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峰,張麟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130)
我國古塔的形制最早來源于印度窣堵坡(stupa),它的意義和用途是用以埋藏佛骨舍利。所謂雙塔,簡而言之,是指在寺院建筑空間布局中設置兩座造型基本相同的佛塔。早期的寺廟是以塔為中心,塔象征了釋迦牟尼,信徒圍繞塔右旋禮拜,是禮拜佛祖的意象,后來經過佛教在漢地的發(fā)展演變,塔的作用減弱,僧眾及信徒大都在殿宇中念經,禮拜佛像。三國時的浮圖祠為我國最早的佛寺,為笮融所創(chuàng),佛教建筑史中有說明。漢晉時期的寺廟中只有一個浮圖寺,象征佛祖,這意味著當時的寺院是采用以塔為中心的空間布局模式?,F(xiàn)存以塔為中心的寺廟——白馬寺,作為中國最早期的寺廟,遵循的就是原始佛教寺廟中的布局形式,寺廟的中央設置了一座木塔,周圍環(huán)繞著廊坊。直至南北朝末年,以塔為中心的建筑布局形式逐漸向以佛殿為中心轉變。后轉變?yōu)樗聫R布局大多為以殿為中心,塔的位置或與殿并置或位于寺廟的周圍。
寺廟中建造雙塔是另一種布局的形式,在我國,早在東晉初期就已出現(xiàn)雙塔的形式,目前已知現(xiàn)存的最早實例是河南安陽寶山的一對北齊時的石造單層墓塔。雙塔的出現(xiàn)與佛教在我國的發(fā)展有關,是其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
明代萬歷年間建造永祚寺,現(xiàn)位于太原東南方向4公里,因寺內設有雙塔,又被人們稱為雙塔寺。兩座塔是不同時期分別建造,據《山西通志》《太原府志》記載,萬歷年間由以傅霖為首的地方紳士建造東塔,又名文峰塔;據《太原府志》《陽曲縣志》記載,萬歷三十六年宣文太后資助,福和尚主持建造西塔,又名宣文塔。兩座塔一東一西,佛塔均為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雙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如圖1平面圖所示。
圖1 雙塔寺平面示意圖
對現(xiàn)存的雙塔進行梳理分析,其在寺廟空間布局上的方式分別為:
1.雙塔的位置分布于中軸線的兩端,位于大殿的前面。這種雙塔布局的寺廟有杭州靈隱寺的雙石塔、廣州光孝寺的雙鐵塔,以及泉州開元寺的雙石塔。
2.雙塔的位置處于寺廟山門的前面,分別位于寺廟布局軸線的兩端。這種雙塔布局的寺廟如山西平定天寧寺的東西雙塔,并置在山門前軸線兩端,以及還有安徽的廣教寺雙塔、上海南翔寺雙塔等。
3.雙塔的位置處于前后排列的形式,位于中軸線上,不同于之前在軸線兩側的布局方式。這種雙塔布局的寺廟如山西的永柞寺和陽城龍泉寺,寺院均設置雙塔,只是在寺院布局的位置不同,前者雙塔分別位于大殿和中殿的前面,后者的雙塔前后排列在大殿之前,分別建造于唐朝和明朝時期。
4.雙塔的位置處于寺廟外面的兩側。這種雙塔布局的寺廟如北京云居寺雙塔,分布于寺廟之外南北兩側。
對現(xiàn)存已知的雙塔做如下梳理,約40余處:(表1)
表1 現(xiàn)存雙塔概況
據考證,雙塔的空間布局形式在唐以后出現(xiàn)的較多,主要表現(xiàn)為寺廟山門前并置雙塔或在大殿前并置雙塔,位于軸線兩端。唐宋比較典型的布局方式,如廣教寺山門前并列雙塔。
從典籍記載及現(xiàn)存寺廟實例來看,我國不少寺廟都存在雙塔形制的布局形式。但是有關寺廟雙塔的由來問題,還沒有定論,現(xiàn)在有幾種說法:
據《法華經》中記載,佛陀在靈鷲峰向眾僧眾傳經說法之時,一座佛塔出現(xiàn)在空中,只見多寶如來結跏而坐,在佛塔中聽釋迦佛說法,伴座于釋迦講經論道。于是佛徒尊崇“二佛分座”,從此佛寺中出現(xiàn)雙塔并置的布局形式,為了讓“二佛”共同講經說法,弘揚佛法。雙塔的制度是否由此而來,這種說法是其中的緣由之一。
在歷史文獻中,有關雙塔由來的最早記錄是《南史》卷七十,《循吏列傳》記載:“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庇纱丝芍敃r設立雙塔的原因是建造技術不能夠起十層塔,便改建雙塔,分別為五層。
從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制來看,就雙塔與寺廟總平面布局關系而言,雙塔形制的出現(xiàn)受到了我國早期的雙闕形式的影響。雙闕是指古代城門,尤其是宮門兩側的觀看臺,建成高塔的形式,上面設置可以觀察城內外動態(tài)的地方。
而在日本學術界,普遍認為雙塔形制的出現(xiàn)與佛教教義的變化有關。
從文化意象的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雙塔”是“雙樹”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據佛經典籍中記載佛陀涅槃于“娑羅雙樹”間,此處“雙樹”是佛陀涅槃文化意象的表達,雙塔并置的布局形式在很多寺廟中都有出現(xiàn),這很有可能是“雙樹”在寺廟布局中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自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在漢地逐漸發(fā)展壯大,并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漢地佛教。在佛經典籍及圖像中,都可體現(xiàn)圣樹崇拜的影子,佛陀一生重要的圣跡故事都與圣樹有關,無憂樹象征著佛陀的降生,菩提樹象征著佛祖的悟道成佛,以及“涅槃”情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娑羅雙樹”意象代表了佛祖入滅,在寺廟布局、植物種植等方面均有體現(xiàn)。
