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様
準備寫這篇專欄的時候,原本是想講一講校園青春的。腦子里連畫面都有了,十七八的少男少女,意氣風發(fā),明亮蓬勃。
結果昨晚收到朋友的一條微信:“遇到個特搞笑又無語的事?!?/p>
和她聊完,我忽然就想寫點別的了。
朋友是某名校研究生,讓她無語的這個人,稱他為B吧。
B是朋友的班長,競選那天,一番演講說得臺下掌聲雷動,幾乎是全票通過。
朋友當時也覺得他不錯,和我說:“我們新班長思維好成熟,感覺比我會說話多了?!?/p>
可惜好景不長,再從朋友口中聽到,她對B只剩下了吐槽。
研究生的班級模式不同于中學,大家各自有生活的重心,十分松散。然而B卻沉浸于他的班級建設藍圖中不可自拔,每學期都要舉辦各種集體活動,活動結束,還要大家上交感想。今天爬山,明天社會實踐,朋友忙于寫論文,私下跟他表示不愿意去,卻被他掛到了班群。
“關于明天要進行的慰問活動,有些同學有意見,這里我說一下……”
他用的是非常官方的語氣,張口閉口都是“團結力、凝聚力”——好似她不去,就站在了全班同學的對立面。
朋友直接在群里懟了他,后來堅持沒去。
有朋友打先鋒,幾個不愿意參加的同學,也漸漸不參與那些活動。
那之后,就陸陸續(xù)續(xù)有人跟朋友說,班長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提起她。
當然沒有很直白,他是用一副遺憾的語氣說:“要是××他們幾個也來,我們班就到齊了?!狈路鹱约菏莻€操碎心的好班長。
朋友覺得不可思議。
參不參加活動,你情我愿的事,為什么要道德綁架?
再后來,朋友和B競選團支部書記,她選上了,B落選了。那段時間,總有不同的人來跟朋友說,B在背后編派你,說你和某老師關系好,說上次國獎加分的事,也是因為“掛靠”某某學長。
朋友跟他當面對質,他倒是絲毫不慌亂,一句“大家都是同學,不要傷和氣”“××,你是不是一直對我很有意見”,打太極一般就過去了。
朋友昨晚為什么發(fā)出感慨呢?
因為元宵節(jié),班長給所有人都送了小禮物,獨獨沒給她。
她感嘆:“我感覺B就是在假裝自己成熟穩(wěn)重,其實無聊幼稚得很?!?/p>
我深以為然。
B的“成熟”,我更愿意稱之為一種“虛偽”。
他給我的感覺,很像那種世故的小大人——逢年過節(jié)會給全班同學發(fā)祝福,平時說話,也非常滴水不漏。
可相處久了,會讓人覺得非常虛假,利益矛盾的時刻,背后捅刀也絕不手軟。
前陣子去參加一個表哥的婚禮,表哥有個朋友,明明也是剛出學校不久,卻已然是個“社會人士”的派頭,在飯桌上大談特談,將桌上眾人的馬屁也拍了個遍,勸酒那一套更是玩得極其熟練。他那虛偽又油膩的樣子,真讓人想原地洗洗眼睛。
一個朋友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人長大了,就是要虛偽一點。
比如,面對上司、不熟的朋友,你總要說點好話呀。
這我承認。
可這并不代表你要樂在其中,并沾沾自喜吧。
這個朋友又說,你想得還是太簡單,思維像是停在十六七歲,學生一樣。哪個“虛偽”的大人,不是從真誠過來的呢?
我說“好吧”。
想好了,下次生日就要許愿:希望自己永遠真摯,永遠明亮,永遠不要變成“虛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