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玉梅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麥積林場 甘肅天水 741000)
農田防護林通過進行光合作用,既可以改善農田附近空氣質量、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又能夠有效治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從而為農田中的農作物營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確保農作物產量。因此,探究農田防護林栽植與管理要點,總結出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提高農田防護林建設質量與水平、促進林業(yè)和農業(yè)同步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骨干林帶設計是農田防護林設計的基礎,通常配置在干線公路兩側、沙漠邊緣和堤岸沿線,主要起到保持水土、降低風速、防風固沙的作用。骨干林帶應采用草、灌、喬相結合的緊密型栽植結構,林帶設計寬度通常在20 m~100 m,樹種間距通常為灌木2 行~4 行;喬木8 行~20行[1]。
常規(guī)農田防護林帶通常分為緊密、疏透、通風3 種類型,具體適用類型、林帶寬度、林帶間距如表1所示。
表1 農田防護林林帶設計表
在設計林帶走向時,在具有顯著盛行風和主害風的地區(qū),應采用長邊為主林帶的長方形林網(wǎng)設計,且主林帶走向應垂直于盛行風或主害風風向,并保證風偏角≤45°,副林帶應與主林帶垂直。在一般、普通的地區(qū),無須特意考慮林帶走向,與當?shù)販?、河、路、渠等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設計即可[2]。
在進行農田防護林林帶、林網(wǎng)設計時還應注意:(1)在設計前要做好實地勘察和測量工作,從而確保防護林林帶、林網(wǎng)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要著重加強與當?shù)厮?、農業(yè)部門的溝通和聯(lián)系,在充分了解當?shù)剞r田基本規(guī)劃設計和排灌渠設計后,再進行科學設計;(3)在林帶威脅范圍內,選種耐遮陰、耐貧瘠、耐干旱的作物,并對靠近耕地防護林做切根貼膜或挖溝斷根處理,縮小根幅威脅地范圍,這樣能夠有效減輕林帶脅地效應[3]。
樹種選擇的科學性對于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具有直接的影響。在進行樹種選擇時,應做好以下工作。(1)選擇樹種前,應全面了解栽植地的土質、氣候、水文、生物種群等情況,通過對上述信息的綜合分析,明確適宜當?shù)卦灾驳牧帜绢愋停⒃诖嘶A上,結合具體需求和實際條件篩選出最適宜的樹木種類。(2)當樹種選擇完畢后,還應進一步對所選樹種的健康狀態(tài)和生長能力進行檢查,及時剔除病蟲害植株或顆粒不飽滿植株,從根源上保證防護林林木的生長質量。(3)栽植前,應對樹種進行化學藥劑浸泡處理,按照相關工藝技術要求和標準完成浸泡和晾曬工作后,方可進行樹木栽植。此舉能夠有效提升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以及對環(huán)境變化的抵御能力,從而提升栽植品質。(4)為提高防護作用,促進良好生態(tài)狀態(tài)的形成,農田防護林宜采用混交栽植的方式,因此,在進行樹種選擇時,應考慮用材樹種和經濟樹種的交叉篩選[4]。
造林密度控制是農田防護林栽植的一個技術要點,造林過密會影響林木的生長,影響造林質量;造林過疏會導致防護林防護功能下降,無法最大化發(fā)揮出農田保護功能。因此,在農田防護林設計和栽植過程中,應對造林密度進行科學把控。在樹木栽植前,林業(yè)技術人員應全面了解栽植樹木的生物特性以及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然后根據(jù)栽植區(qū)域的自然條件、土質特征以及土壤肥力等,科學制定樹木間的株行距,在不影響樹木生長和防護功能的前提下,可在土壤肥沃區(qū)域合理密植,在土壤相對貧瘠區(qū)域合理稀植,從而實現(xiàn)栽植成本和生產效益的平衡[5]。
做好抗旱處理是提高防護林樹苗栽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農田防護林的造林苗木通常為二年根一年干的1 級苗,這是因為,選用此類苗木既能確保較高的成活率,又能快速造成林,還能有效降低營林成本。但此類樹苗的抗干旱能力較弱,因此,在栽植過程中應重視抗旱工作。在起苗或運輸后,苗木栽植前,應對苗木進行浸水,即在坑中加入清水,將苗木根系在水中浸泡48h 以上,使苗木補足水分。栽植時,要注意隨栽隨撈,從而有效避免苗木水分流失。農田防護林多為大坑造林,栽植時應澆足水分(每株澆水量宜≥25 kg),完成栽植后,應定期觀察,若出現(xiàn)干旱情況必須及時澆水[6]。
農田防護林的撫育管理包含以下幾個要點。(1)除草松土。苗木定植后,3年內的除草松土撫育管理工作質量將直接決定造林工作的成敗。對于常規(guī)地區(qū),定植后的第一年內應進行3 次除草松土,第二年應進行2 次,第三年應為1 次~2 次。對于半干旱地區(qū)和鹽堿地,撫育年限應延長至5年~7年。對于沙土地帶或高風蝕地區(qū),定植后的前兩年不宜進行全面除草松土,要待兩側灌木帶成型,具有一定防風固沙作用后,方可進行全面的除草松土撫育。(2)間作?!耙愿鷵帷笔寝r田防護林撫育管理的重要措施,即實行林菜、林油、林藥、林糧、林肥間作。在間作撫育時,不宜將藤本作物和高稈、密茬谷類作為間作作物,且應保證間作作物與幼樹的間距>50 cm。不同農田防護林區(qū)的適宜間作模式如表2所示。(3)灌溉。在綠洲灌溉農區(qū),春季定核后,應立即對林區(qū)進行第1 次灌溉,15 d后進行第2 次灌溉,此后,每隔半個月或1 個月灌溉1次。第2年~3年,每年灌溉次數(shù)應為5 次~6 次。成林后,每年灌溉3 次~4 次。在高地下水位地區(qū),可酌情減少灌溉次數(shù)。在土質黏重地區(qū)應適當灌溉次數(shù)。(4)補植。補植處必須要搞好局部整地,并選用同高度的大苗精心栽植,精心撫育,必要時澆水,保證其成活、促其生長。(5)平茬。幼樹根系生長壯大后,應對林帶兩側灌木進行輪換平茬處理。平茬間隔視樹種而定,通常1年~5年平茬1 次[7]。
表2 主要農田防護林間作模式設計
綜上所述,農田防護林在林業(yè)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具有顯著的環(huán)境保護作用,還能夠為農業(yè)生產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實踐可證明,農田防護林的栽植與建設必須要遵循“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并且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林帶設計、樹種選擇、密度控制、抗旱措施等技術要點的控制,做好除草、松土、間作、灌溉、補植、平茬等撫育養(yǎng)護工作,這樣才能最大化提高營林質量與提升營林效果,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農田防護林在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