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琴 韓子滿
內(nèi)容摘要:奚如谷作為美國漢學(xué)界的領(lǐng)軍人物,譯介了十余部中國經(jīng)典戲劇作品,其中《西廂記》最具代表性。他以直譯的方式譯介了弘治岳刻本《西廂記》,做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雙重忠實,使西方讀者在樂于接受的基礎(chǔ)上感受到原文的美學(xué)特征。奚如谷在譯介經(jīng)典戲曲時重視翻譯底本的挑選,同時致力于還原文本特定的歷史語境和場景。他的譯介和研究為中國戲曲西傳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關(guān)鍵詞:戲曲譯介;《西廂記》;翻譯底本;奚如谷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重點項目“當(dāng)代漢學(xué)家中國文學(xué)英譯的策略與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7AWW003)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謝玉琴,上海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文學(xué)文化與翻譯。韓子滿,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翻譯研究。
Abstract: 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Sinology, Stephen H. West has translated more than ten classic Chinese operas, among which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Based on Yues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the book in the Hongzh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translation achieved faithfulness of both the content and form, and through which readers feel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tradition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a pleasant way. When translating classic operas, Stephen H. Wes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script, and at the same time is dedicated to reproducing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cenes of the text. Hi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opera in the west.
Key words: opera translation;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translation script; Stephen H. West
Author: XieYuqin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Han Ziman is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at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whos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美國漢學(xué)家奚如谷(Stephen H. West,1944-)是“美國漢學(xué)界的領(lǐng)軍人物”(吳思遠 388),同時也是一位翻譯家和哲學(xué)家。他致力于12至15世紀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內(nèi)容包括詩詞、散文、戲曲、都市文化、園林文化等多個方面。數(shù)年來,奚如谷在這些領(lǐng)域建樹頗多。自1976年至今,他受邀開展中國戲曲研究專題講座120多次,發(fā)表相關(guān)研究論文50多篇。他還譯介了十余部中國經(jīng)典戲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dāng)屬《西廂記》。奚如谷的譯介和研究為漢學(xué)西傳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博觀約取譯裕之
1944年1月6日,奚如谷出生于美國亞利桑那州。此后數(shù)十年,他的求學(xué)經(jīng)歷一直和漢學(xué)息息相關(guān)。1963年,奚如谷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xué)(Indiana University)的空軍中文學(xué)校(U.S. Air Force Chinese Language School)學(xué)習(xí)。沉浸于濃厚漢語學(xué)習(xí)氛圍的同時,他開始關(guān)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奚如谷很快認識到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和做研究完全是兩碼事。中國文化內(nèi)涵艱深,要深入到其中就必須先克服語言這一難關(guān)。為了解決語言問題,1966年,奚如谷進入亞利桑那大學(xué)(University of Arizona),開始研習(xí)東方學(xué)專業(yè)(Oriental Studies)。在這期間,奚如谷廣泛參加各種中文學(xué)習(xí)活動,同時大量閱讀中文書籍。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奚如谷學(xué)會了在掌握中文的基礎(chǔ)上對文字進行潤色修飾。這為奚如谷之后的經(jīng)典戲曲譯介打下了扎實的語言基礎(chǔ)。之后,他憑借卓越的學(xué)術(shù)成就獲得了1968年的“美國大學(xué)優(yōu)等生”(Phi Beta Kappa①)和“高級榮譽獎”(Senior Honors Award)兩大獎項,并于1969年取得東方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面對漢學(xué)研究,他堅信做研究不能只依賴譯文,而必須深入原文,才能避免流于表面。因此他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文學(xué)經(jīng)典著作,例如《論語辯惑》《心經(jīng)》等。此時的經(jīng)典閱讀培養(yǎng)了奚如谷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但他并沒有滿足于此,他深知自己對于漢學(xué)的研究僅僅是初窺門徑而已。1970年,他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innesota)繼續(xù)深入研習(xí)漢學(xué)。1972年,奚如谷獲密歇根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ichigan)東亞語言與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除了專注于學(xué)校的學(xué)業(yè)外,奚如谷還常常遠赴他國游學(xué),不僅到訪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更在1974年,親歷中國臺灣,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次中國之行中,他意識到“中國文化與文學(xué)不僅僅是中國的,而且還是世界文化中一種難得的文化資源”(奚如谷,《中國和美國》 77)。從此,他更加熱愛中國文化,堅定了長久研究漢學(xué)的決心。
碩士時期,奚如谷就展現(xiàn)出了對翻譯的興趣。他的翻譯之路始于宋、金、元文學(xué)研究。最初,他主要研究文學(xué)家元好問的詩歌。20世紀60年代,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奚如谷以直譯的方式翻譯了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中的絕大部分詩歌,以其中一首為例:“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West, Yüan Hao-wen 71)。此詩的譯文是:
Each syllable natural
each word eternally new
embellishment, extravagance fallen aside
truth and purity revealed.
