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步林
1944年,毛澤東、朱德與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中)
什么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的標準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中,總有一些經久不變的標志和特質。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進黨的崢嶸歲月的歷史深處,找尋共產黨人那些經久不變的標志和特質,讓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是共產黨員。
在四川儀隴朱德故居紀念館,一封經歷了紛飛戰(zhàn)火、紙質已經發(fā)黃破損但字跡依然清晰的書信,無聲地敘說著共產黨人清廉與忠誠的往事。
這是1937年11月29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寫給同鄉(xiāng)戴與齡的一封求助信。信中朱德請求他籌200元錢救濟老家挨餓的母親。
朱德,1886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大約兩歲時過繼給大伯朱世連撫養(yǎng)。因此,朱德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母鐘氏,一個是養(yǎng)母劉氏。她們對朱德都非常好,也深深影響了朱德,尤其是生母鐘氏。
1944年春,在得知生母去世后,朱德動情地寫下了《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文中寫道:“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薄澳赣H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薄澳赣H知道我所做的事業(yè),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
朱德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1909年朱德離開家鄉(xiāng)后,就再沒有回過一次家。1919年,朱德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父母都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很快還是回了老家。父親在回家途中逝世了,母親一直在儀隴老家生活。
1937年11月,朱德的外甥許明揚等來到山西。此時的朱德離開家鄉(xiāng)將近30年,十分惦念家里的兩位老母親,急切詢問起家里狀況,得知家里人這些年來因自己參加革命而受株連和迫害,眼下老家正遭旱災,家里老母親生活異常艱難,常常餓飯。
朱德心情非常沉重。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他,窮得連接濟老母親吃飯的錢都沒有。過去他在舊軍隊任職時,一年能拿到2000塊銀圓。思前想后,朱德沒有向組織提要求、尋求助,而是向同鄉(xiāng)、發(fā)小戴與齡寫了一封求助信。信中寫道:
我們抗戰(zhàn)數月,頗有興趣。日寇雖占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恢復了許多名城?!蜞囕x林、許明揚、劉萬方等隨四十一軍來晉,已到我處,談及家鄉(xiāng)好友,從此話中知道好友行跡,甚以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惟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yǎng)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復我。
信中提到的朱理書是朱德的侄子。朱德的好友戴與齡生于1888年,小朱德2歲。他們從小感情真摯,一同參加過科舉,還一起參加過護國戰(zhàn)爭。在朱德萬里尋黨、赴德國和蘇聯(lián)學習期間,戴與齡多次接濟,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1926年朱德回國后,他還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戴與齡接到朱德的求助信后,深深為威震全國的八路軍總司令竟然如此兩袖清風而感動,當即把200元錢送到朱德的家里。
朱德的這封信,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清廉與無私、情懷與境界。在親情和人民革命事業(yè)之間,朱德毅然作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選擇,舍小家為大家。在朱德看來,“對家庭的忠誠,應該服從于更大的忠誠——對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忠誠”?!拔覍⒗^續(xù)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才是對母親深恩的最好報答。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專門提到了朱德的這封信,感嘆道:“戰(zhàn)功赫赫的八路軍總司令清貧如此、清廉如此,讓人肅然起敬!”號召全黨學習朱德“心系人民、艱苦樸素的公仆情懷”。
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地講述了長征途中的一個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p>
