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yè)
如今社會上的很多“黃金單身”,熬到了三四十歲,仍然堅守“寧缺毋濫”的婚姻信條。
他們大多是婚姻“理想主義”的麥田守望者。
中外夫妻中,由一見鐘情而牽手的比例極低,許多人都是經(jīng)由熟人朋友介紹,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通過網(wǎng)戀。雙方第一次見面的“好感度”,決定能否保持聯(lián)系。雙方的“條件”能否接受,決定此后是否繼續(xù)交流。雙方年齡、收入、出身,還有風度、氣質(zhì)、性格、才能,更高一點要求還有幽默、機智、三觀等等,它們的總和,或它們部分之和,決定是否牽手婚姻殿堂。
想想看,要符合一個條件不難,要符合兩個條件較難,要符合三四個條件很難,要符合所有條件就“難于上青天”。
要符合所有條件才算理想婚姻,可見理想婚姻永遠只是“理想”。如果決心找“理想戀人”和“理想婚姻”,我的天,那等于決心打一輩子光棍。
量身定做的衣服鞋帽,尚且難得讓我們百分之百地滿意,成人后才相識的伴侶,又怎么可能讓我們樣樣稱心?假如不是鐵了心獨身,就必須放棄理想婚姻的幻想。
我至今弄不明白的是,什么叫“將就的婚姻”?什么叫“理想的婚姻”?
就婚姻而言,“將就”與“理想”并不存在一種統(tǒng)一的客觀標準,“將就”也好,“理想”也罷,它們都是一種自我感受,這種感受受制于對自我的估價,以及對未來伴侶條件的期許。對自我的估值越高,對伴侶的要價也越高,“理想的婚姻”也就越少。
尤其麻煩的是,擇偶不像挑貨,挑貨是單方挑選,擇偶是雙方選擇。挑貨時,自己覺得比較“理想”就可以掏錢了,而擇偶時僅僅一方覺得“理想”仍不能“成交”。讓一方覺得“理想”已經(jīng)很難,要讓雙方都覺得“理想”,婚姻就真的成了人類的“奮斗理想”了。
對于普通男男女女來說,如果發(fā)誓“絕不將就”,那無異于和自己的幸福開玩笑。錯過了“這次”好機會,從此也許就沒有機會。
條件能過得去,模樣又不煩人,人品大體靠譜,我覺得就可以牽手結(jié)婚。錢鍾書先生說,“彼此不討厭已經(jīng)夠結(jié)婚的資本了”,實在是婚姻的金玉良言。
“條件能過得去”就可牽手,是一種隨和的生活態(tài)度在婚姻上的表現(xiàn)。隨和是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不完美,也不以“完美”來苛求他人。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再接納同樣也不完美的他人。
自己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完人,偏要去追求一種理想的婚姻,這算哪門子“婚姻理想”?這是地地道道的癡心妄想。
(摘自上海文藝出版社《我的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