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學旅行是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融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校內教育場景的單一性。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fā)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本文從課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與原則角度出發(fā),旨在探索更好的博物館研學旅行方式。
關鍵詞 博物館 研學旅行 課程設計
1 博物館研學旅行的定義
關于研學旅行,在政府文件《教育部等11部門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盵1]
博物館研學是研學旅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研學旅行在繼承了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之外,還有自身獨特的教育價值。因此周婧景綜合研學旅行的概念界定及博物館相關概念,將博物館研學旅行定義為:“由教育部門等相關部委、學校、博物館或社會機構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中小學生通過集體參與的方式,在博物館場景中開展的,將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進行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盵2]基于此定義,在設計博物館課程時應注意聯合多方機構,以博物館場所及資源為依托,使廣大中小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與體驗性學習得到全面發(fā)展。
2 博物館研學課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相對開放的展館空間,在課程設計時可以跳出學校課堂教學固有的模式。筆者嘗試在泰勒課程評估模式即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四個階段的基礎上,結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引入PBL模式的基本研究流程,以中國科學技術館的研學課程為例,將博物館研學課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分為以下7個部分:
2.1行前課堂
通過讀本、課件、影視資源等豐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將要進行研學的知識背景,讓學生對研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要做好課本知識鏈接,在學生學齡段可以理解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好奇心并產生問題。除了背景知識以外,還應該講解參觀注意事項及安全教育相關知識,確保研學旅行活動的安全性。
中國科學技術館的行前課堂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2.1.1 研學點簡介
運用視頻及圖文資料,結合研學學生學齡段,向學生介紹中國科學技術館的概況、研學主題相關的歷史知識等內容;
2.1.2 安全注意事項
疫情期間應該如何在人流量較大的場所做好防護,填寫好基本信息,并利用漫畫的形式,將安全教育變得更加活潑易懂,加深理解。
2.2 場景講解
博物館展品豐富,展覽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同時不同的展覽主題區(qū)分也比較鮮明,若不能合理安排研學時間及線路,很容易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在進行博物館研學旅行活動前,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將要進行研學的場景有哪些,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興趣點。學生對研學場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自主選擇重點研學線路,合理安排參觀時間,在具體的研學過程中也能增加沉浸感,帶來更好的研學體驗。中國科學技術館主展廳分為華夏之光、探索與發(fā)現、科技與生活、挑戰(zhàn)與未來四個主題,在研學前,老師要在不同的展館中設計貼合主題的研學任務,向學生講解展覽主題與課程任務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
2.3 問題探究
學生確定個性化研學線路后,教師應適時做出引導,詢問其原因,引出學生進行研學想要解決的問題,對有相同或相似問題的同學進行分組,成立問題探究互助小組,通過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鍛煉學生們的團結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例如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的研學實踐中,老師為學生們推薦了4個研究課題,每個研究課題都需要在多個展館中進行探究,學生對科技館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也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確定研究課題,教師根據確定的研學課題組織學習材料,選擇教學場景的側重點,并將博物館內的資源通過講解內化為學生進行實踐探索的場所。
2.4 實踐探索
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研學目標已經相當明確,以問題為導向,以各個互助小組研學重點為學習主題,在具體的場館中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材料與方法。以下為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內小學高年級的一個研學場景:
師:本次我們將化身火神,在2、3、4層中進行調研任務。
生:火神任務是什么?
