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勝
心絞痛是冠心病(CHD)患者出現(xiàn)心肌缺血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肌急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多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管腔狹窄等原因有關[1],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目前,臨床多以抗凝、降血脂、CHD治療等對癥方案作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隨著中醫(yī)在臨床中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疾病開始嘗試應用中醫(yī)理論進行治療。中醫(yī)多將CHD伴心絞痛歸屬于“真心痛”及“胸痹”的范疇,其病機多與心氣不足、運血無力、氣運不暢等因素有關,當以補益心氣、活血化瘀之方進行辨證施治[2]。在此,本研究對益氣通脈湯這一補氣化瘀組方在該疾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了探究,可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CHD合并心絞痛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35例)與觀察組(3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8~76歲,平均(65.7±6.3)歲;男20例,女15例;病程0.8~11年,平均(5.7±1.2)年。觀察組患者年齡57~77歲,平均(65.4±6.5)歲;男21例,女14例;病程0.8~11年,平均(5.7±1.2)年。2組患者各項基本資料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與國際心臟病學會(ISFC)修訂的CHD心絞痛診斷標準;中醫(yī)則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中“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同時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無其他嚴重疾病;無精神、智力障礙可正常溝通;對本試驗藥物無禁忌證;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方案,選擇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171021;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進行口服,100 mg/次,1次/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國藥準字H20065685;齊魯制藥有限公司)進行口服,20 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國藥準字H20133127;浙江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0 mg×7 s)進行口服,起始劑量為10 mg,每日1次,可遵醫(yī)囑適量調整,劑量調整時間間隔應為4周或更長,最大劑量為80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觀察組則額外給予益氣通脈湯治療,組方為:炙黃芪25 g,人參15 g,赤芍15 g,當歸15 g,川芎15 g,黨參15 g,決明子15 g,紅花15 g,山楂15 g,葛根15 g,郁金10 g,枳殼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
1.4.2 觀察指標包括中醫(yī)癥狀積分、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心電圖表現(xiàn)、生活質量與機體功能,并對比其綜合療效。中醫(yī)癥狀積分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相關標準,對患者癥狀程度進行評定,主要包括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分別采用1~6分進行表示,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主要包括血漿黏度與紅細胞壓積。心電圖表現(xiàn)主要包括心絞痛間隔時間與ST段壓低延后時間。生活質量與機體功能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測定,共5個維度(19項問題)[4],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越佳。綜合療效可分為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中醫(yī)癥狀積分下降超過60%,心電圖基本正常)、有效(中醫(yī)癥狀積分下降超過40%,心電圖顯示有所改善)、無效(未達以上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前,2組病例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差異并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卻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對比治療后,2組病例的血漿黏度及紅細胞壓積均有明顯下降(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黏度及紅細胞壓積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對比 (例,
2.3 2組患者心電圖變化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病例心絞痛間隔時間及ST段壓低延后時間均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電圖變化對比 (例,
2.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與機體功能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病例的各項SAQ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SAQ量表評分對比 (例,
2.5 2組患者的綜合療效對比觀察組病例的綜合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綜合療效對比 (例,%)
CHD是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f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而心絞痛則是該疾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通常具有較高的反復性,若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極可能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甚至發(fā)展為心肌梗死,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風險。目前,臨床多以抗凝藥物、CHD治療藥物以及降血脂藥物這一用藥方案作為CHD合并心絞痛的主要治療方式[5],通過對冠脈狹窄狀況以及血脂的改善,降低心肌缺血情況的發(fā)生率,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在以往的治療過程中,西藥的藥效機制往往較為單一,且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不利于患者的長期治療,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中醫(yī)認為,CHD的發(fā)病機制多以“本虛標實、正虛邪實”為主,其中“本虛”是指機體處于陰陽虧虛的狀態(tài),其病位在于心,而“標實”則主要是指氣滯血瘀等病癥表現(xiàn);此外,“正虛”多以氣虛這一表現(xiàn)為主,而“邪實”則多伴有血瘀的狀態(tài)[6]。由此周而復始,久之則可導致心絞痛等病癥的出現(xiàn)。綜合此觀點可見,氣虛及血瘀均是導致CHD并發(fā)心絞痛的重要原因,且可貫穿于該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7]。對此,臨床需施以益氣活血之方,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本研究所用益氣通脈湯是中醫(yī)較為常見的活血通絡方劑,其組方中的人參具有固脈復脫、大補元氣的作用,與炙黃芪、黨參等藥材配伍使用可有效改善機體內冠狀動脈的血流速度,促進心肌收縮能力的提升[8];紅花、當歸以及川芎則具有活血、通絡、化瘀的功效,可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從而增加其血流速度,促進心肌功能的恢復[9];再利用甘草進行一定的調和,諸藥齊用可共奏補益心氣、祛瘀通絡之效,對其血壓循環(huán)及心肌功能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將益氣通脈湯應用到了CHD并發(fā)心絞痛病例的治療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由此可見,益氣通脈湯對CHD合并心絞痛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此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黏度及紅細胞壓積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心電圖表現(xiàn)、SAQ評分以及綜合療效也顯著更為理想(P<0.05)。此結果也充分表明,益氣通脈湯可有效改善CHD并發(fā)心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同時促進其血液黏度的降低,并通過抑制血小板來降低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程度,以此改善其心絞痛癥狀,從而延緩病情的進展,對其整體療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益氣通脈湯在CHD合并心絞痛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對其癥狀改善及綜合療效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