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明
文化地標,指的是能夠代表一個城市人文精神的標志性建筑或者場所。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地標書店,很多人文類型的書店也將成為本地的文化地標當作自己的品牌理想。
白巖松2005年評價誠品書店的一段話,可以看成是對書店文化地標形象的注解,他說:“臺北的誠品書店,以它獨特的經營方式、獨特的書店文化,帶給社會大眾一種精致高貴的選擇,帶給這個城市一種體面和尊嚴。當然,精致高貴指的并不僅是書的包裝、書的內容、書的價格,更是一種環(huán)境,一種氣氛,一種向往。”
十幾年前,我曾到訪莎士比亞書店。這家1919年開業(yè)的書店,比我想象的小,也比我想象的舊,樓梯吱嘎作響,滿是書架,滿是舊書,店里還擺著幾張行軍床,幾個年輕人抱著電腦,坐在行軍床上工作。
比起網上流傳的那些最美書店的照片,莎士比亞書店顯然老舊不堪,也缺乏外在的美感。但就是這樣一家書店,和它的鄰居巴黎圣母院一起,成為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文化地標。
莎士比亞書店為什么被視為巴黎的文化地標?
莎士比亞書店是喬伊斯巨作《尤利西斯》的出版商,還被稱為海明威的圖書室、菲茨杰拉德的咖啡館、艾略特的演講廳,無數流浪作家把莎士比亞書店的地址,作為通信地址留給別人。它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和法國的文學交流中心,也是“迷茫的一代”作家們的精神殿堂。正是這些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得它成為書店中的不朽傳奇,在今天,它仍是文學青年朝圣之地、全世界獨立書店的標桿。
誠品為什么被視為臺灣的文化地標?
1990年吳清友先生創(chuàng)辦誠品時,提出的夢想是“融合設計、藝術、表演、戲劇、音樂等文化創(chuàng)意的平臺,形成一個以文化園區(qū)為核心的商業(yè)模式,讓文化在民眾生活里發(fā)酵和深化”。
誠品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它有典雅舒適的殿堂、精心挑選的好書,尤其是外文藝術書,還有精心組合的文創(chuàng)產品、餐飲服務,為讀者帶來了遠遠超過其他書店的整體氛圍和全新的購書體驗。
當然,還不只這些,誠品還聘請知名的文案撰稿人,撰寫各種富于文學性的文案,詮釋誠品的精神內涵。這些風格獨特的文案,不但幫誠品吸引到大量的顧客,文案本身也成為構成誠品文化地標形象的元素之一。
一家書店要具備哪些基本元素,才能接近或者達到文化地標的形象呢?
第一,有人文精神的好書。書店無論風格是什么樣的,如果沒有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好書,永遠成不了文化地標。
第二,有靈魂。一家成為文化地標的書店,一定有它高度凝聚的、獨特的精神內涵,我們可以說,有這樣精神內涵的書店,才是有靈魂的書店。
第三,當一家書店的精神內涵能夠與讀者的精神世界進行溝通、令讀者產生共鳴,它提供的一切,包括書,包括氛圍,包括風格,甚至僅僅是書店的名字本身,都會引發(fā)讀者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向往。
第四,有獨特美感。這種美感是由所有有形、可見之物和無形、不可見之物共同構成的。
讀者可見的,是店里的書、店內的人,是店內外的實體形象;讀者不可見的,是書店的故事、書店的理念、書店與讀者的關系。這些因素,交融成一家書店的獨特美感。
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最美書店”,其實說的,往往都只是形式上的美感,并沒有深入到書店真正的美學層面。
《侘寂之美》的作者李歐納·科仁曾經用過一個“白色塑料傘”的比喻。他有一次受邀去茶室喝茶,那是一處過去日本天皇的避暑山莊。他說:令我失望的是,這里,幾乎完全追尋不到一絲侘寂的痕跡。一座光滑平整的茶室,表面像是用紙糊的,外表跟氣味卻都像一把白色塑料傘。毗鄰的建筑,其結構都是用與建筑辦公大樓相近的材料,如玻璃、鋼和木材構筑。其中一座較符合我期待的侘寂風格的茶室,細看之下,卻發(fā)現已經被過度打扮成后現代主義風格。
我想,如果一家書店過度重視外表的美貌,而忽視了真正的靈魂,讀者很可能會和李歐納·科仁一樣,產生看到“白色塑料傘”的感受。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