師:這個與你們選擇的課題有關,老師的建議是小組成員內要先進行分工討論,再出發(fā)去尋找相關任務。
生:好。
學生開始討論,并不斷有學生詢問問題。
大約10分鐘后,學生按照分組情況開始進行實踐探索。
2.5 分享交流
不同小組之間重點研學內容各不相同,同一小組之間認識問題的方式也存在差別。在具體的實踐探索階段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們對探究內容進行分享交流。同一互助小組內可分享資料收集結果以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同小組之間可交流彼此的研究方法。教師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們自己總結研學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在加深印象、深化知識理解的同時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同時要做好指引和總結工作。小組合作式的研學模式在博物館場景中應用的非常廣泛。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往往很難憑借自身去完成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這個時候,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配合,組內、組間思維的碰撞對整個研究性學習會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
2.6 知識拓展
現場研學告一段落,學生們一定意猶未盡,會產生更多的問題以待解決。此時應該趁熱打鐵,抓住“三分鐘熱度”,讓學生將想要了解的問題列舉出來,并在課后通過各種方式自己查閱資料進行知識拓展,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7 綜合匯報
蒙臺梭利說過:“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研學課程結束后,學生要及時對實踐探索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各種形式整理成報告并講給同學或家長聽,才能做到對研學內容的真正理解。中國科學技術館研學課程的最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任務:學生在研學結束后需要將今日探究的內容以小宣傳冊的形式整理出來,介紹給其他年級的同學。在整理總結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進一步分享研學成果,鍛煉溝通與表達能力、資料整理與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以上7個階段,學生在博物館研學旅行活動中實現通過行前課堂了解相關資料→通過場景講解提出問題→現場實踐探索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查閱資料這樣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將以問題為導向的研學課程設計落到實處。
3 博物館研學課程的設計原則
博物館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能夠確保學生的安全,同時展廳場地大、展館多、展品豐富,能夠滿足不同主題和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得博物館成為研學旅行的最佳場所之一。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fā)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然而,當前博物館研學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無法保證中小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3.1 充分打通多方資源
鮑賢清將博物館中的設計要素分為空間環(huán)境(由博物館的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構成的總和)、展品、中介物(博物館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展品教育功能而設計的人工制品)和參觀者的學習活動。[3]除了以上幾個要素,還應該注重不同博物館之間以及博物館與其他研學資源點之間的聯動,打通多方資源,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活動。
沈夢之將目前博物館出現的研學進行了分類,分別是:原生研學課程,即完全依靠自身博物館資源(館藏資源以及專業(yè)工作人員)獨立完成的研學課程;本地聯動主題研學,即由一家博物館牽頭,設計一條本地研學線路,將本市各大博物館、紀念館等有機聯合,創(chuàng)造的研學課程;跨區(qū)域聯動主題研學,即博物館走出所在城市,與國內其他博物館合作設計合適的主題,制定一條合理的研學路線。[4]
單個博物館館藏資源有限,若將多個博物館或將博物館與其他研學點進行串聯,形成主題研學線路,能夠極大豐富研學課程內容與形式,增強沉浸感與體驗感。
3.2 不同學段 分層設計
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青少年成長特點不盡相同,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心理特征均有差異。在進行博物館課程設計時要做好學段分層,避免課程過于困難或簡單。在地域特色方面建立起小學階段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活動體系。在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方面,小學課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能力;初中課程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高中階段應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在設計與參觀國博相關的研學任務時,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以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為目標;而針對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就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甚至主題式的課程來理解某個或者某系列的出土文物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
3.3 五育并舉 全面發(fā)展
博物館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校外實踐教育形式,其課程應該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情感性目標(德育側重):通過博物館研學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加強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探究性目標(智育側重):通過研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學會自主學習,在多學科交叉的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實現個性化發(fā)展;體能性目標(體育側重):在研學課程中加入素質拓展、定向越野等活動來鍛煉學生的體能和意志;勞動性目標(勞育側重):結合博物館研學內容,設計相關性強的勞動實踐,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體驗性目標(美育側重):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感受不同文化,拓展視野,增強藝術修養(yǎng)。
3.4 學生為主 問題導向
建構主義教育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博物館作為校外教育機構,其研學活動應該不同于學校課堂教育,要將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出相關的課程內容,發(fā)展中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5 情境沉浸 注重體驗
體驗性和游戲化教學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在博物館自身已經提供的實物背景下,研學課程可以依托于展品作為沉浸元素,構建相關的場景設計和故事情節(jié)設計,創(chuàng)設與展品相關的學習情境,營造出游戲獨有的特點,激發(fā)學習者的聯想和興趣,吸引學生沉浸于所塑造的情境之中。中國科學技術館研學課程以火神祝融和祝融號火星車為主線進行設計,讓學生化身為火神,在游戲中獲得沉浸式體驗,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4 結語
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教育場所,博物館在對未成年人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博物館研學旅行通過打造行前、行中、行后7個階段的研學課程體系,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并注重課程的探究性與體驗性,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
[2]周婧景,郭川慧.博物館“研學旅行”定義及其理解[J].博物院,2020(05):89-95.
[3]鮑賢清.博物館場景中的學習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4]沈夢之.論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館+”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以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六朝博物館研學課程為例[A].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新時代博物館專業(yè)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2019:7.
作者簡介:安陸一(1995—),男,從事校外教育工作,E-mail:anluyi@mingde.com。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museum fieldtripcourse// AN Luyi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Century Mind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E-mail: anluyi@mingde.com
Abstract Field trip is an innovative form of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out-of-school education,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school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for teenagers, and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to promot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use museum resources to lear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better way of museum field tri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urse design and principles.
Keywords museum, field trip, cours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