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建,陶光晶,余 義,謝蛟魁,王 曉,江 鐸
(安康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陜西安康 725000)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而言,根治性膀胱全切術(radical cystectomy,RC)是治療的金標準[1]。RC同時行盆腔淋巴結清掃(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是MIBC的標準治療方式。其中RC包括3類術式:開放膀胱癌根治術(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腹腔鏡膀胱癌根治術(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以及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膀胱癌根治術(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2]。傳統(tǒng)的根治性膀胱切除術通常采用經(jīng)腹腔入路切除膀胱,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LRC在許多大型臨床醫(yī)療中心已經(jīng)逐步代替?zhèn)鹘y(tǒng)的ORC,但經(jīng)腹膜外途徑腹腔鏡膀胱根治性切除術(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ELRC)報道較少。安康市中心醫(yī)院從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共開展6例ELRC+ Bricker術,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患者的一般資料納入研究的6例患者于2020年3—12月入院,均為男性,年齡65~84歲,平均(72.5±8.2)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肉眼血尿,病史1個月至3年,首次就診者2例,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術后復發(fā)者4例(表1)。全部患者術前行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胸片、膀胱鏡檢查明確診斷及了解盆腔有無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術前腫瘤活檢病理提示為浸潤性高級別尿路上皮癌。6例患者術前檢查均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擬行ELRC+Bricker術。
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
TURBT: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1.2 手術方法
1.2.1建立腹膜外腔隙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臀部墊高5~10 cm,傾斜約20°。采用5孔法:臍下取2 cm長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及腹直肌前鞘,在腹直肌后弓狀線以下分離腹腔外間隙,置入自制氣囊,充氣800~1 000 mL,維持壓力5 min,建立氣腹。插入10 mm Trocar并放置腹腔鏡,在屏幕直視下置入其他4個Trocar:第2、3穿刺點分別在左、右腹直肌旁平臍水平下2 cm處,置入10 mm Trocar;第4、5穿刺點分別在左、右骼前上棘內上方2 cm處,置入5 mm Trocar。氣腹壓力維持在1.734~1.867 kPa(13~14 mmHg)。
