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躍文 金林原 張艷芬 黃鋒華 孫 佩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滑膜炎性病變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以往常依賴于X線、CT或MRI監(jiān)測其治療效果,但X線、CT均有放射性,X線不能直接顯示滑膜炎性改變,CT、MRI價格貴且對關節(jié)滑膜內血流的顯示需借助造影劑,均有一定的局限。彩色超微血管成像(color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cSMI)技術是一種全新、無創(chuàng)且無需造影劑的超聲成像技術,可清晰地顯示低速微小血管,提高血流分級的準確性[1]。研究[2]證實應用cSMI技術可以敏感地顯示滑膜血流,從而提高RA的早期診斷率。本研究應用cSMI技術監(jiān)測RA患者腕關節(jié)治療前、后滑膜血流分級及動脈阻力指數(RI)變化,旨在為臨床觀察RA治療效果提供影像學依據。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我院風濕免疫科累及腕關節(jié)的RA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8~73歲,平均(51.3±15.2)歲;患病時間10個月~8年,平均(4.2±1.8)年。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持續(xù)患病時間超過6個月,臨床資料完整;②治療前伴腕關節(jié)腫脹、壓痛等臨床表現;③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的RA分類標準和評級系統(tǒng)[3]。排除標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感染疾病、外傷或退行性關節(jié)病。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超聲檢查:使用東芝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頻率為14 MHz。選用肌骨超聲低速血流模式,增益調至最大靈敏度而不產生噪音信號?;颊呷∽?,充分暴露受累較重側腕關節(jié),行多切面超聲掃查,于腕關節(jié)滑膜最厚處檢測滑膜內血流信號,在血流顯示較好區(qū)域應用頻譜多普勒監(jiān)測動脈RI,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為1 mm,聲束與血流夾角<60°,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因0級血流表現為滑膜內無明顯血流信號,脈沖多普勒信號獲取極困難,故本研究以RI為1.0計算。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治療1療程(6個月)后分別行超聲檢查;兩次超聲檢查均由同一不了解患者情況且經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檢測。
2.實驗室檢查: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療程后檢測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及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CCP)。
3.治療方案:所有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用藥方案:①氨甲蝶呤片,口服,每周10 mg;②強的松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2次;③來氟米特,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
4.滑膜血流分級采用四級半定量評分法,診斷標準為[4]:0級,滑膜內無明顯血流信號;Ⅰ級,滑膜內探及1~2處點狀血流信號;Ⅱ級,滑膜內探及小于一半滑膜面積的血流信號;Ⅲ級,滑膜內探及大于一半滑膜面積的血流信號。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行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關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RA患者腕關節(jié)滑膜增厚明顯,且厚薄不均勻,彩色血流信號豐富;治療后滑膜變薄,彩色血流信號稀少;治療后滑膜RI較治療前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治療前滑膜內血流分級為Ⅱ級、Ⅲ級血流比例為97.50%,治療后Ⅱ級、Ⅲ級血流比例為2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圖1 同一RA患者(女,50歲)治療前后超聲圖像
治療后血生化指標RF、CRP、ESR、CCP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及超聲表現比較
1.治療前后血流分級與血生化指標及RI的相關性分析
治療前血流分級與RF、CRP、ESR、CCP均呈正相關(r=0.648、0.369、0.295、0.624,均P<0.05),與RI呈負相關(r=-0.820,P<0.05)。治療后血流分級與RF、CRP、ESR、CCP均呈正相關(r=0.765、0.559、0.573、0.701,均P<0.05),與RI呈負相關(r=-0.811,P<0.05)。
2.治療前后RI與血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治療前RI與RF、CRP、ESR、CCP均呈負相關(r=-0.682、-0.420、-0.434、-0.798,均P<0.05);治療后RI與RF、CRP、ESR、CCP均呈負相關(r=-0.657、-0.549、-0.765、-0.765,均P<0.05)。
RA常見于中年人群,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是一種涉及多個關節(jié)和器官的慢性炎性滑膜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確[5]。臨床常以血生化指標監(jiān)測RA治療效果,本研究中也發(fā)現治療后各血生化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減低(均P<0.05),反映治療效果良好。但血生化指標僅間接反映療效,且其結果易受血標本采集、保存等環(huán)節(jié)影響。RA病變的基礎部位在滑膜,高頻超聲可以獲得清晰的滑膜圖像,在檢測滑膜炎方面優(yōu)于視覺觸診和常規(guī)放射線檢查[6]。研究[7]表明滑膜厚度可以作為反映RA患者療效的輔助指標之一。本研究進一步應用cSMI技術監(jiān)測RA關節(jié)滑膜血流,具有無輻射、無創(chuàng)、可重復、便利、實時動態(tài)等優(yōu)勢,可有效顯示滑膜炎的炎性充血程度,檢測滑膜內的血流灌注情況,定量評估滑膜炎性程度[8]。研究[9]表明在RA活躍期滑膜內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明顯增多。本研究中治療前滑膜內均可探及彩色血流信號,其中22例血流信號極豐富(Ⅲ級);治療后無滑膜血流信號極豐富病例,且6例未探及血流信號(0級),其治療前、后血流分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基于cSMI基礎上應用脈沖多普勒技術可定量分析滑膜內動脈RI。本研究中治療前RI為0.62±0.07,治療后RI為0.83±0.10,治療后RI明顯增高(P<0.05),與劉小寶和林昌松[10]研究結果相似,分析與治療前RA活躍時動脈增生擴張血流豐富,RI較低,而治療后動脈收縮甚至閉塞,血流稀少,RI升高有關。
滑膜血流分級及RI可以反映RA的活動性,血流越豐富,分級越高,RI越低,則疾病越活躍,提示預后越差。研究[11]發(fā)現正在接受治療的RA患者即使臨床癥狀緩解,若發(fā)現滑膜內血流豐富,也證明亞臨床滑膜炎的存在,預示RA復發(fā)風險高。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治療前、后滑膜血流分級與反映療效的血生化指標均呈正相關(均P<0.05),與馮彪等[12]研究結果一致;同時還發(fā)現RI與血流分級及血生化指標均呈負相關(均P<0.05),相關研究[13]也提出滑膜RI值越低,提示炎癥越重。分析其原因,治療前RA活躍期血流豐富,內血流阻力減低,促進滑膜增生,釋放相關因子及刺激相關抗體形成,有效治療后時滑膜血流供應減少,RI增高,滑膜營養(yǎng)缺乏,釋放相關因子及刺激相關抗體形成亦減少。由此可見,滑膜血流可以直觀地反映RA患者的治療情況。
綜上所述,cSMI技術可動態(tài)監(jiān)測RA患者療效,為臨床診療提供較準確的信息。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為單中心研究,且未進行cSMI技術與超聲造影及CDFI技術的對比研究,可能存在研究偏差,有待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為下一步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