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贝撕螅改赣肿屗膶W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shù)第一。面對如此 “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于獲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fā)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瓦拉赫效應”。
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xiàn)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現(xiàn)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杰出的典型。
糖果效應
我很欣賞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這個概念。
薩勒對一群都是4 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 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 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xiàn)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 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 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 / 3 的孩子選擇寧愿等20 分鐘得2 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 分鐘!1 / 3 的孩子選擇現(xiàn)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 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里了。
經(jīng)12 年的追蹤,凡熬過20 分鐘的孩子(已是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于接受挑戰(zhàn);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 歲了),則表現(xiàn)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jīng)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后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shù)學生都舉起了手。對于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么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曉風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