1.2.2腹膜外途徑膀胱切除 分離粘連組織后進入恥骨后腹膜外間隙(圖1A),先于右側內環(huán)口附近找到精索并結扎切斷,將腹膜推向頭側及左側。于右側髂外動脈起始部找到右側輸尿管并向下游離至膀胱,暫不切斷。清掃右側盆腔淋巴結(圖1B),分別切除髂內、髂外動、靜脈及閉孔神經(jīng)周圍的脂肪、淋巴組織,裝入手指套內置于右髂窩處。同法清掃左側盆腔淋巴結(圖1C)。夾閉導尿管,生理鹽水約200 mL充盈膀胱,找到膀胱與腹膜返折交界處,將腹膜與膀胱頂壁、后壁游離(圖1D)。在Denon-villiers筋膜表面暴露精囊并切斷雙側輸精管,以精囊為標志向膀胱兩側游離,分別用Hem-O-lock結扎并切斷膀胱側韌帶。切開前列腺兩側盆內筋膜(圖1E),切斷恥骨前列腺韌帶,解剖出陰莖背深靜脈復合體,2-0可吸收線縫扎(圖1F)。靠近膀胱結扎并離斷雙側輸尿管,超聲刀于背深靜脈復合體結扎線近端切開前列腺前筋膜,解剖出尿道,用Hem-O-lock夾閉后切斷。提起前列腺尖部,沿前列腺與直腸前間隙逆行游離至精囊,翻轉前列腺,結扎離斷前列腺韌帶,完整切除膀胱及前列腺,裝入標本袋移出術區(qū)。檢查創(chuàng)面并徹底止血。
A:游離恥骨后腹膜外間隙;B:清掃右側盆腔淋巴結;C:清掃左側盆腔淋巴結;D:分離膀胱后壁與腹膜交界處層面,并沿此層面繼續(xù)向后方游離并尋找精囊、輸精管;E:切開盆內筋膜;F:縫扎陰莖背深靜脈復合體。
1.2.3尿流改道 6例均行Bricker回腸膀胱術。延長正中切口約5 cm,取出標本袋。開放雙側輸尿管斷端并插入單J管引流尿液。切開腹膜,提出末段回腸,切除闌尾并包埋闌尾殘端。距回盲部約15 cm處截取長15~20 cm回腸段,注意保護腸系膜動脈弓,于回腸段上方連續(xù)縫合回腸斷端恢復腸道連續(xù)性。封閉回腸段近端,將輸尿管斷端與回腸段近端吻合,擴大右側腹直肌旁Trocar孔,回腸段遠端從孔內拖出,翻轉回腸斷端腹壁造口,固定單J管及回腸引流管。還納回腸入腹腔,關閉腸系膜切口,縫合腹膜與腸系膜緣,將回腸段完全置于腹膜外。分層縫合腹壁切口,回腸造口貼造口袋。
1.3術中觀察指標及術后隨訪 術中觀察手術時間、出血量(測量吸引器中吸出的量)、腸功能恢復時間等指標,術后電話隨訪(每月1次)并返院行胸、腹、盆腔CT影像學檢查及血常規(guī)等生化檢查(第1年每3月1次,以后每半年1次)。
6例手術均成功,無中轉開放手術。腹腔鏡切除膀胱手術時間150~210 min,平均(174.0±23.0)min。術中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00.0±176.2)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2~3 d,平均(2.2±0.5)d。術后病理腫瘤浸潤深肌層4例(T2b),浸潤膀胱外組織2例(T3a),切緣及淋巴結病理檢查為陰性。所有患者已隨訪3~12個月,未見腫瘤局部復發(fā)、穿刺通道及遠處轉移,目前仍在進一步隨訪中。
膀胱癌在男性全身惡性腫瘤中列第4位,在女性中列第11位[3]。據(jù)中國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膀胱癌的發(fā)病率在全身腫瘤中列第12位,死亡率列第13位[4]。RC聯(lián)合PLND已成為治療MIBC的標準治療術式,RC聯(lián)合Bricker術又是最經(jīng)典、并發(fā)癥最少的術式。LRC開展以來,隨著手術設備的不斷發(fā)展和微創(chuàng)技術的提高,已被越來越多的泌尿外科醫(yī)師采用。盡管LRC手術難度大、操作更為復雜,但創(chuàng)傷較小、術后恢復快、有較好的安全性和療效,在我國已有逐步取代ORC術式的趨勢[5]。目前對前列腺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等復雜的盆腔手術,國內一流醫(yī)療中心已首選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根治術(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RARP)及RARC。但機器人輔助系統(tǒng)設備昂貴,故LRC仍是目前國內主要醫(yī)療機構開展最多的術式,其中以TLRC為主流術式。近幾年開始有ELRC的報道[5~8]。FENG等[6]認為腹腔鏡經(jīng)腹膜外入路比經(jīng)腹腔入路能更好地改善圍手術期結果,ZHAO等[9]發(fā)現(xiàn)經(jīng)腹膜外ORC入路比TLRC患者腸功能恢復更快。大量的ELRP也證實建立腹膜外恥骨后間隙是安全可行的[10-11]。JENTZMIK等[12]對95例患者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腹膜外入路的腸梗阻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經(jīng)腹腔入路,兩組的腫瘤控制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魏強等[7]認為經(jīng)腹膜外入路的優(yōu)勢是能更大程度地降低對腹內臟器的干擾,減少腫瘤腹腔種植轉移的風險,保證腹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減輕手術創(chuàng)面滲出及潛在漏尿對消化道的影響,術后恢復快,因此經(jīng)腹膜外入路是安全和可行的。但因手術操作需要足夠的腹膜外空間完成,腹型肥胖者不適宜行ELRC;另外,體型瘦小的人腹膜比較薄容易破損,術中容易出現(xiàn)皮下氣腫,也不宜選擇ELRC入路。
