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蕓 繆 旭 張冬梅 崔恒祥 施 健 劉念念
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南通,226000
皮膚鱗狀細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起源于表皮或附屬器角質(zhì)形成細胞,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占所有皮膚惡性腫瘤的20%[1],具有較強的遷移力和侵襲性。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被認為是CSCC的癌前病變,鮑溫病(Bowen’s disease, BD)則是表皮全層角質(zhì)形成細胞不典型增生的原位CSCC[2],兩者均可向CSCC轉(zhuǎn)化。CSCC的病因主要包括紫外線輻射、免疫抑制、HPV感染等,目前局部外科手術(shù)為最常用的治療方法[3],但部分患者存在復發(fā)、轉(zhuǎn)移和死亡的不良預后,并且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對于CSCC的治療在臨床中仍然面臨挑戰(zhàn)。抗增殖蛋白2(prohibitins 2, PHB2)屬于抗增殖蛋白家族,是一類高度保守并廣泛表達的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包括轉(zhuǎn)錄調(diào)節(jié)、維持線粒體功能、調(diào)節(jié)細胞增殖等[4],并且在食管鱗狀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中已有相關(guān)研究[5-8],證實了PHB2在癌癥組織及細胞中存在差異表達,并參與多種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生物學過程,而對于PHB2在CSCC中的研究國內(nèi)外尚未見相關(guān)報道。CSCC是具有高度突變性的人類癌癥之一,其致病相關(guān)分子基礎(chǔ)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并開發(fā)新的治療靶點。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AKT)的過度活化是人類惡性腫瘤的常見分子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AKT和PHB2在細胞內(nèi)定位及功能中存在重疊,參與不同腫瘤發(fā)展過程。本研究通過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研究了PHB2在CSCC、BD、AK以及正常皮膚組織(normal tissue, NT)中的表達情況,分析其在CSCC中的表達與臨床資料的相關(guān)性,并研究了PHB2敲除對CSCC細胞A431細胞增殖的影響,對AKT的蛋白表達及其磷酸化產(chǎn)物水平進行分析,以初步闡述這種調(diào)控效應(yīng)產(chǎn)生的分子機制,為CSCC的靶向治療提供可能的理論基礎(chǔ)。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8月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資料完整且病理診斷明確的標本蠟塊,其中AK組織17例,BD組織18例,CSCC組織40例,NT 9例,所有患者術(shù)前均未經(jīng)過放療、化療或光動力等治療,記錄患者一般信息,CSCC組織病理分級為高、中、低分化,Broder分級為I至IV級:I級,未分化細胞數(shù)<25%;II級,未分化細胞數(shù)25%~50%;III級,未分化細胞數(shù)50%~70%;IV級,未分化細胞數(shù)>70%。
