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巍 張建林 黃廣平 王 新 廖學群 張澤佳
(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廣東汕頭515000)
雜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積種植以來,已推廣了40余年,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5億hm2,為我國水稻產業(yè)發(fā)展與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1]。隨著水稻品種遺傳改良和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目前水稻總產量已基本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然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稻米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影響了雜交水稻的市場前景。因此,提高雜交水稻稻米品質是當前水稻育種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認真做好優(yōu)質水稻的選育和供應是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的首要任務。筆者旨在通過對2002-2020年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并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12個雜交水稻品種進行分析,了解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雜交水稻品質育種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選育優(yōu)質雜交水稻提供部分參考依據(jù)。
以2002-2020年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并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12個雜交水稻品種為材料(表1),對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和長寬比等6項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國家水稻數(shù)據(jù)中心。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稻米品質按原農業(yè)部行業(yè)標準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13)進行分級。
從表1可以看出,2002-2020年期間汕頭市農科所選育并通過審定的12個雜交水稻品種中,只有1個品種天豐優(yōu)316米質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1級,占8.3%;2個品種天優(yōu)697和振優(yōu)1993米質達到省標優(yōu)質3級,占16.7%;有9個品種未達到優(yōu)質標準。
表1 2002-2020年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的水稻品種
按照部頒優(yōu)質稻米標準(NY/T 593-2013)對汕頭市農科所選育并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12個雜交水稻品種的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等4項主要指標進行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12個參試材料的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一級、二級達標率分別為41.7%、8.3%、16.7%、50.0%;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三級達標率分別為58.3%、50.0%、41.7%、75.0%。在12個參試材料中,堊白度的一級、二級達標率均僅為8.3%,直鏈淀粉含量達到一級、二級標準的均只有16.7%,整精米率和膠稠度的一級、二級達標率均為41.7%和50.0%;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2個指標的三級達標率也不高,分別為50.0%和41.7%,整精米率的三級達標率為58.3%,膠稠度的三級達標率最高,為75.0%。
從表2、表3可以看出,參試材料中堊白粒率最大值為100%,該品種為特優(yōu)721,其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早造四級,整精米率50.4%,堊白率100%,堊白度50.2%,膠稠度42 mm,直鏈淀粉含量24.8%。堊白度的平均值為9.6%,與部頒優(yōu)質米三級標準還有較大差距。參試材料中各品種間堊白度和堊白粒率差異較大,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139.8%和84.0%;長寬比的變異系數(shù)為9.5%,品種間差異相對較?。徽茁?、直鏈淀粉含量和膠稠度的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24.5%、25.5%和26.8%。
表2 參試材料的主要品質指標與部頒優(yōu)質米標準(NY/T 593-2013)的比較
表3 參試材料的主要品質性狀
2002-2020年,汕頭市農科所雜交水稻育種已經從高產育種轉為優(yōu)質高產育種,但優(yōu)質育種還需繼續(xù)加強,只有1個品種天豐優(yōu)316米質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一級,占8.3%;2個品種天優(yōu)697和振優(yōu)1993米質達到省標優(yōu)質3級,綜合優(yōu)質達標率[2](國標優(yōu)質米三級或以上)為25%。在參試材料中,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達到部頒優(yōu)質米(NY/T 593-2013)一級、二級標準的比例較少,均僅為8.3%和16.7%;整精米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的三級達標率分別為58.3%、50.0%、41.7%、75.0%,其中直鏈淀粉含量的三級達標率最低。各品種間外觀品質差異較大,尤其是堊白度和堊白粒率。因此,堊白度、堊白粒率和直鏈淀粉含量是制約汕頭市農科所雜交水稻品種品質提高的主要因子,在今后優(yōu)質育種中應予以重視,注意提高這3個品質指標的選擇要求。
研究結果也表明,堊白度、堊白粒率和直鏈淀粉含量與雜交水稻米質有較大的相關性,是提高雜交水稻品種優(yōu)質育種的關鍵。有研究表明,堊白由單顯性基因控制,也有由單隱性基因控制和多基因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所支配的,而后代變異主要為加性基因作用所致[3]。劉利成等[4]的研究表明,直鏈淀粉含量是導致食味品質較差的主要因子,并與食味值呈極顯著負相關;呂海峰[5]等的研究表明,堊白粒率、堊白度與直鏈淀粉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選育低直鏈淀粉含量的品種能有效降低堊白。水稻的堊白是基因分離與重組的結果,而直鏈淀粉含量作為稻米品質性狀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因此,從低直鏈淀粉含量品種篩選優(yōu)質品種,是優(yōu)質育種的一條捷徑。目前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均值為21.3%(部頒優(yōu)質米一級標準的直鏈淀粉含量要求在13.0%~18.0%之間),低于或等于13%的品種有2個,可以對現(xiàn)有這些低直鏈淀粉含量的水稻恢復系進一步改良,或是引進一批低直鏈淀粉含量的優(yōu)質水稻資源加以篩選利用,選育更加優(yōu)質的雜交水稻品種。另外,從現(xiàn)行部頒優(yōu)質米標準(NY/T 593-2013)看出,堿消值也是稻米品質性狀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后優(yōu)質育種還需注意對堿消值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