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民
(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浙江麗水323000)
綠豆(Vignaradiate)是豇豆屬(Vigna)亞洲豇豆亞屬(Ceratotropis)的主要栽培豆種,是我國主要的食用豆之一[1],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在浙南山區(qū)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調整,國內綠豆的需求也在穩(wěn)步增長[2]。綠豆的經濟價值高,用途很多,被譽為“綠色珍珠”[3],發(fā)展綠豆生產已成為浙南山區(qū)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為篩選適合浙南山區(qū)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良種,本試驗以本地老品種蓮都綠豆為對照,對引進綠豆新品種的生育特性、產量、適應性、抗病性等方面進行鑒定,篩選可在浙南山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的綠豆新品種,同時為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安排在松陽縣赤壽鄉(xiāng)樓塘村(麗水農科教旅一體化基地內),地處松陰溪畔,與擇子山水庫相鄰,水源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7.7℃,年無霜期236 d。土地污染少,空氣清新,大氣環(huán)境質量在二級以上,地面水質好。
參試品種13個:并綠9號、冀綠7號、晉綠豆6號、并綠11號、晉綠豆8號、晉綠豆4號、安07-2、汾綠豆5號、淮綠2117、冀綠9237、黑珍珠綠豆、中綠5號、蓮都綠豆(CK)。
試驗設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2 m2(1.5 m×8.0 m),隨機區(qū)組排列。雙行畦栽,每小區(qū)留苗100株左右。按照《綠豆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進行項目調查,觀察記錄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單株莢數、莢長、株高、單株產量和百粒重等指標。
一是早間苗、早定苗。在8月中旬第1復葉展開后間苗,第2復葉展開后定苗,按既定的密度要求,去弱苗、病苗、小苗,留壯苗、大苗,實行雙株留苗。
二是早中耕除草。在8月下旬間苗后及時進行淺中耕,定苗后再進行二次中耕。
三是追肥。每畝用尿素5 kg、三元復合肥15kg結合中耕除草施用。
四是病蟲防治。病害主要防治病毒病,蟲害主要防治蚜蟲、豆莢螟等。綠豆病毒病在田間的主要表現是花葉、皺縮等,在生產上主要是及時防治傳毒昆蟲,并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加以防治。蚜蟲為害時,主要群聚在嫩莖、幼芽、頂端心葉和嫩葉葉背、花器及嫩莢等處吸取汁液,在生產上可用40%吡蟲啉水溶劑1500~2000倍液防治。
采用Excel分析數據。
參試品種生育期見表1,13個綠豆品種在播后4 d即發(fā)芽出苗,播后26~37 d開始進入開花期,全生育期為66~84 d,均屬于早熟品種。生育期最短的是晉綠豆6號,為66 d,比對照早18 d;生育期最長的是本地老品種蓮都綠豆(CK),為84 d。
表1 各綠豆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2可知,參試品種產量在122.6~185.3 kg/畝,所有新引進綠豆新品種產量均比對照高,對照品種生育期較長,植株較高,枝葉郁閉,田間通風透光不好,單株結莢數少,單莢粒數也少,籽粒百粒重也不高,最終產量也明顯低于其他參試品種。產量排在第1位的晉綠豆8號,畝產量達到185.3 kg,比對照增產62.7 kg,增51.1%;產量排在第12位的晉綠豆6號,畝產量達到133.5 kg,比對照增產10.9 kg,增8.9%。
表2 各綠豆品種的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
株高最高的是蓮都綠豆,為75.3 cm,最矮的是晉綠豆4號,為44.2 cm;單株莢數最多的是中綠5號,為60.1個,最少的是并綠11號,為37.5個;莢長最長的是冀綠7號,為11.5 cm,最短的是晉綠豆4號,為8.4 cm;單莢粒數最多的是并綠9號、冀綠7號、并綠11號、淮綠2117,為12.5粒,最少的是蓮都綠豆,為9.8粒;百粒重最高的是并綠11號,為6.77 g,最低的是晉綠豆6號,為4.48 g。不同的農藝性狀對綠豆產量都有一定的影響,株高與產量呈負相關性;單株莢數、單莢粒數等與產量呈正相關性。
由表3可知,參試13個品種病毒病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病毒病的普遍發(fā)生受8~9月的高溫干旱天氣影響較大,發(fā)病最重的晉綠豆6號發(fā)病率達17%,發(fā)病較輕的晉綠豆8號發(fā)病率也達到4%。根腐病與白粉病只有少數品種發(fā)病,均較輕。從調查結果看,除中綠5號、蓮都綠豆2個品種抗倒性較弱外,其余品種抗倒性均較強。
表3 各綠豆品種的抗病性和抗倒性
試驗結果表明,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對綠豆產量影響較大,且呈正相關性。在綠豆新品種的篩選中應注重選擇單株莢數、單莢粒數較多的品種,兩者同等重要。晉綠豆8號、冀綠9239、中綠5號、并綠9號、淮綠2117等綠豆新品種單產均優(yōu)于本地老品種蓮都綠豆,增產幅度在30%以上,且表現早熟,分枝較多,單株結莢數多,結莢集中,成熟一致,成熟時不炸莢。除中綠5號外,其他品種表現植株直立、抗倒伏??梢姡瑫x綠豆8號、冀綠9239、中綠5號、并綠9號、淮綠2117等綠豆新品種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綜合性狀表現均較好,適宜在浙南山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