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華
小兒便秘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隨著小兒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在逐漸升高,患兒腸胃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糞便干結、排便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若治療不當,將會導致營養(yǎng)失衡,影響患兒身心健康。臨床多采用乳果糖進行治療,其可通過改善小兒腸道內菌群而改善患兒胃腸功能,從而減輕便秘癥狀,但患兒脾胃虛弱,乳果糖刺激性較強,故對患兒造成的損傷較大。中醫(yī)認為,小兒便秘是由脾胃虛弱、氣機不暢所致,應以健脾益氣、補益通便為治療原則[1]。黃芪白術湯作為一種中藥湯劑,包括黃芪、白術、陳皮等中藥,具有益氣健脾、理氣導滯的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討黃芪白術湯加減對便秘患兒結腸傳輸功能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結果顯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沈陽市兒童醫(yī)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治療的148例便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4例)和試驗組(74例)。其中對照組男患兒35例,女患兒39例;年齡1~11歲,平均(6.23±2.65)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年,平均(1.26±0.45)年。試驗組中男患兒38例,女患兒36例;年齡1~12歲,平均(6.12±2.8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平均(1.03±0.56)年。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小兒便秘的鑒別診斷》[2]中關于小兒便秘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關于脾虛型小兒便秘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均無過敏反應者;無合并其他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有其他便秘藥物用藥史;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不能配合研究者等。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乳果糖(萊陽市江波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4010,規(guī)格 100 ml∶50 g)口服,20 ml/次,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黃芪白術湯加減治療,其組方包括:黃芪32 g,白術18 g,陳皮、焦神曲、當歸、蒼術、肉蓯蓉、郁李仁、玄參、枳實、荷花各12 g,炙甘草8 g。加減辨治:氣滯小兒加用木香、萊菔子各8 g;陰虛腸燥小兒加用麥冬、生地黃各6 g;脾腎陽虛小兒加用附片、干姜各6 g。每劑水煎2次,取500 ml湯汁混勻,1劑/d,分早晚2次溫服。4周為一個療程,2組患兒治療周期均為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兒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定2組治療后的療效,其中顯效:2d內排便通暢,色澤好轉,短期內未見復發(fā);有效:4 d內排便1次,排便欠暢,色澤微微好轉,短期內復發(fā)次數(shù)少;無效:1周內仍未排便,病情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2組結腸傳輸功能。結腸傳輸功能檢測:檢查前3 d以及檢查過程中停用可能影響腸蠕動的藥物和食物,口服標志性膠囊后72 h拍片,記錄治療前后腸道內殘留標志物數(shù)量。③比較2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血液采集同②,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外周血中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值。
2.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試驗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兒結腸傳輸功能比較治療后試驗組較對照組結腸排空時間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結腸排空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兒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試驗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例,
小兒便秘的發(fā)生多是由于腸道內糞便干結不通、排出不暢、周期變長引起,因小兒身體較弱,飲食攝入、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誘發(fā)本病,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道菌群發(fā)生變化。臨床多給予乳果糖治療,該藥可在結腸中被轉化為有機酸,使腸道內酸堿度下降,還可通過保留水分,避免大便干結,利于排出,但該藥刺激性較強,且大量使用會造成腹痛腹瀉,加重胃腸黏膜的損傷[5]。
中醫(yī)認為,小兒便秘屬于“便秘”范疇,其發(fā)病與腸道、脾胃等有關,由于飲食不調、脾胃失常,導致機體氣血不足、疏泄失常,脈絡受阻,究其根本,應潤燥通便、補益健脾。黃芪白術湯中黃芪有補氣固表之功效;白術、陳皮、炙甘草、荷花有健脾益氣之功效;焦神曲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效;當歸、肉蓯蓉有補氣和血、潤燥滑腸之功效;蒼術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之功效;郁李仁、枳實有潤燥滑腸、下氣行滯之功效;玄參有滋陰降火之功效;木香、萊菔子有消食除脹之功效;麥冬、生地黃可生津潤燥;附片、干姜有回陽救逆之功效。諸藥合用,共起健脾益氣、潤腸通便之效[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兒結腸排空時間低于對照組,提示黃芪白術湯加減可提高便秘患兒的臨床療效,改善患兒結腸傳輸功能?,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多糖可以促進T淋巴細胞轉化,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白術中的蒼術酮和白術內酯Ⅰ、Ⅱ、Ⅲ能夠抑制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和組織,起到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陳皮中的陳皮素可破壞細菌結構,抑制蛋白質合成,加快細菌細胞死亡,枳實中的新橙皮甙、柑橘甙有殺菌作用,可促進腸道健康的恢復;焦神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有促進腸道內容物消化、增強腸道傳輸功能作用[6]。外周血CD3+、CD4+和CD8+是T淋巴細胞亞群中反映免疫功能的常用指標,黨偉利等[7]研究表明,CD3+、CD4+是該亞群中的促免疫因子,當患兒出現(xiàn)便秘癥狀后,腸道內菌群發(fā)生變化,致使淋巴細胞成熟分化,使免疫功能減弱;CD8+是抗免疫因子,當腸道菌群及免疫功能降低時,其水平將會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兒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而CD8+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黃芪白術湯加減可改善便秘患兒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進而改善患兒免疫功能,與張川琳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黃芪白術湯加減對便秘患兒有顯著治療效果,可改善便秘患兒結腸傳輸功能,同時調節(jié)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