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青園, 殷旭芳, 李嬌嬌
(漯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a.呼吸內科; b.老年醫(yī)學科, 河南 漯河 462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是一種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腔的慢性病變導致的肺組織結構及肺功能異常,從而引起肺動脈壓上升,右心擴張和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癥狀。大部分肺心病患者都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基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2]。腦利鈉肽(BNP)是心室肌細胞分泌的一種生物活性肽, 它被認為是心力衰竭的標志性指標, 在左心功能不全的診斷、嚴重程度評估及預后判斷中有重大價值[3]。同型半胱氨酸(Hcy)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有研究表明,Hcy可增加肺心病患者的肺動脈壓,且通過氧化應激反應加重該疾病的進程[4]。和肽素(CPT)是由39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肽,也是精氨酸加壓素(AVP)C末端的組成部分,當身體處在高滲、低血壓、缺氧以及酸中毒等狀態(tài)時,機體的垂體后葉可將大量的AVP和CPT釋放到血液中,二者都起到調節(jié)中樞神經的生理功能系統(tǒng)和調節(jié)滲透壓的作用[5]。但對于BNP、Hcy、AVP、CPT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發(fā)展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研究尚少?;诖?,本研究探究BNP、Hcy、AVP、CPT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發(fā)展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1病例選擇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呼吸內科診治的肺心病患者80例,其中肺心病緩解期42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8例,選擇同期于醫(yī)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群60例為對照組。肺心病緩解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0~70歲,平均(62.29±7.83)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3~29 kg/m2,平均(23.75±4.60) kg/m2。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組男27例,女11例,年齡52~72歲,平均(63.98±7.74)歲。BMI 22~28 kg/m2,平均(23.50±4.55) kg/m2。對照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齡62~70歲,平均(63.95±7.75)歲。BMI 23~28 kg/m2,平均(23.52±4.52) kg/m2。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肺心病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50歲;④治療無相關禁忌證;⑤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癌等相關肺部疾病患者;②3個月內接受過大手術,尤其關于心臟、心血管手術的患者;③既往有心肺血管畸形的患者;④ 急性左、右心衰竭患者;⑤精神病患者,依從性差,或中途停止治療的患者。
1.4方法 所有肺心病患者均予以動脈血氣分析和超聲心動圖檢查,并給予氧療、抗感染、平喘、祛痰、改善心功能等對癥治療。
1.4.1AVP、CPT的水平檢測 所有受試者在清晨禁食狀態(tài)下用紫色EDTA抗凝管采集靜脈血5 ml。離心后,血清在-80 ℃冷凍。為避免影響研究質量和血樣檢測指標的均一性,所有血樣必須避免反復凍融。酶聯熒光法檢測血清AVP和CPT水平。AVP檢測試劑盒(CSB-E09080h)和CPT檢測試劑盒(CSB-E12130h)均來自Cush Bio公司,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2BNP、Hcy水平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狀態(tài)下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于-80 ℃溫度下保存。化學發(fā)光法測定BNP。試劑盒為貝克曼的原裝試劑,檢測采用貝克曼ACSES-Ⅱ型化學發(fā)光儀。循環(huán)酶法測定Hcy。試劑盒購自北京九強公司,在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檢測。各試驗方法的質量指標和質控參數均在允許范圍內,按試劑說明書操作完成。
2.1一般資料比較 3組在性別、年齡、BMI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2.2BNP、Hcy、AVP、CPT水平比較 肺心病患者BNP、Hcy、AVP、CP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此同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組BNP、Hcy、AVP、CPT水平均顯著高于肺心病緩解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組BNP、Hcy、AVP、CPT水平均高于肺心病緩解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NP、Hcy、AVP、CPT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組BNP、Hcy、AVP、CPT水平高于肺心病緩解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BNP、Hcy、AVP、CPT水平比較
隨著空氣和環(huán)境的惡化,慢性肺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人群平均患病率為0.5%,尤其是東北和華北地區(qū)更為常見[6]。在各種器質性心臟病中,肺源性心臟病占比高達20%~40%[7]。慢性肺心病除了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肺部表現外,還會逐漸出現肺部以及心臟等器官功能損害。微觀表現為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的含量上升,心肌細胞壞死、修復,心肌代償性肥大,出現心室重構,致使心功能進一步惡化,不斷惡性循環(huán),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8]。
BNP是一種敏感、特異的心力衰竭定量指標。BNP通過與相應受體結合,激活鳥苷酸環(huán)化酶,合成第二信使環(huán)磷酸鳥苷(cGMP),發(fā)揮相應的生物學效應,從而抑制交感神經活性,達到利尿、降壓、舒張血管的效果[9]。Kagiyama等[10]發(fā)現肺心病患者入院時BNP水平高表明再入院風險顯著增大。出院時BNP水平較高的肺心病患者在出院后6個月的死亡風險比BNP水平較低患者更高。Hcy是甲硫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相關研究表明,Hcy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調節(jié)和改變基因的表達水平,誘導細胞凋亡,刺激心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以及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產生[11]。相關研究[12]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Hcy水平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患者右心室形態(tài)和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肺心病患者血漿BNP、Hcy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與此同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BNP和Hcy水平明顯高于肺心病緩解期患者,提示BNP與肺心病嚴重程度有關。兩組治療后BNP、Hcy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BNP、Hcy水平仍高于慢性肺心病緩解期患者,提示治療前后BNP、Hcy水平的變化可預測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療效果。
AVP又稱抗利尿激素和加壓素,由機體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合成和分泌,經下丘腦-垂體束轉運后儲存于神經垂體[13]。AVP通過調節(jié)顱內壓和腦組織代謝,在血管收縮、體溫調節(jié)、免疫調節(jié)和抗利尿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有研究表明,AVP的來源不僅是下丘腦,還包括人的肺組織。當機體處于呼吸道感染、缺氧等情況時,肺成為AVP的靶器官,其分泌和合成明顯高于正常生理狀態(tài),導致肺血管持續(xù)收縮,造成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肺動脈血壓不斷攀升[14]。與此同時,AVP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大量增殖,引起肺血管結構重塑,由此又使肺動脈壓增加,而它的抗利尿作用還會造成水鈉潴留,致使前后心負荷加大,導致心功能下降,引發(fā)和加速肺心病的發(fā)生和惡化[15]。CPT屬于AVP的C末端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同的來源和等摩爾釋放。但CPT的穩(wěn)定性優(yōu)于AVP,這使得其在血清中更易檢出。在臨床檢測中聯合檢測兩者,更有利于明確肺心病的病情狀況[16]。
綜上所述,肺心病患者BNP、Hcy、AVP、CPT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且隨著病情的加重,BNP、Hcy、AVP、CPT水平越高,加強BNP、Hcy、AVP、CPT水平的監(jiān)測,有利于肺心病患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