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xí)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qiáng)。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diǎn)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diǎn),或辨析某些事實(shí)。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論
《韻術(shù)》:“論者,議也。”《昭明文選》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
說
“說”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比纭稁熣f》《馬說》《捕蛇者說》。
序
序也作“敘”或“引”,類似現(xiàn)在的“引言”“前言”。它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跁蛭恼虑懊妫ㄒ灿辛性诤竺娴?,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
贈序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淘诒?,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淘谑希瑪⑹鏊勒呱?,加以頌揚(yáng)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內(nèi)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yáng)他的品德業(yè)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