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俊
楊鏡釧是誰?這個并不為廣大讀者熟知的名字,“占據”了本期的重要版面。因為她離去了,她突然悄悄而去,震動了朋友圈,震動了她的學生和家長群。人們對她的匆匆離世猝不及防,扼腕痛惜,一片哀悼之聲。2021年2月27日,在“新冠疫情”依然嚴重的美國波士頓,楊鏡釧女士的追思會獨家使用了某殯儀會所,從各方涌來的家長、學生和親朋好友,冒著嚴寒、戴著口罩,井然有序地分批進入會場,依依惜別親愛的楊老師,追思會持續(xù)三小時之久。鮮花是靜美的,琴聲是哀婉溫馨的,淚是熱的,心是痛的。大幅照片上的楊老師笑吟吟地迎接大家的到來,好似又一次相聚……
楊老師之所以受到學生和家長們如此的熱愛和敬仰,是因為她把一生無私奉獻于鋼琴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她是學生們的嚴師、慈母和益友,是美國麻州波士頓地區(qū)的鋼琴名師,是我們華人的驕傲。一位美國同行發(fā)來唁信,稱楊鏡釧女士的離世“對于波士頓鋼琴界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楊鏡釧女士1940年3月生于中國上海,2021年2月病歿于美國波士頓,享年81歲。她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是家中長女,又是獨女,有五個弟弟。因為自幼乖巧可愛,聰明懂事,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在上海中西二小上學時,大家叫她“楊妹妹”。用現(xiàn)代流行語來說,她從小就是一位“學霸”級人物,不但功課好,鋼琴也彈得好。在學校音樂課、圣誕節(jié)音樂會和上海國際禮拜堂的音樂禮拜上,總有楊妹妹的身影和琴聲。1952年,楊妹妹升入上海著名的中西女中(現(xiàn)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改名為楊鏡釧,當時的她是上海市少年宮經常接待外賓的小鋼琴家。1955年,楊鏡釧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師從王晴華、馬思蓀教授,并入選蘇聯(lián)專家阿爾扎瑪諾娃的專家班,是上音附中的尖子生。1959年進入上音鋼琴系,師從李翠貞教授。在校五年,她業(yè)精于勤,善思考鉆研,深刻領會李教授的教學理念和精髓,并深得其真?zhèn)鳌?964年,楊鏡釧從上音鋼琴系畢業(yè),被分配到北京中央樂團獨唱獨奏家小組工作。她的演奏聲音通透,技巧嫻熟,品位純正,不論是獨奏還是伴奏,她都以高質量完成,獲得一致好評。在樂團工作十七年,由于她為人善良真誠,踏實奮進,贏得樂團上下極好的口碑?!拔母铩焙笃冢瑯穲F一些子弟開始學琴了,親和力極強的年輕的楊老師成了家長們的首選。從此,楊鏡釧開啟了她的鋼琴教學生涯。由她啟蒙的早期學生韋丹文、許寧、張小杰等,如今已是業(yè)界名師。
1981年,楊鏡釧隨夫前往美國,同時,開始全面專職的鋼琴教學。她把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所學所得和李翠貞教授的教學精華在教學實踐中融會貫通,進一步消化和發(fā)展。在四十年的漫長歲月中,楊老師的鋼琴教學日臻成熟,逐漸開花結果。她以獨特慧眼發(fā)現(xiàn)幼苗,用心澆灌,諄諄教誨,嚴格要求,以專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水準進行教學,結出累累碩果,培養(yǎng)出了世界級的青年鋼琴家。近年在“第十五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獲鋼琴銀獎的George Li(黎卓宇)、在2015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第四名及在2018年英國“利茲鋼琴比賽”獲第一名的Eric Lu(陸逸軒)都是從楊老師這里起步。楊老師用七八年時間為他們打下扎實的演奏技巧、音色聽辨、藝術品位、音樂詮釋等方面的重要基礎,接觸大量作品,并推送參加各種級別的比賽,加強藝術實踐,最終幫助他們進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和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真可謂嘔心瀝血。數年后,他們突出重圍,成為國際頂級鋼琴大賽的獲獎者,為華人爭了光,楊老師功不可沒。楊老師班上還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佼佼者,他們是Derek Wang(汪振波)、Andrew Li(黎安宙)、Katherine Liu(劉宇馨)、Edwina Sun(孫天承)、Norman Lu(陸楷文)等,在各種級別的國際和美國國內比賽中名列前茅,引來眾多評委和選手高度贊賞,并追問:“你的老師是誰?”孩子們都驕傲地回答:“我的老師是Dorothy Shi!”(注:楊老師在美國入鄉(xiāng)隨俗,冠夫姓)后來這些孩子分別進入新英格蘭、柯蒂斯、茱莉亞、哈佛等名校深造,成為音樂或其他領域的專業(yè)人才。楊老師每年都安排學生參加“麻州音樂教師聯(lián)盟(MMTA)鋼琴比賽”。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0至2020年的十年中,楊老師的學生進入比賽的前三名,獲獎人數超過百人(次)。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楊老師雖是以自由職業(yè)身份工作的鋼琴教師,但她的教學水平和成果完全可比肩專業(yè)院校老師,當之無愧。
有著如此輝煌教學業(yè)績的楊老師,始終低調不張揚,不吃老本,從不停止學習鉆研的腳步。她常說“我們過去學得少,要教新東西,自己不學怎么行!”“上課要示范,不練琴怎么行!”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每天堅持練琴,聽唱片,研究文獻資料,擴大曲目范圍。因此,她的視野永不落后,她的學生們總能接受到新理念、新思維,永遠保持對音樂的熱愛和新鮮感。在這里必須一提的是楊老師的夫君時其煌先生在背后對她的巨大支持。時先生從事醫(yī)學生物技術研發(fā),為支持妻子的事業(yè),幫她找資料、查文獻,家里設置了專業(yè)的視聽室,兩人同學習,共欣賞,其樂融融,時先生自己也成了古典音樂的鑒賞家。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楊老師是幸福的!楊老師活得值了!
楊老師的學生們也是幸福的!正如家長們的感言:“遇見真誠,遇見善良,遇見美好,這真是一生的幸事!”
筆者與楊鏡釧女士是小學同學、大學同學、中央樂團十七年的同事,結下終生友誼。謹以此文紀念摯友。
鏡釧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