ELRC、TLRC兩者手術過程類似,區(qū)別在于ELRC保留了完整的腹膜。ELRC優(yōu)點:①手術期間無腸管干擾,更便于顯露手術區(qū)域特別是分離膀胱后壁、精囊等優(yōu)勢明顯,發(fā)生腸管損傷的可能性明顯降低;②截取回腸段完全隔離于腹膜外,即使術后出現(xiàn)吻合口漏,尿液亦不會污染腹腔;③無需將左側輸尿管從乙狀結腸后方移位于右側;④創(chuàng)面產(chǎn)生的炎性物質對腹腔影響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短;⑤腹腔內炎癥反應輕,術后腸粘連、腸梗阻發(fā)生率低。ELRC缺點:①手術空間相對狹小,解剖標志辨識度不高;②手術暴露難度更大,尋找輸尿管、清掃盆腔淋巴結受到一定限制;③如果腹膜破損,氣體進入腹腔,操作空間將進一步縮小;④尋找腹膜返折與膀胱頂部層面比較困難,容易誤入膀胱肌層或切開腹膜。我們的經(jīng)驗是,在分離膀胱頂部時,經(jīng)導尿管注入生理鹽水200 mL充盈膀胱,尋找腹膜返折與膀胱頂部交界區(qū)相對容易。一旦找到正確層面后,分離到膀胱后壁時,與腹膜層面比較容易分離,同時因氣腹壓力作用,腹膜向頭側及后方推移,無腸管干擾,尋找精囊、輸精管、結扎膀胱側韌帶更輕松。我們將輸尿管保留在離斷尿道前才結扎切斷,好處在于將輸尿管阻斷時間降至最短,對腎功能影響降至最低。雖然在處理膀胱側韌帶時暴露難度有所增加,但影響甚微。
完成輸尿管下段游離,常規(guī)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研究表明膀胱癌淋巴轉移最常出現(xiàn)的位置為閉孔、髂內淋巴結,其次髂外淋巴結,而骶前淋巴結和下腔靜脈旁淋巴結轉移少見。無法承受較大清掃范圍的老年人,評估淋巴結陽性風險較低者,可行局限性淋巴結清掃[13-14]。在手術難度、手術并發(fā)癥不增加的基礎上,清掃淋巴結數(shù)量應根據(jù)預后最佳的手術方案進行[15]。因腹膜外操作空間相對較小,標準淋巴結清掃難度較大,我們對年齡>70歲、一般情況欠佳的患者僅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年齡<70歲、一般情況較好者,在膀胱切除后行補充淋巴結清掃,但淋巴結數(shù)量少于標準淋巴結清掃,與FENG等[6]報道一致。如果空間狹小、顯露不佳時,也可將清掃盆腔淋巴結放在膀胱切除之后進行。相信隨著手術量增加、手術配合默契度的提高,清掃淋巴結數(shù)量會逐步接近標準淋巴結清掃。
腹腔鏡手術階段完成后,開放行Bricker術。還納腸管入腹腔后,將腹膜緣與回腸段腸系膜縫合關閉腹腔,將回腸段完全置于腹膜外。避免了輸尿管、回腸段對腹腔的干擾,降低了術后腹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納入研究的6例患者均手術成功,與2019年1月—2020年12月由同一術者施行的18例TLRC+Bricker術相比,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術后腸功能恢復、腹腔并發(fā)癥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P=0.004),與其他經(jīng)腹或腹膜外途徑LRC學者報道基本一致[5-9]。經(jīng)腹膜外途徑完整保留了腹膜,減少了對腸道的干擾及損傷,腸功能恢復快,有效降低了經(jīng)腹腔途徑可能引起的術后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有利于患者術后更快康復,符合目前微創(chuàng)手術及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根據(jù)初期的手術經(jīng)驗和短期隨訪結果,ELRC+Bricker術在臨床上安全可行。但手術病例數(shù)尚少,手術后隨訪時間較短,還需要積累更多的臨床病例對其安全性進行全面評估。隨著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手術團隊配合默契度增強以及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術中出血量將會進一步減少、手術時間將進一步縮短,讓膀胱癌患者從ELRC中有更多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