憶。
靜安先生釋《紅樓夢》中的玉,說“玉”即“欲”,大約也不算錯吧?《紅樓夢》中含玉字的名字總有其不凡的主人,像寶玉、黛玉、妙玉、紅玉,都各自有他們不同的人生欲求。只是那欲似乎可以解作英文里的want,是一種不安,一種需索,是不知所從時的纏綿,是最快樂之時的凄涼,最完滿之際的缺憾,是自己也不明白所以的惴惴,是想挽住整個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貪心,是大徹大悟與大戀棧之間的擺蕩。
神話世界是既富麗而又高寒的,所以神話人物總要找一件道具或伴當(dāng)相從,設(shè)若龍不吐珠,嫦娥沒有玉兔,李聃失了青牛,果老走了肯讓人倒騎的驢或是麻姑少了仙桃,孫悟空交回金箍棒,那神話人物真不知該如何施展身手了——賈寶玉如果沒有那塊玉,也只能做美國童話《綠野仙蹤》里的“無心人”奧迪斯。
“人非木石,孰能無情”,說這話的人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木石世界的深情大義又豈是我們凡人所能盡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