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
來訪者小羅,35歲,已是二孩的媽媽,大女兒5歲,小兒子1歲,老公事業(yè)有成,對她也是呵護備至。然而,本該享受著幸福和美滿的她,卻反復陷入糾結痛苦之中,這一切,要從一年前的那次外遇開始說起。
八月,一場同學聚會,小羅遇上的不僅是同窗舊情,還有荷爾蒙的沖動,倆月后孕檢有喜,確定就是聚會那一星期懷上的。于是從那天起,小羅踏上了反復“親子鑒定”的“痛苦之旅”。
得知懷孕后,小羅就開始上網(wǎng)搜索親子鑒定的相關知識,并通過郵寄方式,向北京某鑒定機構郵寄同學和老公DNA樣本做孕期親子鑒定,鑒定結果顯示確定胎兒與老公為親子關系。產(chǎn)后,又向該機構提交樣本復驗,結果一致。但是,小羅每天總會冒出這樣的念頭,鑒定的結果是否準確?送去的樣本會不會弄混了?親子鑒定師會不會在鑒定過程中走神了,導致鑒定結果出錯?于是,小羅又向上海某鑒定機構郵寄了樣本,鑒定結果雖然與前兩次一致,卻并沒有讓小羅心安和確信,每天關注的是微博中“關于親子鑒定會出錯”的話題,并且每天向多位親子鑒定方面的專家咨詢,結果是越關注越焦慮,越咨詢越心慌。
小羅明知道沒有必要這么做,但還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攢夠私房錢進行鑒定,即使看到郵寄回來的親子鑒定書都是同樣的結果,也只帶來一天不到的平靜,又開啟了下一輪“攢錢—再鑒定”的上網(wǎng)搜索、關注新聞、詢問專家、懷疑結果的循環(huán)模式。其間,小羅還尋找了另一種鑒定方式,將兒子、同學、老公的照片上傳到論壇上,讓網(wǎng)友們評論“鑒定”孩子更像誰。
以上是來訪者初診接待的主訴,來訪者的求助目標為:是否還需要郵寄樣本做親子鑒定,同時想聽聽咨詢師的看法。
小羅反復進行親子鑒定系列行為,屬于強迫癥癥狀。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行為等強迫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精神障礙,患者明知道個人行為或想法并無意義,但是每天還是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無意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感到焦慮,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做后又覺得后悔,導致患者整天處于焦慮不安之中,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本階段咨詢目標:通過量表測評以及強迫癥常識普及,讓小羅認識到:不論是反復基因檢測,還是反復上網(wǎng)詢問,或是反復在論壇對比照片,甚至是詢問咨詢師的看法,都是強迫癥癥狀。同時明確長期咨詢目標為消除各類反復驗證的行為。
究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觸發(fā)小羅一系列?“上網(wǎng)搜索、關注新聞、詢問專家、懷疑結果等癥狀循環(huán)模式”,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小羅內(nèi)心深處,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產(chǎn)生“孩子可能不是老公親生的”想法出現(xiàn)的,一旦出現(xiàn)這類念頭,患者涌現(xiàn)焦慮感的同時,會下意識地使用系列癥狀循環(huán)模式,潛意識依賴且認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否定此類念頭,從而構建情緒平衡。因此小羅的心理運作模式為:出現(xiàn)想法??—不允許存在—采取行動(癥狀)—消除想法,具體運作模式如圖所示。
本階段咨詢目標:通過解析患者心理運作模式,讓小羅了解強迫癥是怎么形成的。重點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觸發(fā)的原因。當出現(xiàn)“兒子可能不是老公的”想法瞬間,即引發(fā)內(nèi)心沖突,產(chǎn)生焦慮,于是出現(xiàn)急切想消除“這類想法”的念頭。二是癥狀的意義。反復觸發(fā)的癥狀,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即下意識地采取行動(癥狀)來消除“這類想法”,緩解焦慮。
由于潛意識對觸發(fā)的癥狀樂此不疲,意識對感知的癥狀痛苦不已,強迫癥患者總是處于這樣的內(nèi)心沖突之中?;鉀_突的關鍵,是尋找癥狀背后的“秘密”,對于小羅而言,只要閑下來、看到孩子或是覺得老公不夠愛自己時,就容易觸發(fā)“孩子可能非老公親生”的念頭,反復“親子鑒定”的意義僅僅是消除這一念頭出現(xiàn)帶來的焦慮感。于是,患者總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百分之百的確定性(比如循環(huán)模式),去消除心中百分之百的“消除念頭”的想法。因此,認識強迫癥,了解內(nèi)在心理運作,尋找癥狀背后的真實意義,最終會發(fā)現(xiàn)癥狀只是潛意識一廂情愿的錯覺,癥狀也將在患者領悟的瞬間自動化消除。
本階段咨詢目標:讓患者明白,焦慮情緒是打開她的系列強迫癥癥狀的開關,消除癥狀,需要懂得化解關于“觸發(fā)條件”引發(fā)的焦慮。咨詢期間,結合認知療法和森田療法,讓小羅掌握自我察覺負面情緒的方法,同時對構建新思維模式進行練習,當出現(xiàn)強迫思維時,嘗試對闖入性思維進行接納,區(qū)分想法并不代表事實,不需要下意識消除“這類想法”,不斷構建安全感。
通過上述三個階段,小羅已消除反復驗證的行為,懂得與“這類想法”共存,并未引起過度焦慮。這一階段的咨詢目標是讓小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讓她在育兒中感受家庭幸福,并定期反饋報告育兒心得,通過系列的家庭作業(yè),小羅癥狀自動消除,“這類想法”也不再闖入。
注:“這類想法”,指的是“兒子可能不是老公的”,或是“如果老公知道了,這個家庭就毀了”之類的闖入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