1.2 主要試劑 免疫組化試劑盒(#SP-9000,北京中杉金橋),人CSCC細胞株A431(#ZQ0043,上海中喬新舟),兔抗人PHB2多克隆抗體(#12295-1-AP,武漢Proteintech)、鼠抗β-actin抗體(#20536-1-AP,武漢Proteintech),CCK8試劑盒(#PF00004,武漢Proteintech),AKT抗體(#9272s,美國CST),p-AKT抗體(#4060L,美國CST),DMEM培養(yǎng)基(#C11995500BT,美國Gibco),0.25%胰蛋白酶(#25200-056,美國Gibco),胎牛血清(#A511-001,烏拉圭lonsera),100 U/mL青霉素和100 g/L鏈霉素雙抗(#C0222,江蘇碧云天)、蛋白上樣緩沖液(2×)(#P0015B,江蘇碧云天)、化學發(fā)光試劑盒(#P0018S,江蘇碧云天)、嘌呤霉素(#ST551,江蘇碧云天),PAGE凝膠快速制備試劑盒(#PG113,上海雅酶),Lipofectamine 2000試劑(#11668019,美國Invitrogen),質(zhì)粒小提試劑盒(#D6943-03,美國Omega),膠回收試劑盒(#D0056,江蘇碧云天),EcoRI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R3101S,美國Biolab),CutSmart Buffer(#B7204S,美國Biolab),6xDNA上樣染料(#R1161,美國Thermo Scientific),T4 DNA連接酶(#D2011A,日本Takara)。人胚腎細胞HEK293T、感受態(tài)細胞DH5α、慢病毒載體系統(tǒng)lentiCRISPR v2、psPAX2、pMD2.G均為本實驗室保存。
1.3 主要儀器 切片機(RM2245,德國Leica),烘片機(HI1220,德國Leica),攤片機(HI1210,德國Leica),離心機(5424R,德國Eppendorf),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DK-500S,上海精宏)、電熱恒溫水浴箱(DK-500S,上海精宏),顯微鏡(ECLIPSE Ni-U,日本Nikon),蛋白電泳儀(PowerPac Basic Power Supply,美國BIO-RAD),凝膠采集成像系統(tǒng)(Chemi Doc MP,美國BIO-RAD)、PCR儀(T100,美國BIO-RAD),電熱恒溫細胞培養(yǎng)箱(HERACELL 240i,美國Thermo Scientific),微量分光光度計(Nanodrop one,美國Thermo Scientific),搖床(TS-92,江蘇其林貝爾),恒溫金屬浴儀(#K30,北京佳源興業(yè)),震蕩培養(yǎng)箱(ZQZY-85CN,上海知楚),多功能微孔板檢測儀(H1M,美國Biotek)。
1.4 實驗方法
1.4.1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切片機切取4 μm厚石蠟組織切片,粘貼于載玻片上,60℃烘箱烘片30 min,經(jīng)松節(jié)油、梯度濃度酒精脫蠟后于檸檬酸鹽溶液中進行高壓抗原修復,冷卻后PBS沖洗3次,滴加過氧化物酶封閉30 min,PBS沖洗3次,甩干后滴加PHB2抗體,4℃濕盒孵育過夜,次日室溫復溫1 h,滴加二抗,37℃烘箱放置30 min,PBS沖洗3次,DAB顯色,蘇木素復染,鹽酸乙醇分化,自來水沖洗,經(jīng)梯度濃度酒精脫水、松節(jié)油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1.4.2 判讀方法 免疫組織化學結(jié)果采用半定量評分法。將染色后的切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在40倍物鏡下隨機挑選5個視野,計數(shù)陽性細胞百分比(<25%為1分、25%~50%為2分、51%~75%為3分、>75%為4分)及染色強度(無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黃色為2分、棕黃色或棕色為3分),兩者乘積即為其免疫組織化學評分,按其評分分為陰性(-,0~3分),弱陽性(+,4~6分),陽性(++,7~9分),強陽性(+++,10~12分)。其中陰性、弱陽性表達按低表達計,陽性、強陽性表達按高表達計。
1.4.3 gRNA設(shè)計 利用NCBI獲得PHB2完整基因序列,利用CRISPER線上設(shè)計工具依據(jù)設(shè)計原則[9],最終選擇該基因的299 bp及320 bp起始的序列作為sgRNA構(gòu)建兩組敲除PHB2-sgRNA表達質(zhì)粒。設(shè)計序列分別為:sgRNA-KO299 5'-GGGAGATATTCACCATCTGT-3';sgRNA-KO320 5'-TGGGTCGAGACAACACTCGC-3'。開始堿基不是G,則在最前加入堿基G,在正向序列前加入堿基CACC,在反向序列前加入堿基AAAC。
1.4.4 表達載體構(gòu)建 由擎科生物公司合成sgRNA,將引物經(jīng)過退火后,形成具有黏性末端的雙鏈DNA,利用EcoRI核酸內(nèi)切酶得到酶切產(chǎn)物,經(jīng)凝膠電泳鑒定、膠回收,得到gRNA/cas9質(zhì)粒與雙鏈DNA進行連接,連接產(chǎn)物轉(zhuǎn)化大腸桿菌,搖菌、培養(yǎng)獲得單克隆,質(zhì)粒小提試劑盒提取重組質(zhì)粒獲得重組表達載體lentiCRISPRv2-PHB2-KO。
