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可,黃明,呂玲,李霄,李霖,張晗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1617)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仍持續(xù)上升[1],心血管疾病居致城鄉(xiāng)居民死亡疾病的首位[2]。其中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患病率除腦卒中外最高的一種,而穩(wěn)定性冠心?。⊿CAD)是指除急性冠脈綜合征以外的各種冠心病類型,是冠心病主要的臨床類型[3],其主要臨床特點是病史長、臨床癥狀相對平穩(wěn),但存在潛在的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張伯禮教授是著名中醫(yī)心血管病專家,長期從事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和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從事中醫(yī)臨床事業(yè)五十余載,對多種心血管疾病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對張伯禮教授臨床治療穩(wěn)定性冠心病有效病例的方藥進行分析研究,結合跟診學習心得體會,初步總結張教授治療穩(wěn)定性冠心病的經驗。
在張伯禮教授門診收集符合穩(wěn)定性冠心病診斷的初診患者,診斷標準參考《2010慢性穩(wěn)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國共識》[3]《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4]《2014 ACC/AHA/AATS/PCNA/SCAI/STS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5]和《中醫(yī)內科學》[6]相關內容、冠心病中醫(yī)證候要素特征性條目的專家調查[7]及8 129例冠心病患者證候學臨床調查[8]制定證候要素判斷標準。制定CRF量表記錄病例資料,建立四診信息及中藥數據庫,采用SPSS19.0和SPSS modeler14.0統(tǒng)計軟件對病例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
2.1 證型、證素分布
2.1.1 證型分布 70例患者證型主要分布在氣陰兩虛血瘀證(18例)、氣虛痰瘀證(14例)和氣陰兩虛,痰瘀互結證(12例)。
2.1.2 證素分布 證素是指中醫(yī)證的基本要素,即辨證所要辨別的本質,是具體的診斷單元。統(tǒng)計70例患者的證素,病性證素主要分布在血瘀(66次)、氣虛(55次)、陰虛(48次)、痰濁(31次)。運用網絡圖對病性要素進行分析可見氣虛兼血瘀(53次)、陰虛兼血瘀(46次)、氣虛兼陰虛(36次)、血瘀兼痰濁(33次)等兼夾并發(fā)證素。
2.2 組方用藥分析
2.2.1 中藥頻數統(tǒng)計 對處方中單味中藥進行統(tǒng)計,可見共用中藥115種,使用總頻次1 143次,使用頻數大于10次的中藥36味,共使用948次,占總頻次的80.75%,其中使用次數前10位的藥物有丹參(69次)、郁金(68次)、延胡索(47次)、茯苓(46次)、葛根(46次)、降香(45次)、五靈脂(40次)、麥冬(31次)、杜仲(30次)、女貞子(30次)。
2.2.2 中藥功效統(tǒng)計 結合中藥分類及張教授臨床用藥特點對中藥功效進行分析,將益氣、滋陰、溫陽、養(yǎng)血藥歸入補虛藥。統(tǒng)計分析功效可知,活血化瘀藥(30%)、補虛藥(26%)、化痰祛濁藥(18%)、清熱解毒藥(11%)、安神定志藥(9%)、理氣導滯藥(4%)、其他(2%)。其中使用前50位中藥中活血化瘀類主要包括丹參、郁金、延胡索、降香、五靈脂等,補虛藥類包括麥冬、杜仲、女貞子、墨旱蓮、白術等,化痰祛濁類包括茵陳、蒼術、萆薢、蠶砂、半夏等,清熱解毒類包括知母、苦參、黃連、黃芩、生地黃等。
2.2.3 用藥關聯分析 對處方中出現的113種中藥(除出現頻率達97%的丹參、郁金)進行中藥配伍關聯分析,規(guī)定最小支持度為20%,最小置信度為85%,最大前項數(中藥數)為2,結果得出121條關聯規(guī)則,部分結果見表1。
2.2.4 組方規(guī)律分析 對出現頻數大于10次的36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展示藥物之間的組方規(guī)律。36種中藥可分為7類:1)丹參、郁金、延胡索、葛根、五靈脂、降香。2)蒼術、茵陳、萆薢、半夏、牛膝。3)女貞子、墨旱蓮、苦參、麥冬、佛手、龍齒。4)黨參、茯苓、白術、桑枝、杜仲、生牡蠣。5)首烏藤、黃精、玉竹、北沙參。6)當歸、三七、川芎、夏枯草。7)黃連、黃芩、生地黃、知母、天麻。
表1 關聯規(guī)則分析部分結果Tab.1 Association rules analyze partial results
2.3 證型與常用中藥關系分析 70例患者的證候類型與常用中藥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2。所有證型中丹參、郁金、葛根、延胡索、降香的使用頻率均較高(在各個證型下響應率均>2.90%)。除以上常用藥物外,不同證型下藥物使用有一定差異。氣陰兩虛血瘀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杜仲、女貞子、墨旱蓮、五靈脂、麥冬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藥。氣虛痰瘀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蒼術、茵陳、牡蠣、黨參、夏枯草、半夏、萆薢等益氣化痰藥。氣陰兩虛痰瘀互結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五靈脂、龍齒、麥冬、黃精、女貞子、墨旱蓮、蒼術、萆薢、茵陳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化痰祛濁藥。陰虛血瘀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麥冬、龍齒、女貞子、墨旱蓮、牡蠣、三七、五靈脂等滋陰、活血藥。痰瘀互結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茵陳、蒼術、萆薢、五靈脂、牡蠣等活血化瘀、化痰祛濁藥。氣虛血瘀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黨參、茯苓、五靈脂、三七、龍齒、杜仲、夏枯草、當歸等益氣、活血化瘀藥。氣陰虧虛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中藥包括女貞子、墨旱蓮、麥冬、黨參、牡蠣等益氣養(yǎng)陰藥。
