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珍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精神文明道德建設成為班主任管理教學的重要課題。在管理班級過程中儒家教育理念和激勵教學策略有著深重的矛盾性,家長式的教學思維使人文主義滲透教學十分困難,傳統(tǒng)教學中充滿著對學生進行支配和控制的理念。激勵教學策略則彰顯了發(fā)揮個人能動性的基本管理取向,教需要在教學中嘗試給學生更多正向激勵,使學生對道德問題形成更積極的認知。本文將對小學班主任如何進行有效的道德激勵教學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創(chuàng)新高質量進行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德育;班主任管理;教學分析;實踐策略
激勵教學不僅是簡單的語言激勵教學,教師要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出期許,提供更多的物質和榮譽獎勵。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是初次對集體環(huán)境有所接觸和了解,其本身的想法和思維都相對單純和幼稚。教師如果再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指點,可能使學生的行為更加恐懼和被動。教師要意識到學生也有在集體環(huán)境中維護個體尊嚴的需要,需要教師對自己的理解和關懷。在此基礎上開展更積極的班級管理德育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的良好行為品德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
1傳統(tǒng)道德教學觀念帶來的教育問題
1.1儒家教育理念帶來的教師主觀作用的放大。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享有絕對的權威,在管理學生中對學生有支配地位。由此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信口開河”,對學生的任何行為都有了較大的管理權限和解釋力,導致學生的道德觀跟隨教師不斷發(fā)生轉化,在道德認知上無法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和共識。1例如很多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存在“三分鐘熱度”的問題,在前期教育管理中嚴防死守一些學生問題,時間一長則不了了之。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保持謹言慎行的管理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制定更科學的班級管理計劃,使學生的主觀道德理念穩(wěn)定發(fā)展,形成自己個性化的主張和判斷能力。
1.2應試教育理念給道德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討論學生成績問題過程中,教師要保持核心教育理念。即使用多樣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成績提升。其它教育內容應該避免和成績教學進行聯結、沾染。如部分教師將成績問題和學生的道德水平、“智商”水平進行綁定分析,導致學生在學校學習中積累了過高的消極情緒,對學習和生活都失去了基本的信心和積極態(tài)度。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意識到道德和成績教學缺乏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應該對二者進行區(qū)分對待。
2利用激勵策略對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有效樹立
2.1公平教學策略。在班級管理教育中,教師在觀察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對教師的各種行為進行打分和判斷。對此教師要堅持公平教學的基本原則,對待每個學生保持一視同仁的標準,使學生自然的保持維護公平和正義的心理,對教師的管理教育做出更主動的配合。2例如在班級處理公共資源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訴求,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必要的回應和解釋,促進學生對班集體的認同和支持。如部分學生對排座位的問題有所質疑,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敢于提出質疑的行為進行肯定,再對學生的要求進行安排和解釋等。
2.2具備彈性的班級管理制度。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更多倚仗制度的力量,讓制度對學生進行有效約束,促使學生對班級制度保持認真遵守態(tài)度,進而延伸到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制度制定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制度的激勵彈性,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促進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例如在遲到問題上,教師可以量化遲到標準,以遲到時間長短為懲罰依據,激勵學生在遲到的情況下,依然盡力早點到達學校就讀。此外長期按時到校的學生,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物質、榮譽經歷,鼓勵學生維持自己良好習慣,給其他學生做出榜樣。最后一些積極改正錯誤的學生,教師應該抹除其遲到的“不良記錄”,使學生對相關遲到制度保持更多認同。
3利用激勵策略對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進行培養(yǎng)
3.1培養(yǎng)學生集體道德共識和凝聚力。在班級德育教育中,學生集體形成的道德共識,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對此教師要促進學生對彼此的了解,鼓勵學生在公共場合做出符合道德行為的舉動,使遵守道德成為學生集體的潛意識和共識。如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集體進行垃圾清理、秩序維持等工作,使學生的個人意識受到集體環(huán)境的積極暗示,在德育行為上保持自省和警惕意識。
3.2教師對道德建設問題進行生活化的論述。在課堂班會活動中,教師要對更多親社會行為進行案例講解和分析,激勵學生對道德辯證關系做到更深刻的思考。例如一個學生的隨行為,導致其他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受到傷害。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動機進行調查,對受傷學生的傷勢問題進行評估,最終得出同學集體都能接受的事故結論。避免在管理中“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使學生對班級“公義”失去信心。
4利用激勵策略維持學生積極的生活觀念和態(tài)度
4.1解決學生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問題。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及時向大人、教師進行求助。教師應該積極回復和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和遭遇,輔助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更有效的處理。使學生對道德問題建立更理性、科學的認識。
4.2避免刻意制造師生矛盾。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避免用自己的支配地位對學生進行打壓和攻擊。如刻意制造師生矛盾對學生家庭進行“冷嘲熱諷”,提出學生無法完成的琪要求等。學校也需要建立對教師行為更有效的監(jiān)督制度,使教師的行為進一步規(guī)范化。
5結束語
激勵教學體現在實踐教育管理的各個方面。最根本的問題是教師能否保持理性、常態(tài)化的心理,處理師生關系,學生矛盾等問題,使學生對集體環(huán)境產生好感,對教師表達出尊重和愛戴,促使學生對更多德育問題保持積極的認識,并積極履行自己認定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宋寧德.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0(30).
[2]王玉紅.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 新一代:理論版, 2019, 000(00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