1.4.5 細胞培養(yǎng) 將A431細胞培養(yǎng)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液中,放入37℃、5% CO2的培養(yǎng)箱中,定期換液。
1.4.6 嘌呤霉素濃度篩選 在6孔板內(nèi)每孔種1.5×105個293T細胞,次日起更換按照濃度梯度(0.4 μg/mL、0.6 μg/mL、0.8 μg/mL、1.0 μg/mL、1.2 μg/mL、1.5 μg/mL)制備的含有嘌呤霉素的完全培養(yǎng)基,將3天后細胞全部死亡的劑量作為嘌呤霉素篩選濃度。
1.4.7 細胞轉(zhuǎn)染 取對數(shù)生長期293T細胞移植于培養(yǎng)皿中,待細胞生長至融合度達80%以上時,轉(zhuǎn)染按照Lipofectamine 2000操作說明,將慢病毒gRNA/cas9載體(Addgene-52961,Zhangfeng Lab)包裝質(zhì)粒psPAX2和pMD2.G一起轉(zhuǎn)染到293T細胞中,6~8 h后換液。
1.4.8 細胞感染及篩選 取對數(shù)生長期A431細胞移植于培養(yǎng)皿中,待細胞生長至融合度達40%~50%時,開始進行感染。293T細胞轉(zhuǎn)染48 h后,用0.45 μm分離的濾器過濾,收集含病毒上清,每個10 cm培養(yǎng)皿中加10 mL含病毒上清液,加入嘌呤霉素(根據(jù)預實驗最佳篩選濃度1.0 μg/mL)進行藥物篩選。
1.4.9 CCK8細胞計數(shù)實驗 取感染篩選后A431細胞(PHB2敲除組與對照組)分別移植于96孔板,細胞數(shù)為3000個/孔,繼續(xù)培養(yǎng)24 h,每孔加入10 μL CCK8溶液,培養(yǎng)箱內(nèi)孵育2 h,酶標儀測定450 nm處的OD值。實驗重復3次。
1.4.10 細胞克隆形成實驗 取感染篩選后A431細胞(PHB2敲除組與對照組)分別移植于35 mm培養(yǎng)皿,細胞數(shù)為50個/皿,繼續(xù)培養(yǎng)2周,肉眼觀察培養(yǎng)皿中出現(xiàn)克隆后中止培養(yǎng),棄去培養(yǎng)基,PBS洗滌,4%多聚甲醛固定,0.1%結(jié)晶紫染色,計算克隆形成數(shù)。實驗重復3次。
1.4.11 免疫印跡檢測蛋白表達 取蛋白質(zhì)樣品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轉(zhuǎn)膜,脫脂奶粉封閉,膜使用相應(yīng)一抗4℃孵育過夜,TBST漂洗3次,加入二抗室溫孵育1 h,TBST漂洗3次,暗室顯影,采用Image J分析軟件處理,測定各組蛋白條帶灰度值,以目的條帶和內(nèi)參條帶的比值作為蛋白表達水平(或p-AKT和AKT條帶的比值)。每個蛋白樣品重復3次。
2.1 PHB2在CSCC、BD、AK及NT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jié)果顯示,PHB2的表達定位大多位于細胞核,少量定位于胞質(zhì)中。在NT中PHB2少量表達于表皮基底層細胞中,在AK中主要表達于基底層及棘層中下1/3細胞的細胞中,在BD中主要表達于表皮全層非典型性增生角質(zhì)形成細胞中,在CSCC中主要在鱗狀細胞癌巢中彌漫表達(圖1a)。根據(jù)陽性細胞百分比及染色強度進行免疫組化組織學評分,并把陽性、強陽性表達定義為高表達,PHB2在CSCC、BD、AK及NT組織中的高表達率依次為90.00%、66.70%、41.18%、0.00%(圖1b),可見PHB2的表達在四組之間呈現(xiàn)逐漸遞增的表達趨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見表1。接下來對兩兩組間進行表達強度比較,結(jié)果提示AK與NT、BD與NT、CSCC與NT以及AK與CSCC之間表達強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PHB2在CSCC、BD、AK組織中的表達均顯著高于NT組織,并且CSCC組織中的表達顯著高于AK組織,見表2。
1a:免疫組化結(jié)果(SP法,×400);1b: PHB2在四組中的高表達率
表1 PHB2在NT、AK、BD、CSCC組織中的表達差異
表2 PHB2在NT、AK、BD、CSCC組織中的表達強度比較
2.2 PHB2在CSCC中的表達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相關(guān)性 PHB2表達與性別、年齡、部位、病程、腫瘤直徑、浸潤深度、分化、Broder分級等臨床病理資料均無顯著相關(guān)性(P>0.05),見表3。