表2 證型和常用中藥統(tǒng)計結果Tab.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syndrome types and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次(%)
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客觀地對張伯禮教授治療穩(wěn)定性冠心病的遣方用藥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挖掘總結名家的辨治策略及用藥經驗。
3.1 謹守病機要素,活用君藥 中醫(yī)認為穩(wěn)定性冠心病是一個可涉及寒凝、氣滯、血瘀、痰濁等多種病理產物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最終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本虛是發(fā)病基礎,病本在心,心為君主之官,主身之血脈,以榮養(yǎng)肌體,當其功能減退時則脈道閉塞,血行不暢,甚則瘀滯以生內邪;腎為先天之本,主津液、藏精,調節(jié)水液代謝,當其功能減退時津、精匱乏,不容五臟,水液停滯,變生他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功能失常則氣血運化失常,痰瘀內生。研究結果中病性要素分布以血瘀、氣虛、陰虛、痰濁為主,與本病病機基本相符。
在治療時對氣虛為主的患者常黨以參與茯苓相配使用,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黨參補中益氣,兩藥合用,健脾益氣,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白術補脾燥濕,行氣利水,與茯苓合用增強脾胃運化水濕功效。三藥臨床常聯用,取四君子湯之意,治以甘溫益氣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滋養(yǎng)心脈,因四君中的人參性味溫燥,恐其傷陰,故張教授在臨床上常用性平的黨參代替人參,益氣而不傷陰。對陰虛為主的患者常用女貞子配墨旱蓮,女貞子滋陰補肝腎,墨旱蓮養(yǎng)陰益腎,兩藥合用取二至丸滋補肝腎之陰之效,腎精充盛則可榮養(yǎng)心脈治其本,女貞子與墨旱蓮也常與苦參合用,加強滋陰清熱的作用,使郁熱得解。對痰濁內盛的患者常用化痰濕之藥,如茵陳與蒼術相配使用,茵陳清熱利濕,兼能散血中郁熱,蒼術燥濕健脾,條暢氣機,兩藥合用可清熱利濕,化痰祛濁。亦常用蒼術配萆薢,蒼術燥濕化痰,萆薢淡滲利濕,兩藥合用分消痰濕,使邪可從小便去,三藥合用加強化痰濕之功效。
3.2 治標用藥固定,通用隊藥 張教授認為穩(wěn)定性冠心病的“標實”以瘀為基礎,心脈瘀阻,氣機不暢,則生他邪,氣虛、陰虛、痰濁皆可致瘀,特別是近年來瘀血兼挾痰濁比例明顯增加[9]。在此基礎上,張教授發(fā)揚張仲景“血不利則為水”的理論,提出“水不行亦可為瘀”的痰瘀學說[10],認為痰濁和血瘀均為陰邪,是津血離經不歸而成,質稠難消,兩者常膠結為患[11]。瘀血搏結痰濁是本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張教授在臨床治療時通用活血化瘀法,常丹參與郁金配對使用,丹參活血祛瘀、養(yǎng)血安神,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之稱;郁金長于理氣活血解郁,涼血破瘀止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兩藥合用活血行氣,故能治氣血瘀滯之證。降香、五靈脂、延胡索三藥互為藥隊,降香辛香宣透,長于行氣;五靈脂性溫,具有溫通血脈而止痛的效果;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以止痛見長,三藥合用溫通心脈,止痛寬中。
3.3 數據挖掘的局限性分析 數據挖掘方法現已成為研究名老中醫(yī)臨床經驗的常用工具,但其方法仍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每種數據挖掘的算法都存在其優(yōu)勢和局限,使用單種方法很難全面分析中藥在方中的貢獻及作用,如單純使用頻數分析只能體現用藥頻數,簡單關聯分析中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的設置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沒有衡量的權威標準,大多是根據個人經驗來確定[12]。因此在探索分析時可多種方法聯用以期能更全面、更準確的總結臨床經驗。其次,數據挖掘得出的結論有部分與臨床應用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運用關聯規(guī)則分析用藥規(guī)律共得121條結果,但與臨床經驗及中醫(yī)理論相符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無效數據,不能真正體現名老中醫(yī)的臨證經驗,還需后期對計算結果賦予中醫(yī)理論,對探索結果進行優(yōu)化、提煉,才能真正運用于臨床。
通過數據挖掘方法對張伯禮教授門診的穩(wěn)定性冠心病病例進行分析發(fā)現其病機多以本虛為基礎,標實為主要致病因素,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痰濁居多,臨床常見虛實夾雜之證。張伯禮教授治療穩(wěn)定性冠心病時常謹守病機,活用君藥,治標用藥相對固定,通用隊藥。但機械且單純的數據挖掘不能全面體現用藥規(guī)律,需對方法及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提煉,使結果能真正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