Bright day beneath the southern window
the age of antiquity,
no hindering Tao Yüan-ming
this man of chin.(71)
元好問借此詩贊頌陶淵明詩歌的真淳樸素與明麗夭然,而奚如谷的譯文也以簡練而忠實的語言展現(xiàn)出原文的質(zhì)樸,保留了原作的神韻和風(fēng)貌。譯文中“the age of antiquity”意為“上古時代”,是對原文典故“羲皇上”的直譯?!皀o hindering”意為“不妨礙”,準(zhǔn)確地表達出“未害”的含義。不僅如此,奚如谷按照中文的思維和七言絕句的韻律對譯文進行斷句。各句譯文一一對應(yīng),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奚如谷的譯文做到了內(nèi)容上的忠實和形式上的統(tǒng)一。這樣的直譯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文的美學(xué)特色,欣賞原汁原味的中國古詩詞。
除了將元好問的詩歌譯成英文,奚如谷同樣對元好問的詩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1986年發(fā)表了《滄海與東注的大河——元好問的喪亂詩》(Chilly, Seas and East Flowing Rivers: Yuan Haowens Poems of Lament, 1986)一文?;裘麋u價此文道:“元好問在金國被元國所滅前后時期的詩文,描述了他從被壓抑到面對現(xiàn)實,最終把保護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責(zé)任的過程。奚如谷教授將元好問的詩與當(dāng)時的有關(guān)史料進行比較,更深入地解讀了元好問如何將文人的想象力與自我意識加入到了他對逐漸消亡的傳統(tǒng)文化的見解里面”(霍明琨、武志明,65)。該文章收錄于奚如谷和田浩②(HoytC. Tillman,1944-)合著的學(xué)術(shù)論文集《女真統(tǒng)治下的中國——金代思想與文化史》(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s on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1995)中。這本書在漢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夏威夷大學(xué)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友梅(Cynthia Y. Ning)評價稱“這本書對金代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展現(xiàn)了一段被忽略的中國歷史文化,對漢學(xu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對金代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論文內(nèi)容廣泛,涵蓋詩歌和戲曲等多方面。具體又涉及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傳播等,凸顯了金代文化發(fā)展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長期的知識積累,奚如谷開始著手從事漢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工作。1976至1985年,奚如谷在《宋元研究公報》(Bulletin of Sung and Yuan Studies)擔(dān)任特約編輯。自1999年始至今,奚如谷先后在漢學(xué)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東亞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伯克利東亞國際研究所(Berkeley East Asia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美國高校漢語言研習(xí)所(Inter-University Board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清華大學(xué)、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亞利桑那大學(xué)(University of Arizona)等多個漢學(xué)研究中心和高校任教。他課程涵蓋中國戲曲、詩歌、散文、文言文、翻譯、傳統(tǒng)中國城市歷史與文化等多個方面。奚如谷現(xiàn)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xué)(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國際語言文化學(xué)院中文講座教授、亞洲研究中心(CAR)主任。