根據研究整理,筆者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典籍中對于佛陀涅槃情節(jié)的描述均對娑羅雙樹有所提及。據佛經中有提及到佛陀涅槃于拘尸那揭羅城的娑樹林,佛床的四周分別有兩棵樹,均為一枯一榮,枯萎的樹代表了顯世相,茂盛的樹代表了涅槃本相,東南西北各兩棵分別意為“常與無?!薄皹放c無樂”“我與無我”“凈與無凈”。這八棵樹代表了八境界,佛陀涅槃于八境界中,意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由此筆者認為娑羅雙樹的寓意非常深刻。佛像產生后又出現(xiàn)了拱券形龕,以雙樹為裝飾,窣堵坡是佛塔的原型,與圣樹也關系密切。
佛塔是佛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最早是用來埋藏佛及高僧的舍利,自東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后,塔的形制逐漸演變,功能也不再僅用來埋藏舍利,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塔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在不同國家地區(qū)則不同,但其原始的形式就是印度的窣堵坡。據傳釋迦牟尼曾告訴信徒如何以僧衣、飯缽和錫杖建立窣堵坡,后世的僧眾都以這一形制來建造,這即是古印度早期的窣堵坡。由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這處地方。
雖然早期佛教的佛塔現(xiàn)如今沒有留存下來,但從文獻中可以猜測佛塔的大致形制,佛塔的下面為方形的塔基,依托柱塔身,塔身的上方放置半圓形的覆缽,然后再上面是平層中間樹有輪竿,輪竿上面雕刻有法輪。塔的四周圍繞欄桿。這種布局形式具有佛教文化的象征意義,有一些學者認為佛塔來源于圓錐狀的墳冢,是其派生演化成為了佛塔。
窣堵坡最初是埋藏舍利的,象征著佛祖的入滅。佛教寺院的布局方式最早以塔為中心,而后轉變?yōu)橐苑鸬顬橹行?,雙塔為兩側的布局方式。筆者認為“雙樹”意象與雙塔并置的布局可能有關聯(lián),以下列舉一些記載中的佛教寺院以及石窟寺的實例進行梳理和分析。
基于佛教歷史文獻,關于雙塔的記載可追溯到東晉初。東晉元年(317—322),武昌昌樂寺內曾建有雙塔,分東、西塔,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王廙》記載,元朝時期,武康候在武昌昌樂寺建造東西二塔,并請王廙描繪出雙塔的圖像。
東晉長干寺也有雙塔,據《高僧傳》卷十三《竺慧達傳》記載,晉寧康年間,皇帝在長干寺建造了三層塔,建造完成后,每天清晨塔身放出光芒,于是在塔的西面,又建造一佛塔,用來放置佛舍利,后至晉太元年,孝武帝將三層塔增加為六層塔。
《皇明寺觀志》記載順天府(今北京)的大隆興寺,“寺前有海云,可庵二塔?!?/p>
綜上所述,早在東晉時期漢傳佛寺中就出現(xiàn)了雙塔并置的布局形式,佛塔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并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雙塔的寺廟布局,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藝術,傳達佛本生故事的一種方式,也是“雙樹”文化意象的一種藝術體現(xiàn)。
石窟寺中雙塔也有體現(xiàn),主要出現(xiàn)于石窟壁畫的雕刻中。以在中國石窟中表現(xiàn)最集中、最明顯的云岡石窟為例,在門洞、佛龕或者窗戶上都有雕刻雙塔,多出現(xiàn)在雙窟中,“雙塔”的雕刻意象與“雙窟”“雙樹”“二圣”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通過對文獻記載、石窟寺等資料的分析,中國佛教寺院雙塔早在東晉時期就曾出現(xiàn),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和傳入,在唐朝時期發(fā)展最為鼎盛,佛塔最初是由窣堵坡發(fā)展而來,其宗教意義與佛陀涅槃相關聯(lián),而窣堵坡本是圣樹崇拜和穹廬狀石屋的結合。關于為何在寺院中建立雙塔,通過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如今有幾種說法。其一,皇帝原本想建造十層佛塔,但由于當時建造技術的原因,無法建造,便將十層佛塔分為各五層雙塔;其二,為二圣分別建造一座佛塔,即形成雙塔并置的局面;其三,在長安建造二木塔,分別為孝文皇帝和獻皇后所建造;其四,據佛經記載,為二佛共同說法之意。由此筆者認為中國佛寺雙塔的建立以及娑羅雙樹,都與佛教藝術文化相關聯(lián),是中國寺院建造中藝術設計的一種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寺廟的空間布局形式體現(xiàn)了其文化藝術特點,雙塔并置是寺廟中的特殊形式,而寺廟雙塔的形制有多種可能性,其中與佛傳故事文本中出現(xiàn)的“雙樹”的文化意象的表達是有聯(lián)系的。塔的形制最初是由印度窣堵坡演變而來,藏有佛舍利的窣堵坡在佛教教義上與佛陀入滅有關,窣堵坡的原型也體現(xiàn)了圣樹崇拜。由此,寺廟雙塔并置的布局形式,體現(xiàn)了佛教的藝術文化,是“雙樹”在空間布局中的再現(xiàn)和表達。通過對雙塔并置的來源進行探究,了解到藝術設計文化的重要性,設計不僅僅來源于想象,更是設計者傳達設計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希望今后學術界對寺廟中的文化意象研究能不斷深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