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勇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屬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見并發(fā)癥,患者出現(xiàn)腹水癥狀則表明肝硬化已進入失代償期,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對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臨床上主要采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等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進行治療,其可有效緩解腹水等臨床癥狀,但病情易反復,長期預后不佳,治療效果不明顯[2]。中醫(yī)認為,乙型肝硬化腹水可歸屬“腹脹”“水臌”范疇,其病因在于情志失調、腎精虧虛、氣滯血瘀等[3]。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具有滋肝補腎、活血調氣的功效,其藥物安全性較高,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本研究旨在探討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響,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均于2018年6月—2020年4月在重慶市大足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劃分。其中對照組25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38~67歲,平均(51.65±3.01)歲;病程1~8年,平均(5.34±0.29)年。試驗組24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39~68歲,平均(51.67±3.04)歲;病程1~7年,平均(5.16±0.23)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此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關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關于脾虛血瘀證的相關診療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中西醫(yī)診療標準相符者;存在肝功能損害及內分泌障礙者;患者家屬知情并同意等。排除標準:合并有癌性、心源性、腎源性、結核性等其他性質腹水的患者;合并有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衰竭的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疾病、難治性腹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等。
1.4 方法對照組使用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398,規(guī)格:1.2 g)治療,按照2.4 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250 ml溶液的劑量進行靜脈滴注,1次/d;同時使用螺內酯片(黑龍江烏蘇里江制藥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國藥準字H23021221,規(guī)格:20 mg)治療,100 mg/次,1次/d;呋塞米片(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四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312,規(guī)格:20 mg),40 mg/次,1次/d;恩替卡韋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7,規(guī)格:0.5 mg),0.5 mg/次,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炙甘草湯合豬苓湯治療,方劑:生地黃40 g,茯苓、鱉甲、麻仁、生牡蠣各30 g,豬苓24 g,大棗、澤瀉、滑石各20 g,炙甘草、生姜、黨參、麥冬各15 g,桂枝、阿膠各10 g。用法:水煎取汁400 ml,200 ml/次,2次/d。2組均進行1個月的治療。
1.5 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腹水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②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按照3000 r/min的速度進行12 min的離心處理,取上清液,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量血清中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Ⅲ型前膠原(PCⅢ)水平。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采集方法同②,采用血凝分析儀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水平變化。
2.1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試驗組腹水、腹脹及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例,
2.2 肝功能相較于治療前,2組治療后ALT、AST、PCⅢ水平均下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例,
2.3 凝血功能相較于治療前,2組治療后PTA水平均提升,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APTT、PT水平均下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例,
乙型肝炎是由HBV病毒引起的常見疾病,肝硬化是病情發(fā)展至中后期出現(xiàn)的癥狀,因肝功能不全及門靜脈高壓還可導致肝硬化腹水,更甚者可引發(fā)肝癌,治療難度較大[6]。臨床上多采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劑等保肝、利尿、抗病毒藥物治療,其可有效減輕患者肝臟損傷,但長期服用可導致頭暈、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且易產生藥物依賴性。
中醫(yī)認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病機在于精血虧虛、氣滯血瘀等,應以滋補精血、健脾運胃、調氣活血等為治療原則[7]。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基礎方中炙甘草、大棗健運脾胃,豬苓滲濕利水,茯苓利水泄?jié)?,桂枝、生姜斂陰固陽,滑石固陰利尿,生地黃、麥冬、麻仁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鱉甲滋陰補陽,生牡蠣潛陽補陰,澤瀉除濕去渴,諸藥合用可發(fā)揮養(yǎng)陰健脾、祛瘀清熱、利濕疏濁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腹水、腹脹及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相較于治療前,試驗組治療后ALT、AST、PCⅢ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可有效緩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與鐘培星等[9]研究基本一致。研究表明,APTT可反映內源凝血途徑及凝血因子綜合活性,其水平降低表明凝血因子含量升高;PT可反映重型肝炎預后效果,其水平越高表明肝細胞損害越嚴重;PTA可反映肝臟凝血功能,其與病情輕重程度密切相關?,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棗中含有的大棗多糖可提升全血黏度,增強紅細胞聚集性[10];阿膠中的有效成分可使末稍血中血小板數(shù)增多,具有促進凝血的作用,其還對血液的肝素化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顯著縮短凝血酶原時間[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APTT、PT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TA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表明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與許向平[12]研究基本一致。
綜上,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可有效緩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