奚如谷豐富的求學(xué)經(jīng)歷和任教生涯為他今后的漢學(xué)研究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1999年,奚如谷在早期的學(xué)習(xí)和教學(xué)基礎(chǔ)上,就如何閱讀中文文本發(fā)表了三篇文章,分別是《觀察手指,勿望所指:莊子〈齊物論〉》(“Look at the Finger, Not Where it Points: Zhuangzis Essay Equalizing Things”,1999)、《心經(jīng)》(“Heart Sutra”, 1999)和《筆法記》(“The Bifa ji”, 1999)。這三篇文章與奚如谷的《心經(jīng)》英譯本一同收錄在《文字的方法——中國古代文獻解讀論文集》(Ways with Words: Writing about Reading Texts in Chinese From Early China, 1999)中。
二、精推細敲譯元曲
奚如谷喜愛中國的表演藝術(shù),尤其鐘情于中國的戲曲經(jīng)典。他與戲曲的淵源始于他的老師柯迂儒(James Irving Crump,1921-2002)??掠厝遄鳛槊绹鴿h學(xué)界著名的翻譯家與元雜劇研究鼻祖,不僅精于元雜劇研究,出版了《忽必烈時期的戲場藝術(shù)》一書,同時也傳道授業(yè),桃李無數(shù)。奚如谷正是柯迂儒的高徒之一。在柯迂儒的指導(dǎo)下,奚如谷踏上了戲曲研究與翻譯之路。
在元曲研究的起步階段,許多學(xué)者認為中國古典戲曲很難被西方文化接受,即使對其進行研究也難以將其“全球化”??墒窃谵扇绻瓤磥?,“古代的文學(xué)與文化史,則是我們當(dāng)代人認識區(qū)域文化之間和自身文化發(fā)展內(nèi)在邏輯的重要起點”(奚如谷,《中國和美國》 77)。實際上,不同時代的戲曲從文人案頭的劇本轉(zhuǎn)化到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各個時期的民間文化和習(xí)俗。因此,研究中國古典戲曲對于深入剖析中國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奚如谷深諳元雜劇的深刻本質(zhì),故在元曲研究領(lǐng)域耗費了大量的心血。自1977年至今,奚如谷就戲曲研究共出版專著十余部,發(fā)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專著多為戲曲的譯介,這些成就推動了中國戲曲西傳進程。奚如谷研究的戲曲多為經(jīng)典元雜劇,包括《西廂記》《才子牡丹亭》《東京夢華錄》等。
奚如谷在1977年出版的專著《通俗劇與敘事文學(xué):金代戲劇面面觀》(Vaudeville and Narrative: Aspects of Chinese Theater, 1977)和1982發(fā)表的論文《蒙古對北雜劇的影響》(Mongol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Drama, 1982)中重新評估了蒙古的統(tǒng)治對雜劇形成的影響。奚如谷認為中國的戲曲傳統(tǒng)“在元代之前很久就已經(jīng)形成并存在了”(West, Vaudeville and Narrative 19),而且雜劇植根于“中國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本土環(huán)境”(張海惠 667)。蒙古的入侵并沒有直接影響雜劇,而是影響了士大夫階層,促使戲劇文化加入士大夫文化的行列。1985年,奚如谷發(fā)表了《釋夢:〈東京夢華錄〉的來源、評價與影響》(“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ream: The Sources, Influence, and Evaluation of the Dong Jing Meng Hua Lu”, 1985)。奚如谷在本文中探討不同學(xué)者對《東京夢華錄》的闡釋,他認為學(xué)者們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不夠謹慎。雖然《東京夢華錄》的語言多為描述性話語,未加雕琢,且“以諷刺為主要特色”(曹廣濤 75),但其文學(xué)價值是不可否認的。奚如谷認為它并不是一種消遣式的對話,而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景觀。
在研究戲曲的同時,奚如谷憑借著自己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和語言優(yōu)勢在翻譯方面開拓了一片天地。奚如谷的古典戲曲英譯以戲曲名劇和元雜劇為主,除了1976年出版的《秦觀與元好問詩歌四首》(Four Poems by Qin Guan and Yuan Haowen in Sunflower Splendor, 1976),其他譯著都是與他人合作完成的。
