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駿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體檢中心,遼寧 沈陽 110025)
冠心?。╟oronary heart disease)即所謂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疾病[1]。介入治療是當前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改善冠狀動脈狹窄和心肌供血,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經過介入治療后仍然可能復發(fā)急性心梗或者心絞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介入治療后給予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即持續(xù)不斷的進行健康教育管理,以促進患者健康行為養(yǎng)成,不斷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為良好預后形成提供有利條件[3]。目前,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結合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86 例患者臨床資料,觀察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86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性20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59.01±6.02)歲;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壓20 例,高血脂13 例;心功能Ⅰ級12 例,Ⅱ級23 例,Ⅲ級8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性21 例;年齡46~73 歲,平均年齡(58.67±5.49)歲;合并糖尿病15 例,高血壓19 例,高血脂9 例;心功能Ⅰ級14例,Ⅱ級22 例,Ⅲ級7 例。兩組年齡、性別、合并癥、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冠心病診斷標準;②均經血管造影確診;③均進行介入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等嚴重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出血性疾病、惡性心律失常及腫瘤者;③合并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基礎護理:給予患者常規(guī)基礎護理,遵醫(yī)囑完成基礎操作;②健康教育:開展常規(guī)健康宣教,告知冠心病發(fā)病機制、治療、轉歸及注意事項;③心理疏導:對于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患者,做好安撫和開導;④飲食與環(huán)境干預:確保安靜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并告知患者飲食注意事項。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①建立延續(xù)性自我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康復指導醫(yī)生、護士、心理科醫(yī)生、營養(yǎng)師組成延續(xù)性自我管理小組,并進行延續(xù)性自我管理知識統(tǒng)一學習和培訓;②管理階段:包括住院管理階段和出院自我管理階段,在住院管理階段側重疾病本身治療準備工作,并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冠心病介入術相關知識、護理技巧,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的認知水平,進一步提高自身積極配合度。出院自我管理階段主要是患者手術成功,達到康復出院標準后,進入社區(qū)或家庭修養(yǎng),由延續(xù)性自我管理小組向家屬和患者講解家庭護理、機能恢復、心理自我調節(jié)、合理飲食等的重要性;③管理教育內容:依據患者病情、個體差異制定自我管理計劃,尤其加強對疾病成因、危險因素、手術方式、術后藥物和藥理作用,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療方案,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為出院后延續(xù)性自我管理奠定理論基礎。護士長指導責任護士完成臨床護理任務,并向患者和家屬宣教住院期間、出院后自身病情發(fā)展狀態(tài)、監(jiān)測指標觀察。同時,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辨別藥物不良反應、胸悶氣短發(fā)作次數、有無水腫等癥狀,為隨訪提供參考。心理醫(yī)師主要擔任住院期間和社區(qū)或家庭修養(yǎng)期間心理疏導任務,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治療心態(tài)。同時,多講解成功病例,增加患者生活自信心,使其術后保持心理健康。營養(yǎng)師依據患者出院后病情、自身飲食習慣和愛好,制定和調整患者自我飲食管理計劃,確保營養(yǎng)均衡基礎上兼顧冠心病機體功能改變。④管理教育方法:小組成員每周進行管理學習,同時采用宣傳手冊、語言溝通、微信群聊、冠心病健康知識推送、冠心病知識講座以及每月現場隨訪指導的方式開展自我管理教育;⑤強化教育和隨訪:出院3 個月,每月1 次現場隨訪,每周1 次電話隨訪,主要關注患者自我管理現狀、服藥情況、藥物不良反應、心衰體征、心功能分級、自理能力、心理狀況,記錄患者疑問,并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同時,管理小組依據評估結果,調整自我管理內容,給予針對性解決,以強化自我管理教育。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SF-36)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健康行為評分、遵醫(yī)行為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SF-36[4]包括心理健康、社會功能、活力、情感職能、軀體功能,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評分[5]:參照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包含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疾病健康知識4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健康行為評分[6]:參照健康行為總量表,包括健康責任、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營養(yǎng)、壓力、軀體活動6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健康行為越佳;遵醫(yī)行為評分[7]:包括遵醫(yī)囑用藥、按時復查、配合護理3 個維度,每項0~25 分,滿分為6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遵醫(yī)行為越佳;護理滿意度[8]: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90 分以上為滿意,60~90 分為一般,60 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觀察組SF-36 各維度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分)
2.2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疾病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健康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健康行為評分為(147.09±11.03)分,高于對照組的(120.52±9.6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332,P=0.000)。
2.4 兩組遵醫(yī)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遵醫(yī)囑用藥、按時復查、配合護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遵醫(yī)行為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是術后仍然存在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風險[9]。隨著新型操作技術和冠脈內植入材料的更新,介入治療后效果提高,心肌梗死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依從性降低,冠狀動脈再狹窄率風險增加[10]。研究顯示[11],予以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干預可改善心血管危險因素,降低復發(fā)率。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通過不同階段指導患者掌握自身病情變化,并且從心理、危險因素、介入術原理、術后飲食個體化干預等方面指導患者完成出院后自我管理,采用隨訪、微信群、復診等多方式定期對患者自我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有效確保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方案的連續(xù)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F-36 各維度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生活質量,使其保持良好的治療耐受性,為良好預后奠定基礎。同時觀察組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疾病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技能掌握,提高其自我責任感,增加其對疾病健康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觀察組健康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護理干預模式可促進患者健康行為養(yǎng)成,糾正飲食和生活不良習慣,進一步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觀察組患者遵醫(yī)囑用藥、按時復查、配合護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患者遵醫(yī)行為,使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為良好預后形成提供條件。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與于洋[12]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可促進護患關系建立,提高護理滿意度,為護理和治療提供條件,從而確保良好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和自我護理能力,增強患者遵醫(yī)行為,促進健康行為養(yǎng)成,進一步促進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