表3 CSCC組織標本中PHB2的表達與臨床特征的關(guān)系
2.3 構(gòu)建PHB2敲除的CSCC細胞A431細胞 運用CRISPR-Cas9系統(tǒng)構(gòu)建了兩組靶向敲除PHB2的CSCC A431細胞(KO299組以及KO320組),以空載體轉(zhuǎn)染的NC組為對照細胞。Western印記結(jié)果顯示,NC組與KO299組PHB2與內(nèi)參β-actin比率為1.478±0.276和0.461±0.165,t=5.485,P<0.01;NC組與KO320組PHB2與內(nèi)參β-actin比率為1.565±0.413和0.658±0.070,t=3.752,P<0.05,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驗證了PHB2的敲除效果,見圖2。
圖2 Western印跡法分析PHB2蛋白在敲除組與對照組細胞中的表達情況(***,P<0.05)
2.4 PHB2敲除對CSCC細胞A431細胞增殖的影響 通過CRISPR-Cas9法構(gòu)建了兩組靶向敲除PHB2的CSCC細胞A431細胞模型(KO299組以及KO320組),以空載體轉(zhuǎn)染的NC組為對照細胞。CCK8細胞增殖實驗結(jié)果顯示,細胞培養(yǎng)24 h后,NC組細胞相對活力為0.996±0.144,兩組敲除組中,KO299組細胞相對活力為0.339±0.023,與NC組比較A431細胞活力顯著下降,t=7.820,P<0.01;KO320組細胞相對活力為0.475±0.079,與NC組比較A431細胞活力顯著下降,t=5.502,P<0.01,見圖3。細胞克隆形成實驗結(jié)果顯示,細胞培養(yǎng)2周后,NC組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為139.333±24.947,兩組敲除組中,KO299組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為41.667±5.132,與NC組比較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顯著下降,t=6.642,P<0.01;KO320組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為42.667±9.292,與NC組比較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顯著下降,t=6.290,P<0.01,見圖4。
圖3 CCK8細胞增殖實驗驗證PHB2敲除對A431細胞增殖的影響(***,與NC組比較P<0.01)圖4 細胞克隆形成實驗驗證PHB2敲除對A431細胞增殖的影響(***,與NC組比較P<0.01)
2.5 PHB2敲除對AKT蛋白磷酸化的影響 Western印跡結(jié)果驗證了NC組與KO299組之間的p-AKTSer473/AKT比率分別為1.319±0.283和0.387±0.081,t=5.472,P<0.01;NC組與KO320組之間的p-AKTSer473/AKT比率分別為1.383±0.242和0.648±0.031,t=5.221,P<0.01,初步說明了p-AKT表達隨PHB2表達水平的降低而顯著下調(diào),見圖5。
圖5 Western印跡法分析PHB2敲除對A431細胞AKT蛋白表達及其ser473位點磷酸化產(chǎn)物水平的影響(***,P<0.01)
抗增殖蛋白家族包括PHB1以及PHB2,均在生物體細胞內(nèi)分布廣泛,包括細胞核、線粒體和細胞質(zhì),不同的亞細胞定位使其表現(xiàn)出獨特的生物學功能,在調(diào)節(jié)轉(zhuǎn)錄、核信號傳導、維持線粒體結(jié)構(gòu)與功能、細胞增殖與凋亡中產(chǎn)生重要作用,在癌癥、神經(jīng)肌肉病變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等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關(guān)鍵調(diào)節(jié)因子的作用[10-12]。目前,PHB2對于腫瘤的調(diào)控機制尚存在爭議,一種解釋是腫瘤細胞通過提高線粒體呼吸作用維持能量代謝,導致線粒體受到氧化損傷,而線粒體中PHB2的增加提高了腫瘤細胞線粒體的穩(wěn)定性,另一種解釋則是細胞核定位的PHB2可以直接或間接調(diào)節(jié)轉(zhuǎn)錄因子,調(diào)控腫瘤細胞增殖、凋亡、細胞周期等[4]。