奚如谷與哈佛大學(xué)的伊維德③(Wilt L. Idema, 1944-)教授志同道合,兩人合作長達三十余年。1982年,兩人合著出版了《1100-1145間的中國戲劇:資料手冊》(Chinese Theater 1100-1145: A Source Book, 1982)。在這本書中,奚如谷對雜劇的劃分時期提出質(zhì)疑,并考辯了雜劇和南戲的形成時期。他對宋、金、元、明時期的戲劇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都城紀事》《夢粱錄》《西湖老人繁勝錄》等戲劇。奚如谷認為雜劇始于12世紀,衰退于15世紀,而且稱這一時間段是“中國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張?;?667)。此外,這本書中收錄了六章雜劇和南戲的譯文,其中包括《永樂大典》中的經(jīng)典南戲《宦門弟子錯立身》和明初劇作家朱有燉的三部劇作。奚如谷在分析作品和文本歷史背景的基礎(chǔ)上將其翻譯成英文,并且對中國早期戲劇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梳理。翔實準(zhǔn)確的內(nèi)容使這本書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重要參考手冊。
哈科特出版公司(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在2010年推出了奚如谷與伊維德合作譯介的《僧侶、強盜、戀人和神仙:十一部早期中國戲劇》(Monks, Bandits, Lovers, and Immortals: Eleven Early Chinese Plays, 2010)。在這本書中,奚如谷將1250年至1450年間主題各異的11部元明雜劇和南戲譯成英文,其中包括關(guān)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包待制三堪蝴蝶夢》和《閨怨佳人拜月亭》、白樸的《唐明皇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佚名元曲作家的《漢鐘離度脫藍彩合》等戲文。奚如谷采用譯文與插圖相結(jié)合的方式。同時,他還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古都開封,并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口頭表演藝術(shù)傳統(tǒng),讓讀者得以一窺早期中國的城市文化。
2012年,奚如谷與伊維德聯(lián)袂翻譯了《戰(zhàn)爭、背叛和兄弟情:早期的三國戲劇》(Battles, Betrayals, and Brotherhood: Early Chinese Plays on the Three Kingdoms, 2012)。這部專著包含七部三國題材戲曲的譯文,內(nèi)容包括《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關(guān)大王單刀會》《關(guān)張雙赴西蜀夢》《諸葛亮博望燒屯》等戲曲。同時,奚如谷在書中提供了《關(guān)大王單刀會》和《諸葛亮博望燒屯》的《元刊三十種》版和宮廷演出版兩種版本的譯文,為漢學(xué)界提供了寶貴了學(xué)術(shù)資源。
《楊家將:四部早期戲劇》(Th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 Four Ming Plays, 2013)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楊家將被改編為戲曲之后,憑借著“反抗契丹,保衛(wèi)宋朝”的故事演繹和舞臺上特殊的雜技表演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但在西方,《楊家將》卻很少受到關(guān)注。奚如谷的這本譯著是第一部集中研究《楊家將》的英文著作。具體內(nèi)容不僅聚焦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與民間表演藝術(shù),同時關(guān)注《楊家將》中的愛國主義、忠誠、嫉妒和背叛等豐富的主題內(nèi)涵。奚如谷將其中的四部元雜劇劇本譯成英文,使讀者能夠了解這些劇目早期的表演形式。同時,兩人在這部著作中提出了新的觀點——《楊家將》的戲曲版本出現(xiàn)在1330年之后,而非說書人口中的12世紀早期。
除了這些譯作之外,奚如谷與伊維德于2014年再度合作雜劇譯文集《〈趙氏孤兒〉及其他元雜劇》(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2014)。此前,基于晚明時期修訂過的版本為了適應(yīng)舞臺表演被大量修改刪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失去精華,變得面目全非。考慮到這種狀況,奚如谷選取了14世紀的雜劇版本作為翻譯底本。此外,奚如谷在導(dǎo)言部分對元雜劇的結(jié)構(gòu)和表演形式進行了詳盡的說明與考辨,將雜劇完整地展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切身感受到13至14世紀中國古人的都市戲劇活動。而且,這部譯文集收錄了《趙氏孤兒》《霍光鬼諫》《薛仁貴》《竹葉舟》《趙元遇上皇》《東窗事犯》《焚兒救母》等戲曲的譯作,在文本中,奚如谷注有詳細的題解和注釋,這本譯文集為元雜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原汁原味譯“西廂”
