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常,肖平,林蔚,楊少江(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貧血是血液科常見疾病,由于機體外周血紅細胞生成減少或溶血導致其容量低于正常范圍下限,引起頭昏、耳鳴、失眠等癥狀[1]。資料顯示[2],貧血按發(fā)病機制和病因可分為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等。其中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是一種較為典型的獲得性紅細胞異常性溶血性病癥[3],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該病具有發(fā)病隱襲和病程遷延等特點,不易被診斷發(fā)現(xiàn)。既往采用酸溶血試驗診斷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但其特異性和敏感性較低。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指標對治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相關文獻指出[4],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表達的補體調(diào)節(jié)蛋白CD55+和CD59+可作為其有效指標。流式細胞儀可有效檢測出外周血紅細胞的CD55+及CD59+,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檢測方式。本文將我院收治的90例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外周血CD55+及CD59+,以期探討其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貧血患者設為研究組。另選入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40例健康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5~75(40.15±4.51)歲。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齡14~70(38.45±4.15)歲。納入標準:(1)符合貧血相關疾病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3)患者及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2)有嚴重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3)白血病等嚴重血液疾病者。根據(jù)臨床診斷對研究組進行分組: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組2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組10例,缺鐵性貧血組2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組2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組9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BD FACSCantoII流式細胞儀,直接熒光元素標記的CD55+及CD59+單抗均購自美國BD公司。于早晨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外周血液4~5ml,根據(jù)試劑盒檢測說明書進行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紅細胞檢測:置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2μl抗凝,加入8μlCD55+單抗,混勻后室溫避光孵育15min,孵育完成后加1ml生理鹽水洗滌,離心去上清,最后加入PBS0.5ml懸浮細胞,使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CD59+同上步驟。中性粒細胞檢測:100μlEDTA抗凝,加入8μlCD55+單抗,混勻后避光孵育15min,再加入溶血素2ml,300r/min離心10min,去上清加入生理鹽水2ml洗滌,最后加入PBS 0.5ml懸浮細胞,使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CD59+同上步驟。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所有研究對象CD55+、CD59+檢測結果比較對照組外周血中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中的CD55+、CD59+均大于95%;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組檢測結果為31.25%~72.67%;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檢測結果為81.35%~98.6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組檢測結果為90.79%~99.27%;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檢測結果為92.34%~99.91%;缺鐵性貧血組檢測結果均大于95%。見附表。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是由于個別造血干細胞獲得性PIG-A基因突變引起的非惡性克隆性疾病[5]。CD55+為衰變加速因子,而CD59+為反應性溶血膜抑制物,兩者同時參與調(diào)節(jié)補體介導的溶膜反應。臨床資料顯示[6],PIG-A基因突變可導致糖基磷酸酰肌醇(GPI)合成出現(xiàn)異常,從而導致CD16、CD55、CD59等缺失,引發(fā)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一般將CD55+、CD59+表達缺失的細胞命名為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細胞,大量研究表明[7,8],部分干細胞疾病患者外周血存在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細胞,且骨髓增生異常、淋巴增殖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存在該細胞。
附表所有研究對象CD55+、CD59+檢測結果比較
丁磊等[9]對80例健康正常人的外周血進行了檢測,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血細胞CD55+、CD59+的表達不同,分析了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的診斷指標和發(fā)病機制。徐永新等[10]對120例貧血患者進行了外周血CD55+、CD59+的表達檢測,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患者CD55、CD59+異常表達為100%,而再生障礙性貧血CD55+異常表達為10%、CD59+為50%,肯定了流式細胞儀的可靠性。本研究結果中,對照組外周血中紅細胞檢測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的CD55+、CD59+表達百分率均大于95%,而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組CD55+、CD59+表達百分率均小于75%(紅細胞:31.25%~72.31%,中性粒細胞:39%.92~72.01%),提示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患者較正常健康人CD55+、CD59+表達百分率有明顯下降。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組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組較對照組,其紅細胞的CD55+、CD59+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且其程度較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組輕。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外周血中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的CD55+、CD59+表達百分率為81.35%~98.67%,提示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有克隆性造血。缺鐵性貧血組與對照組相同檢測結果均大于95%,提示CD55+、CD59+表達百分率與正常人無法區(qū)分。
綜上所述,貧血患者外周血CD55+、CD59+表達可有效區(qū)分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與其他貧血癥,對貧血患者治療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可正確分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與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