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堿水粽。同時期出現(xiàn)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于豬肉粽。
粽這食品很早就流傳開來了,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北狈疆a(chǎn)黍,用黍米做粽,角狀,古時候在北方稱“角黍”。據(jù)考證,粽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慶食物。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粽子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清時期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紅豆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xiàn)“火腿粽子”。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一直到至今,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是端午節(jié)必備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