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曉 牛晶
(河南省榮軍醫(yī)院 新鄉(xiāng)453000)
跟骨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以足跟劇烈疼痛、瘀斑、腫脹、無法著地行走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有局部組織壓痛、腫脹、畸形等[1~2]。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產生跟骨負重疼痛、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后遺癥[3~4]。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跟骨骨折,可有效復位骨折關節(jié),減少后遺癥。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與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均為臨床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常用手段,但哪一種術式治療效果更佳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旨在觀察比較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與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2 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 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 例;年齡23~74 歲,平均年齡(45.75±5.83)歲;體質量指數 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59±0.78)kg/m2;致傷原因:高處墜落 13 例,擠壓 11 例,車禍 7 例,其他 5 例。觀察組男 21 例,女15 例;年齡 22~76 歲,平均年齡(45.54±5.96)歲;體質量指數 19~26 kg/m2,平均體重指數(22.62±0.75)kg/m2;致傷原因:高處墜落 14 例,擠壓 10 例,車 8例,其他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經X 線或CT 檢查確診為跟骨骨折;均為單足骨折;患者或家屬知情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合并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合并其他重癥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給予消腫等常規(guī)處理。對照組采用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治療,取側臥位,給予全身麻醉或局麻,墊高患足,取跟骨外側作長約15 cm 的“L”形切口,切開皮膚直至皮下層,注意避免腓腸神經損傷,同時注意保護腓骨長短肌,實施銳性分離,充分裸露骨折端,復位關節(jié)后采用直徑1.2 mm 的克氏針臨時固定,復位骨外側壁骨塊,取合適跟骨鎖定鋼板并固定后拔出臨時固定克氏針,完成后清洗、逐層縫合切口,并置管引流、包扎切口。觀察組患者采用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治療,取側臥位給予全身麻醉或局麻,墊高患足,于跗骨竇沿腓骨長軸方向作4~6 cm 切口,逐層切開皮膚,避免腓腸神經損傷,同時注意保護腓骨長短肌,實施銳性分離,充分裸露骨折端,清除血塊,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復位骨折關節(jié)面,復位滿意后置入跟骨解剖鎖定鋼板并固定,完成后清洗、逐層縫合切口,并置管引流、包扎切口。兩組術后均隨訪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足關節(jié)功能,采用Maryland 足部評分量表對兩組術前及術后3 個月足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以疼痛、活動度等為主要內容,評分與足關節(jié)功能呈正比[5]。(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內固定物不穩(wěn)定、足部疼痛、術后感染、皮膚壞死、腓腸神經損傷)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切口愈合時間(周)36 36 tP 65.32±4.18 57.54±2.26 9.824 0.000 64.87±6.38 48.46±3.84 13.222 0.000 9.86±2.37 6.28±1.24 8.031 0.000 7.35±2.13 5.61±1.16 4.305 0.000
2.2 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Maryland 足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Maryland 足部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6 36 22.158 26.227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3 個月 t P 78.36±7.41 79.25±7.26 0.064 0.950 123.35±9.67 136.74±11.24 5.418 0.000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6%,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為常見,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跟骨骨折患者足跟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對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殘疾。臨床主要治療方法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所需恢復時間較長,且易發(fā)生復位不良或骨折線進入關節(jié)面等不良事件,導致跟骨負重疼痛及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后遺癥,未能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故臨床多主張采用手術治療[6]。
跟骨骨折采用內固定術的術后并發(fā)癥有內固定物不穩(wěn)定、術后感染、足部疼痛、腓腸神經損傷、皮膚壞死等。腓腸神經分布于小腿后區(qū),支配膝關節(jié)和小腿近端1/3 外側皮膚及小腿后外側和外踝、足外側和第4、5 趾的皮膚,若腓腸神經受損則造成支配區(qū)域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后Maryland 足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與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相比,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改善臨床指標,提高足關節(ji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究其原因在于,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可充分裸露骨折端,便于實施骨折復位、植骨等操作,可在一定程度減少足部軟組織損傷、保護腓腸神經,使內固定更加可靠,是臨床治療跟骨骨折的常用手段[7~8],但手術切口較大,術后感染、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預后效果不佳。而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具有切口小、創(chuàng)傷少等特點,有利于術后盡早下地進行功能訓練,提高康復效率,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9]。同時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對骨折關節(jié)面進行復位,操作簡單、固定可靠,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10]。
綜上所述,跗骨竇入路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明顯高于外側L 形切口內固定術,可有效減少跟骨骨折患者術中出血量,改善臨床指標,提高足關節(ji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