1934年11月7日,紅3軍團主力占領湖南省汝城縣文明圩(今文明瑤族鄉(xiāng)),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及各軍團部隊陸續(xù)抵達并分別在秀水、韓田、沙洲、新東、文市等地宿營并作短暫休整。
在沙洲村,紅軍紀律嚴明,戰(zhàn)士們和衣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鍋做飯。南方的冬天異常寒冷,村民徐解秀見此情景,便讓3名女紅軍睡到自己家里。徐解秀那時剛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家里一貧如洗,屋子里只有一張鋪著稻草的木架床,床上只有一些爛棉絮和一件破蓑衣,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女紅軍在急行軍中只留下了一條被子,徐解秀母子就同3名女紅軍擠在一張床上合蓋一條被子。徐解秀的丈夫則睡在門口的草堆上,守護著他們。
幾天后,3名女紅軍要離開沙洲村繼續(xù)前進。臨行前,她們決定把這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一家御寒,但徐解秀不忍心,說什么也不肯要,推來推去。一名女紅軍找來一把剪刀,把這條被子剪成了兩半,留下半條給徐解秀。那名女紅軍告訴徐解秀:“紅軍同其他部隊不一樣,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被子?!?/p>
紅軍走后,敵人把全村人都趕到祠堂里,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挨家挨戶搜查,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搜走了。敵人還強拉踢打徐解秀,讓她在祠堂跪了半天。徐解秀后來說:“雖然那時為了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吃了點兒苦,不過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p>
1984年,重走長征路的《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在沙洲村采訪了年過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徐解秀把3名女紅軍的故事告訴了羅開富,并把他領到當年3名女紅軍住過的房間里。房間有十六七平方米,只有一個小窗戶,比較陰暗。用木板做的床鋪四周,豎著4根竹竿,橫著2根竹竿,是掛蚊帳用的。木質的床鋪和竹竿都因年代久遠而發(fā)亮了。徐解秀老人深情地回憶說:“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軍隊?她們要跋山、要過水,風里來雪里去,我哪能要她們的被子?可她們不依。她們走后,我就沒有再搬動過床鋪。我心里總在想,她們會回來看我的。我心里很想再見到她們?!?/p>
羅開富十分感動,寫下了報道《當年贈被情誼深,如今親人在何方》,發(fā)表在1984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頭版。報道引起了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參加過長征的領導同志的重視。她們給徐解秀贈送一條新被子,并請與她們一起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女戰(zhàn)士謝飛聯(lián)系《經濟日報》記者。在鄧穎超的關心下,她還多方尋找過這3名紅軍女戰(zhàn)士,遺憾的是英雄已無覓處。謝飛在接受采訪時感慨地說:“悠悠五十載,滄海變桑田。可對那些在革命最艱難的時候幫助過紅軍的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沒有忘記。請羅開富同志捎句話:我們也想念大爺、大娘、大哥、大嫂們!”
“半條被子”的故事,體現(xiàn)的是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魚水深情。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半條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瑤族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再次強調:“‘半條被子的故事讓人民群眾認識了共產黨,把黨當成自己人。正因為有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我們黨才能走過輝煌歷程,取得偉大成就?!?h3>共產黨員就是管著被裝寧可凍死也沒有自己先穿暖和的人
這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
長征途中,一支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呼嘯的狂風與紛飛的大雪,似乎要吞掉這支缺衣少食的鋼鐵隊伍。
一位指揮員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率領戰(zhàn)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xù)部隊開辟一條道路。
途中,出現(xiàn)了令人悲痛而震撼的一幕:一個紅軍戰(zhàn)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神情自然鎮(zhèn)定,渾身落滿了雪,一動也不動,好像一尊雕像,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湖南汝城縣沙洲瑤族村村廣場上的《半條被子》雕像
有戰(zhàn)士告訴指揮員:這個紅軍戰(zhàn)士已經犧牲了,是被凍死的。
指揮員悲憤交加:“叫軍需處長來,為什么不發(fā)給他棉衣?”