來自癌癥基因組圖譜和人類蛋白質(zhì)圖譜的數(shù)據(jù)表明,PHB2在食管鱗癌、前列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腫瘤中均在mRNA和蛋白質(zhì)水平上廣泛表達,促進相關(guān)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2018年Cai等[5]對229例患者通過免疫組織化學證實了腫瘤組織中的PHB2表達明顯高于癌旁組織,臨床病理特征中,PHB2的表達與年齡、性別、腫瘤分化、TMN分期等因素無關(guān),高水平的PHB2表達與總生存期相關(guān),提示PHB2的低表達可能提高了食管鱗癌患者的總生存期。本研究中,我們對CSCC、BD、AK組織石蠟切片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到了PHB2主要的胞核以及少量胞質(zhì)定位,在CSCC癌巢細胞中呈現(xiàn)彌漫表達,其表達與正常組織之間有顯著差異。此外,AK及BD作為臨床上有可能向CSCC演化的疾病,其組織中PHB2表達也高于正常組織。在臨床病理資料方面,我們結(jié)果表明PHB2與年齡、性別、腫瘤直徑及分化程度等臨床病理特征沒有顯著相關(guān),我們推測其可能原因是PHB2與CSCC的發(fā)生相關(guān),而不參與其惡性發(fā)展,需后期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
PHB2在許多腫瘤細胞如食管鱗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中高表達[5,7,8],在肝細胞癌細胞中,PHB2的表達在腫瘤早期上調(diào),而在晚期表達下調(diào)[13]。在細胞生物學功能方面,已有研究通過siRNA建立PHB2敲減的食管鱗癌細胞模型,細胞計數(shù)和transwell實驗證實了PHB2的敲減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侵襲能力[5]。在2017年Shen等[8]對前列腺癌的研究中,以siRNA干擾PHB2表達,通過細胞劃痕及transwell實驗證實了PHB2的表達敲減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遷移。在CSCC中,通過CCK8細胞增殖實驗和細胞克隆形成實驗,我們同樣發(fā)現(xiàn)PHB2敲除后,A431細胞的增殖能力顯著降低,此結(jié)果初步證實了PHB2與CSCC的發(fā)生相關(guān)。
AKT是PI3K/AKT信號轉(zhuǎn)導通路中重要的蛋白激酶,為PI3K下游的靶分子之一,Ser473是其主要的磷酸化位點之一[14],其在細胞存活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證實,AKT相關(guān)通路的激活在CSCC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15]。值得注意的是AKT和PHB2在細胞內(nèi)定位以及調(diào)節(jié)細胞功能過程中存在一些重疊,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潛在的功能相關(guān)性。在食管鱗癌中,PHB2通過增加p-AKT的表達促進了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zhuǎn)移[5]。在前列腺癌中,已有研究證實了PHB2可能通過抑制AKT2的表達來促進腫瘤細胞遷移[8]。在CSCC的A431細胞中,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PHB2敲除抑制了腫瘤細胞增殖能力,并且p-AKT表達顯著降低,因此,PHB2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AKT蛋白活化從而影響CSCC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PHB2在CSCC組織中較正常組織表達上調(diào),可能與CSCC的發(fā)生相關(guān)。此外,PHB2可以促進CSCC腫瘤細胞增殖,其機制可能與促癌基因AKT蛋白活化相關(guān)。本研究為CSCC的治療靶點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但需進一步擴大臨床樣本量、就分子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設(shè)計具有臨床價值的治療CSCC的靶向藥物奠定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