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亮
(臨洮縣中醫(yī)院脾胃病科,甘肅 定西 730599)
胃脘痛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以患者上腹胃脘近心疼痛為主的病癥,涵蓋西醫(yī)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疾病[1]。臨床上常使用泮托拉唑腸溶膠囊、復方鋁酸鉍顆粒等治療,但其治療效果不佳,且易復發(fā)。在我國中醫(yī)學中,胃脘痛的治療原則應以健脾益氣、理氣活血為主。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含有柴胡、枳殼等多種中藥材,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之功效,被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腸疾病等多種疾病[2]。本研究旨在探討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對胃脘痛患者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和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臨洮縣中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胃脘痛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藥物治療方法分為A組(53例)和B組(67例)。A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7例;年齡23~67歲,平均(40.28±1.73)歲。B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38例;年齡21~69歲,平均(40.31±1.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nèi)科學》[3]與《胃脘痛診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上腹胃脘、近區(qū)出現(xiàn)心疼痛者;胃黏膜病變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障礙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等。本研究經(jīng)臨洮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A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雙鶴藥業(yè)(海南)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03,規(guī)格:40 mg(以泮托拉唑計)/粒 ],口服,40 mg/次,1次/d;復方鋁酸鉍顆粒(遼寧奧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319,規(guī)格:1.3 g/袋),口服,1~2袋/次,3次/d。B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治療,方劑組成:白芍20 g,黨參、茯苓各15 g,陳皮12 g,柴胡、枳殼、香附、川芎及白術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煮至300 mL,早晚溫服,1劑/d。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其中治愈:患者胃脘疼痛、胃脘痞悶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上述癥狀基本改善;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傆行?治愈率+有效率。②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胃脘痛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進行評價,包含胃脘疼痛、胃脘痞悶、噯氣反酸、納差,每個項目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癥狀越重。③血清EGF、TGF-β1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EGF、TGF-β1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臨床療效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清 EGF、TGF-β1水平以 (±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B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較A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脘疼痛、胃脘痞悶、噯氣反酸、納差等各項中醫(yī)癥候積分均降低,且B組較A組降低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脘疼痛 胃脘痞悶 噯氣反酸 納差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53 2.61±0.07 1.54±0.35* 2.32±0.58 1.27±0.39* 2.31±0.53 1.18±0.36* 2.48±0.18 1.51±0.37*B 組 67 2.63±0.12 0.46±0.09* 2.30±0.25 0.42±0.14* 2.29±0.49 0.53±0.08* 2.51±0.21 0.96±0.34*t值 1.077 24.287 0.254 16.557 0.214 14.353 0.827 8.46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EGF、TGF-β1水平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降低,且B組較A組降低顯著,但兩組患者血清EGF較治療前升高,且B組較A組升高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EGF、TGF-β1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EGF、TGF-β1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TGF-β1:轉化生長因子-β1。
組別 例數(shù) EGF(pg/mL) TGF-β1(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53 157.42±26.36 268.54±18.27*49.85±7.61 40.07±5.13*B 組 67 157.49±26.43 411.39±22.42* 49.82±7.64 34.16±4.27*t值 0.014 37.551 0.021 6.88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胃脘痛是一種以上腹部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的消化道病癥。泮托拉唑腸溶膠囊是質(zhì)子泵抑制劑,能特異性地作用細胞,抑制壁細胞中的質(zhì)子泵活性,從而抑制基礎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復方鋁酸鉍顆粒具有抗酸和保護胃黏膜的功效,但西醫(yī)治療方案遠期效果不理想。
我國中醫(yī)學認為,胃脘痛其病位雖在胃,但與肝、膽、脾等密切相關,其病因由患者久病不愈所致,外加邪氣入侵、情志不舒、飲食失節(jié)、陰陽氣血失調(diào)等加重病情,導致氣、痰、瘀阻滯絡道,損傷經(jīng)脈,故發(fā)此病。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方中的柴胡為君藥,具有疏肝解郁理氣的作用;黨參、香附、陳皮及枳殼為臣藥,具有調(diào)中理氣的功效;川芎、白芍具有化瘀止痛、柔肝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之功 ;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jīng),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炙甘草為使藥,可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活血、理氣止痛之功。曾文健[7]研究結果表明,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可改善胃脘痛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較A組升高,B組患者的胃脘疼痛、胃脘痞悶、噯氣反酸、納差等各項中醫(yī)癥候積分較A組降低,提示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可以提高胃脘痛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EGF參與胃腸上皮細胞增生、成熟、分化,能夠對胃腸道的生長發(fā)育進行調(diào)節(jié),其水平較低,使病情加重,影響預后;TGF-β1參與機體內(nèi)的炎癥反應,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內(nèi)炎癥反應加重,促進病情發(fā)展?,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黨參中的黨參炔苷可提高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長因子,促進胃黏膜的恢復[8]。韓廣明等[9]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以提高急性胃潰瘍患者血清EGF水平,促進胃腸黏膜的恢復,減少胃酸分泌。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較A組降低,但血清EGF水平較A組升高,提示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調(diào)節(jié)胃脘痛患者血清EGF、TGF-β1水平,促進胃脘痛患者胃黏膜的修復,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可以改善胃脘痛患者中醫(yī)證候,有助于修復患者的胃黏膜,減輕炎癥反應,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