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壯小公主
最近,很多人都被韓劇《頂樓》第二季中的“暗黑女王”千瑞珍迷住了——氣焰囂張、盛氣凌人的外表,絕不允許自己輸給任何人的野心,高分貝嘶吼+掀桌子的暴脾氣……
這一切看似離經(jīng)叛道的特質(zhì),組合出的拽姐形象竟然更顯飽滿鮮活,令人著迷。
比起傳統(tǒng)故事中善良軟弱的小白花主角,一個精彩的反派往往更令人過目不忘。
這些“反派”打破了固化的橋段,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受約束、自由自在的“顛覆”形象。
他們的殺伐果斷、錙銖必較、離經(jīng)叛道,卻會釋放出更為靈動的魅力,自身的獨立與自由,令他們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
仔細(xì)想想,年輕人對于這種“不正經(jīng)”的熱衷似乎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嘲“打工人”“干飯人”,研究“摸魚學(xué)”“劃水學(xué)”……
而在這一切“不正經(jīng)”的潮流背后,我們實際想要表達的,是一種“不去在乎別人眼光”的生活視角。
一言以蔽之:“不討好”,正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崇的態(tài)度。
什么是討好型人格?網(wǎng)絡(luò)百科上的定義,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
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討好型人格的表現(xiàn)實在太多了——
比如,回避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也不敢戳破,甚至在網(wǎng)上被坑也不去維權(quán),一面心里委屈,一面甘做包子。
比如,不懂拒絕。就像網(wǎng)購之后接到賣家電話短信就不好意思不給好評,太多事點頭都不是因為想要同意,而是實在不好意思提出反對的理由。
比如,被動影響??偸腔钤趧e人的眼光、評價、期望里。
相對的,“不討好型人格”呢?
很多情況下,那甚至都是一種“不好惹”的氣質(zhì):正視矛盾,眼里容不得沙子,被敷衍絕不姑息;原則堅定,不符合自己要求的絕不同意,不符合心理預(yù)期的絕不點頭;氣場強大。想要別人影響我?只有我影響別人的份!
這二者孰優(yōu)孰劣?答案,并不簡單。
但其實討好型人格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優(yōu)勢”,讓很多人都嘗到了甜頭。
襁褓中的嬰兒,就已經(jīng)可以用甜蜜的笑容、無辜的眼神換取大人更多疼愛;孩童時代,討好型人格會教會我們用“聽話”,來換取父母更多的認(rèn)同和糖果;學(xué)生時代,討好型人格會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個“懂事”的好學(xué)生,讓我們成為 “別人家的孩子”。
工作之后,討好型人格更是一枚令人安心的“護身符”——面對領(lǐng)導(dǎo),做一個“有眼色”“會來事”的“上進青年”;面對同事,我們收獲“好人緣”,快速得到周圍人的好評;面對下屬,討好型人格讓我們變得“沒架子”,更容易被評價為“好相處”……
但是,討好型人格真的那么香嗎?
那些看似讓我們過得“更輕松”的討好型人格,其實恰恰是飲鴆止渴。不斷滿足別人的期待,就像不斷推高一輛危險的過山車,隨時有急轉(zhuǎn)直下的風(fēng)險。
也往往是在一次次被忽略、被侵占、被掠奪中,我們抬起頭來,恍然大悟:我們討好了全世界,卻把最珍貴的自己推得越來越遠(yuǎn)。
真正在乎你的人,根本不會忍心讓你去討好,真正值得你追求的事,根本不可能憑借討好求得;一味地委曲求全,只會將你的本心放逐得越來越遠(yuǎn)。
這些年年輕人的社交風(fēng)格和審美態(tài)度,已經(jīng)有了不小的改變。
比起向外展示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多人更推崇內(nèi)心的快樂;比起努力解讀別人賦予的意義,我們更喜歡追求自己定義的真實。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開始欣賞“不討好”?
因為它更鮮活、勇敢和真實。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控制自己對真正不喜歡的事物說不,甚至連面露不悅都不能做到。
討好混淆了太多分界——善與惡,親與疏,對與錯,真與偽。而“不討好型人格”,就像敢于戳穿皇帝新衣的孩子,要的就是清清楚楚,是非分明、不挖到源頭不罷休。
如果說,傳統(tǒng)的“討好型人格”就像一只楚楚可憐的小白兔,那么“不討好”的我們,也可以做一只“惡狠狠”的兔子!
從殺伐果斷的《小丑》,到“全員發(fā)狠”的韓劇《頂樓》,當(dāng)我們開始為反派尖叫,我們的潛意識其實已經(jīng)開始反抗長期接受的“原諒”教育。
堅持自己,勇敢拒絕,探索真相,據(jù)理力爭……
這一切,都比“討好型人格”教會的“裝鴕鳥”復(fù)雜太多。
但當(dāng)你真正鼓起勇氣,摒棄虛偽,丟掉面具,謝絕敷衍,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可以活得更加坦然,更加鋒利,也更加清醒。只要用心取悅自己,美好也會向你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