有人小聲地報告:“他就是軍需處長?!敝笓]員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鐘,眼中閃爍的淚珠伴著無聲的雪花滴落,然后緩緩地舉起了右手,向那位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隊伍繼續(xù)前進,邁出沉重而堅定的腳步,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研討班上深情地講起這感人的故事。他說:“管被裝的寧可自己凍死也沒有自己先穿暖和一點,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覺悟看似無形,關鍵時就會顯現(xiàn)出強大力量。我們黨就是靠著千千萬萬具有高度政治覺悟的先進分子無私奉獻,才贏得了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斗爭?!?h3>共產黨員就是眼看著母親快要餓死也不動公家金庫一分錢的人
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發(fā)生在冀南抗日根據地。主人公是共產黨員、冀南地區(qū)專員公署金庫主任王榮卿。
王榮卿,河北曲周縣后寨村人,原名王懷堂,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初擔任三專署金庫主任。1943年,華北大旱,莊稼幾乎絕收,加之日偽軍頻繁“掃蕩”、搶糧,冀南地區(qū)出現(xiàn)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在鄉(xiāng)親們和親朋好友看來,王榮卿是金庫主任,掌管著許多銀圓、冀南票,既有權又有錢,拿點錢出來接濟一下大家應該很方便,于是便紛紛來到專員公署駐地曹莊找王榮卿要錢或借錢,以買糧食救急。
王榮卿理解大家的困難,但深知組織上的紀律,特別是作為金庫主任,花每一筆錢都有明文規(guī)定,沒有上級組織的通知,公家的錢一分一毫也不能隨便動。于是,他只能對鄉(xiāng)親們說:“我掌管的那些錢都是公家的,不能動呀,請大家諒解我?!编l(xiāng)親們和親朋好友掃興而歸。
幾天后,王榮卿的長兄王懷玉前往曹莊村,含著眼淚對王榮卿說:“咱家已經沒有一點糧食了,咱娘已經餓得躺在床上不能動了。我知道你有紀律,也很難,都聽鄉(xiāng)親們說了,但看在咱娘的情分上,你多少拿些錢給我,我進城糴點糧食?!?/p>
王榮卿面有難色地低下頭,眼淚簌簌地往下掉。
王懷玉勸說:“兄弟,你是金庫主任,管那么多錢,就不能想辦法拿出一點來嗎?”
王榮卿說:“哥哥,我管的錢是抗戰(zhàn)軍費,不能動呀!”
王懷玉有點激動了,說:“就算借一點還不行嗎?以后我們還不行嗎?你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咱娘餓死吧?”
王榮卿說:“專署組織的運糧隊去魯西北運糧,等回來了我分了糧食,就盡快往家里送。”
“可眼下怎么辦呢?娘怕等不到那一天?!蓖鯌延襁煅柿恕?/p>
王榮卿來到伙房,向炊事員預支了兩個菜餅子。這兩個菜餅子是王榮卿一天的伙食定量。他把菜餅子交給哥哥,說:“你先拿著,回家給娘送去,等我再省出吃的和分了糧食,就給家里送去?!?/p>
哥哥王懷玉接過菜餅子,嘆了口氣,轉身走了。
6天后,家里捎去口信說,娘去世了,讓王榮卿回家奔喪。
在一些人看來,金庫主任想撈點錢是很容易的。因為敵人經?!皰呤帯保饚炖锏腻X得隨時轉移,也有被敵人搶走的時候。如果從金庫里拿一些銀圓出來據為己有,匯報說“掃蕩”中被敵人搶走了,一般是不會追究責任的。但王榮卿沒有這樣做,即使母親就要餓死了,他也沒有動金庫里的一分錢。
在親情和紀律面前,王榮卿用實際行動作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選擇。
抗戰(zhàn)勝利后,王榮卿擔任曲周縣民主政府縣長、縣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農業(yè)部、商業(yè)部工作。1972年6月去世。
“什么叫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向黨要副擔子挑在肩上的人。什么叫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呢?那就是笑著離開人間,把笑看成臨死前最后一項任務。”這是共產黨員、人民解放軍進藏先遣連黨代表李狄三在1951年犧牲前說的話。
1950年,中國大陸最后一個未解放的地區(qū)就是西藏了。中央軍委作出“多路向心,解放西藏”戰(zhàn)略部署,新疆軍區(qū)奉命派部隊從南疆進入藏北。為此,新疆軍區(qū)獨立騎兵師組建了進藏先遣連,獨立騎兵師1團保衛(wèi)股股長李狄三擔任先遣連黨支部書記、總指揮。1950年8月1日,李狄三率領先遣連138名指戰(zhàn)員,向西藏阿里挺進。
