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真
我們應該怎樣和自己溝通、和世界溝通,以及不辜負自己。
一次商務合作臨近尾聲時,關于最終文案的擬定卻出現(xiàn)了分歧。一方是我團隊的小伙伴,另一方是客戶也就是甲方。
先說我的同事,她問我:“天真姐,我要怎樣才能讓客戶知道我們是對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當下的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對錯這個思路在3個方面困擾著她。
第一,對錯的思路造成了封閉的判斷。因為當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時候,就會在潛意識里斷定對方是錯的。試想,誰愿意成為錯的那一方?更何況對方是甲方。當我們在溝通中希望說服對方的時候,往往會進入這樣的誤區(qū),那就是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而且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對方看到我們的正確之處。事實是我們越說,分歧就越多。
第二,對錯的思路源于信息量的不對稱。甲方給出了很多修改意見,這些意見都建立在對方的經(jīng)驗之上,但是團隊的小伙伴缺乏相關領域的知識積累,容易陷入自己正確的思維中,從而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意圖。信息量的不對稱,會導致雙方在對錯的判斷上南轅北轍。
第三,對錯的思路阻止了更多的可能性。對錯是一個極端概念,但在溝通的過程中,極端是很少出現(xiàn)的。A方案和B方案可能只是70分和90分的區(qū)別,但對錯是0和100。如果太執(zhí)著于對錯,就很難看到另一方的可取之處,也就本能地關閉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
所以,最后我給同事的建議是,首先,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對的,而要讓對方覺得你們是一樣的。多給對方建議,少給對方意見。其次,惡補與方案相關的行業(yè)知識,盡量在短時間內縮短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認知差距。最后,將方案的細節(jié)進行反復比對,用進步和運動的觀點來做梳理和確認。
另一邊,我們來說說甲方。甲方告訴我:“你們改了好多遍,添加的內容沒有一個是我想要的,刪掉的地方又全部是我想保留的?!边@句話,也特別有意思。我們分開來看看。
首先,甲方的意思是我們全部做了無用功嗎?當然不是。我的判斷是我們沒有解決對方的核心需求,而在核心需求沒有被解決的時候,其他努力就容易被忽視和否定。所以我問了對方一個問題:“什么是您一定要的?”對方總不能告訴我什么都不許動、什么都不能改吧。這指向的是最關鍵的信息:對方的核心需求。唯物辯證法有一個很牛的洞見,那就是抓主要矛盾。溝通也一樣:抓核心需求。核心需求解決了,其他改動就會變得容易。
其次,因為我們在之前的溝通中,一直在用對錯制造對立面,對方就會下意識地反彈,認為我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會有防守動作。而我處理的方式是不斷告訴對方我們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到達一致的終點會有不同的路徑,現(xiàn)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條統(tǒng)一的路。這樣一來,在目標上,我們是一致的;在方法上,就獲得了更大的改動空間,不會像原來一樣,做什么都是錯的。
最后,不是每個溝通者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出發(fā)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大體的方向,而具體的目標和方法會在溝通中經(jīng)過不斷地磨合和商榷,逐漸清晰。在溝通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地詢問對方的需求,并把需求切割成非常具體的點:“這一段內容,希望強勢還是溫柔?”“文案的結尾是需要確定感,還是延伸感?”“開頭是講一個故事,還是放一組數(shù)據(jù)?”讓對方的需求逐漸細化和具象化,并在一個個細節(jié)上得到明確。當我們的處理方式和對方的預設越來越相同的時候,溝通的信任感就會建立起來。人嘛,總是更喜歡和自己像的東西。
以上是一個協(xié)調雙方溝通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溝通的過程中,對與錯的預設是一種多么可怕的狀態(tài)。它就像是一扇大大的防盜門,猛地一關,溝通的渠道就會迅速被阻斷。
究其原因,是對與錯在世界的兩端,它們之間的距離實在是太長了,沒有任何溝通高手能夠穿過如此遙遠的距離與另一端對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在溝通中和對方站在一起,不斷強化共識,那么就像是隔壁鄰居家的狀態(tài),我們開開門,順手就能敲到對方的門,這樣說起話來既輕松,又有親切感。
(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把自己當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