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
午自習時,正在寫作業(yè)的王蒙的思路突然被一個紙團打斷了,原來趙賀正在和同學傳著玩,不小心扔到了這里。趙賀示意王蒙給他傳過來,但王蒙不想搭理趙賀,就繼續(xù)寫作業(yè)。可是趙賀不依不饒,王蒙本來不會物理題心里就著急,加上趙賀不停地催促,王蒙壓抑著心里的怒火,沒好氣地說:“你別煩我,你自己拿呀!自己不上自習還不讓別人上!”說完,就把一個紙團扔向了趙賀,不巧的是,紙團的一角劃在了趙賀的眼瞼上。趙賀一看自己眼皮劃出了口子,從自己座位上站了起來,使勁推了王蒙一把……就這樣,兩個人扭打了起來。后來,因為涉及身體上的傷害和賠償問題,年級分別讓趙賀和王蒙的家長來到了學校共同解決問題……
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感知、控制、調(diào)節(jié)的過程,通俗地說,就是用對的方法和正確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緒,然后調(diào)整、理解、放松自己的情緒。這里有一點要強調(diào):情緒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壓制情緒,而是在覺察情緒后,調(diào)整情緒的表達方式。
情緒本身無好壞之分,但是由情緒引發(fā)的行為則有好壞之分、行為的后果有好壞之分。就像上面的案例中,王蒙上自習課受到打擾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憤怒之下扔東西就是一種不恰當?shù)男袨?。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意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也要讓學生了解,情緒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環(huán)境的塑造和個人訓練;更要讓學生學會必要的情緒管理知識和技能,幫助自己逐步掌握科學恰當?shù)那榫w調(diào)節(jié)方式。
當我們能夠覺察和分析自己當下的情緒時,我們就會更加關注自己內(nèi)心;當我們能夠合理表達情緒時,我們內(nèi)在的感受就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納。
下面的“情緒管理三步分析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覺察正在發(fā)生的情緒,并引導學生合理調(diào)節(jié)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面對與小學或初高中不同的學業(yè)壓力,緊張與不安接踵而來;面對新老師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焦慮也在所難免;面對家長對成長中的自己的新期望,有時候煩躁也會悄然來臨……面對這些情境,學生產(chǎn)生這些情緒感受都是自然和正常的,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我們要嘗試引導學生正視并接受它。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筆記本上或心里對自己說:“我現(xiàn)在的情緒是不安、緊張、欣喜、激動……”讓學生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有一個冷靜的認知。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識別自己的情緒,第二步就是找出引起情緒的背后是什么未被滿足的需求,讓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情緒產(chǎn)生的過程。
所以,在他們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后,要引導學生繼續(xù)問自己“為什么我會生氣?為什么我會傷心?”通過初步分析,給學生一個空間停頓下來,覺察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思考產(chǎn)生情緒困惱的原因是事件本身,還是一些連自己也沒有發(fā)覺的想法?
任何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人生也正是有了喜、怒、哀、懼才有了更多成長。只是如果引發(fā)的情緒困擾過多,就會阻礙我們成長的步伐,學生也同樣如此。因此,我們需要在幫助學生覺察情緒、厘清產(chǎn)生情緒的原因之后,繼續(xù)引導他們學會有效地調(diào)節(jié)情緒。
A認知改變法:合理情緒療法認為,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如果引起適度的、具有適應性的情緒反應,我們稱之為合理信念;反之,則是不合理信念,如一些絕對化的要求,非黑即白、災難化的思維等。
如張明在新高一入校后每次考試前都會緊張,他能夠認識到這一情緒,并分析原因:
自己知識掌握不牢;
自己對分數(shù)的要求很高;
父母不能接受自己考試不能考好……
通過這樣的羅列,找到一個最直接引發(fā)考前焦慮情緒的原因。
B深呼吸放松法:舒服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雙眼微閉,排除雜念,意念集中,通過鼻孔深深地將空氣吸入,盡量延長吸氣的時間,然后再慢慢地用嘴和鼻將氣體呼出,盡量延長呼氣時間。在進行呼吸放松時,應身體、呼吸、意念相配合。一般做5~10次。
C肌肉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最簡單的有—“摩拳擦掌”;或者緊握雙拳數(shù)到十、松開手、細細體會放松的感覺。做完了手部,可以再做手臂、腿、腳等。
D主動求助法:如果說前面三種方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調(diào)整情緒,那么主動求助法就是借助外力改善情緒狀態(tài)的好方法?!耙粋€好漢三個幫”,會求助是中學生的重要技能,可以幫助他們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當自己有情緒困擾,且長期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時,就一定要敞開心扉,求助于信任的老師、長輩或者朋友。此外,現(xiàn)在很多中學都配備了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求助于心理輔導老師絕對是明智之舉。有了心理教師的幫助,學生也一定能解決當下的困境,擁抱好心情。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席空間。在那席空間里,我們有權去選擇如何反應。而這反應,決定著我們獲得多少成長和自由。
作為老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情緒帶來成長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學會選取適合自己的調(diào)整情緒的方法,并指導他們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學會做情緒管理的主人,最終成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同樣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也難免被情緒裹挾,在刺激之下做出本能的應激反應。所以,在引導學生的同時,自己可以嘗試以上方法,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引起我們情緒的人和事,從而更加理性地應對,更好地幫助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