阿里位于西藏西部,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4600米到5100米之間,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qū)的一半。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王震曾派人偵察過由南疆通往西藏的道路,得到的結論是:“進軍阿里,艱難不亞于長征?!?/p>
先遣連出發(fā)第9天,翻越海拔近6000米的界山達坂,進入西藏。他們是最先進入西藏的解放軍部隊。
在向阿里挺進的途中,由于嚴重缺氧,很多人出現(xiàn)高原反應。由于大雪封山,后方物資接濟不上,先遣連的糧食供應斷絕。盡管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王震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接通運輸線”,但均未成功。
1950年10月,先遣連到達藏北高原腹地扎麻芒堡(今改則縣先遣鄉(xiāng))。由于進入冬季,先遣連奉命就地轉入過冬備戰(zhàn),堅持到春季會師。扎麻芒堡海拔4500多米,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冰雪覆蓋的時間長達半年。早已斷糧的先遣連嚴格遵守不拿藏民一針一線的紀律,只能靠打獵為食。因長期嚴重缺氧、營養(yǎng)不良,很多人身體腫脹、潰爛,不斷有戰(zhàn)士犧牲。有一天,先遣連共舉行了11次葬禮。先遣連在扎麻芒堡的270天,有63名官兵犧牲。
李狄三患上了嚴重的浮腫病,仍每天堅持工作。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他做通了同住一屋的陳干事的工作,約定不許“泄密”。幾天后,他病情加重,站立行走都很困難。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后,連黨支部召開會議,作出了“限制他工作、強制他休息”的決定。
李狄三
為了既服從黨支部決定,又不影響工作,李狄三讓通信員抱來一堆羊毛,用手捻了一根長長的毛繩,與各班相連。每天,他都扶著這根毛繩,笑容滿面地去各班看望大家,給他們上黨課,講這次西進翻越高山進軍西藏的意義,鼓舞大家戰(zhàn)勝一切困難,發(fā)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咬緊牙關向勝利進軍。
1951年5月,后續(xù)部隊踏上先遣連開辟的道路,開始向藏北推進。這時候,李狄三的病情更加惡化,已經幾天粒米未沾、滴水不進。盡管這樣,每次開黨支部會,他都要堅持在床前開,因為他始終放不下先遣連一大攤子工作。連長曹海林提出要給他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先遣連出發(fā)時王震特批的,全連共5支,非常珍貴。李狄三說:“不用,還是留著吧,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會用得著的?!闭胃墒玛愋胖畧猿忠o李狄三注射青霉素。他想到一個辦法,建議開黨支部會,舉手表決。李狄三說:“請同志們不要這樣逼我,大家的心意我領了,我都成這個樣子了,還用什么藥?我的病我自己心里清楚,就別浪費藥了,臨死了就別再讓我背著個不執(zhí)行黨的決議的名聲了。我懇求同志們把手放下吧?!彼罱K堅持沒有使用青霉素。
1951年5月28日,后續(xù)部隊到達扎麻芒堡,與先遣連勝利會師。李狄三把筆記本交給帶隊領導后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年僅38歲。
后來,在李狄三日記的最后,大家看到了他的遺言:“曹海林、彭青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幾件事需請同志幫助處理。1.兩本日記是我進藏后積累的全部資料,萬望交給黨組織。2.幾本書和笛子留給陳干事。3.皮大衣留給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獵時丟了。茶缸一只留給郝文清,幾件衣服留給炊事班的同志,他們的衣服爛得很厲害。4.金星鋼筆一支,是南泥灣開荒王震旅長發(fā)給的獎品,如果有可能請組織上轉交給我的兒子五斗。還有一條狐貍尾巴是日加木本送的,請轉給我的母親?!?/p>
在生死面前,李狄三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精神風骨和意志品質。
今天,我們黨已經走過了100年征程。100年來,在應對各種艱難困苦、生死考驗的嚴峻挑戰(zhàn)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形成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標志和特質。這些標志和特質,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人格力量。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這么一股強大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