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范
人們?nèi)粘S^看的魔術表演,很多都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的。為了增強魔術的神秘色彩,人們常常會運用到局部燃燒、分解、化合等手段。比如在舞臺上燃起五顏六色的火焰、使白花突然變成紅色、使紅色的水變得清澈,或者是在鎂光粉燃燒的強烈閃光瞬間,魔術表演者騰身隱遁等,這些都運用了物理或者化學原理。
在魔術舞臺布景和舞臺效果方面,物理知識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魔術師在舞臺上塑造的人或者大體積物體,忽然消失又突然出現(xiàn)的離奇效果,主要運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而在魔術師表演撲克牌猜點數(shù)魔術時,也會用到數(shù)學方面的速算知識。
在另外一些魔術表演中,魔術師利用人們注意力有限的事實,通過一些巧妙的動作或場景設計來轉(zhuǎn)移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在觀眾的眼皮底下“偷梁換柱”。有研究證明,人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對其他顯而易見的事情置若罔聞,這一奇異現(xiàn)象稱為“不注意視盲”。而魔術師經(jīng)常利用的恰好是“不注意視盲”帶來的效果。除此之外,魔術師還大量使用錯覺這一現(xiàn)象。人的視網(wǎng)膜所捕捉到的信息要過100 毫秒才能傳遞給大腦,為了補償這個滯后的空檔,大腦必須對即將發(fā)生的情況做出預測,接著按照預測而不是真正得到的信息,支配人的行為。
此外,魔術師還將心理學、生理學甚至天文學以及氣象學的知識應用到了魔術表演中。它們先將觀眾的注意力導向與“機關”相去甚遠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魔術師要和觀眾進行的是一場心理上的較量。而魔術師要想成功將觀眾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在不露任何破綻的前提下完成魔術表演,就必須要非常清晰地了解觀眾的心理。在表演過程中,魔術師就是通過對觀眾心理的分析和利用來最終完成魔術展示的目的。
魔術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社會科學進步不斷改革上,宋代古彩戲法的出現(xiàn)與當時制造瓷器有關,而火藥、磁石的普及又出現(xiàn)了魔術中的煙火戲。而今,魔術中關于磁力的運用,也讓計算機高科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變飛機、磁懸浮機器人等高科技魔術。
不同時代的科學技術進步給魔術帶來了革命,也推進了魔術的進步。無論是借助化學、數(shù)學、物理等科學知識,還是借助心理學、生理學等技巧的魔術,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魔術是藝術, 更是科學,盡管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魔術形式,但都忠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