在奚如谷眾多的譯著中,1991年出版的《月與琴:西廂記》(The Moon and the Zither: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1991)最具有代表性。元代戲劇家王實甫所作的《西廂記》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賈仲明曾道:“作詞章,風(fēng)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張人和 36)。由此可見,《西廂記》及其作者在文壇曲苑的崇高地位。到目前為止,這部戲曲共有四種英譯本。1991年,奚如谷作為第一譯者,與伊維德共同完成的弘治岳刻本《西廂記》英譯本得到學(xué)界的一致好評,在國外廣為流傳,被譽為“《西廂記》英譯本中的最佳之作”(張?;?633)。
奚如谷對翻譯有獨到的見解和思考。他認為許多翻譯家都過于關(guān)注翻譯作品的文學(xué)鑒賞價值,他們沉醉于將中國戲劇、詩歌或者小說等譯成簡單易懂的西方語言,以博取目標(biāo)語讀者的追捧。正如朱振武在《漢學(xué)家的中國文學(xué)英譯歷程》中所說:“認為只要把中國文化典籍和文學(xué)作品翻譯成外文,中國文化和文學(xué)就能走出去,這是不切實際的”(朱振武 5)。奚如谷覺得翻譯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翻譯底本的選擇。他認為“選擇一個版本就不能僅僅因為其流行,或是這個版本有現(xiàn)成的標(biāo)點和注釋,或是它已經(jīng)為別人所認可”(奚如谷,《版本與語言》 53)。他從外國人的視角深刻地洞察到了這一點。奚如谷英譯本的目標(biāo)語讀者主要是學(xué)者。在他眼中,中國的經(jīng)典是“具有知識價值的文獻,是在評論和文化的陣列里閃爍著鉆石般光芒的文獻”(48)。他希望目標(biāo)語讀者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學(xué)作品的文化價值,而不是像門外漢一般將其當(dāng)作一笑而過的娛樂作品。因此,奚如谷十分重視翻譯底本的挑選。假如翻譯底本是最原始的,沒有經(jīng)過修改或刪減,那么相對應(yīng)的譯本也自然能呈現(xiàn)出一個新的世界。
在奚如谷之前,《西廂記》已經(jīng)多次被譯成西方語言,但譯者們選擇的翻譯底本都是金圣嘆修訂過的版本。《西廂記》經(jīng)金圣嘆大量修改刪減之后,憑借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風(fēng)趣幽默的評論,流傳在各種娛樂場所中。而奚如谷對這種選擇表示了異議。他在現(xiàn)存近四十個《西廂記》版本中,選擇了最老舊的弘治岳刻本,將其譯成英文。與金圣嘆版本相比,現(xiàn)存最早的弘治岳刻本《西廂記》雖顯得十分晦澀難懂,但最初的文本很好地保留了當(dāng)時的時代特色。通過研究弘治岳刻本《西廂記》,奚如谷認為《西廂記》的文化語境并不在于城市和商業(yè)文化,而是植根于農(nóng)業(yè)社會倫理中。而且,在后續(xù)的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許多后來的版本都存在錯誤,如將唱段張冠李戴等問題。這也證明了他與伊維德選擇翻譯底本的明智,并非所有版本都可以等量齊觀。
之后,奚如谷多次在文章中強調(diào)版本選擇的重要性。在《臧懋循對竇娥之不公》(Zang Maoxuns Injustice to Dou E, 1992)一文中,奚如谷對戲曲研究版本的挑選做出深刻的論述。以《竇娥冤》為例,奚如谷肯定了臧懋循的高超的改寫技藝,同時也指出其修訂本造成原版戲文被學(xué)界和大眾忽視。臧懋循將《竇娥冤》中的零散戲文改為對仗,并使其押韻,同時將部分情節(jié)刪去,以便整體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而且在戲文中加上了表演所需的舞臺說明和注解。這版修訂本刻字清晰,版式優(yōu)美,成為坊間推崇的珍品。相比之下,最初的版本一時間相形見絀,被束之高閣?!陡]娥冤》原本的主題是竇娥命運的悲劇、因果報應(yīng)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人類存在和命運的思考。而臧懋循改編修訂的《竇娥冤》卻集中表達了儒家正統(tǒng)禮教思想,變成了道德上的說教,掩蓋了當(dāng)時都市生活的本來面目。長期以來,臧懋循改編修訂的《竇娥冤》被學(xué)界當(dāng)作元雜劇研究的底本,但實際上,其中的戲文由于文人的個人喜好和舞臺演出技巧的需要被大量修改刪減,再加以潤飾之后,其文化寓意也相應(yīng)被破壞,無法傳達出戲曲原本的精神內(nèi)涵。奚如谷以此證明了版本選擇的重要性。此外,2005年,奚如谷在《論〈才子牡丹亭〉之〈西廂記〉評注》(“On the Talented One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s Commentary on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2005)中指出了文本互證的必要性。他認為“劇本和小說常有多人進行改寫,版本情況特別需要‘小心求證,而多種材料的參見既可以彌補一些人為的、主觀的推斷,也可以在參見中看出一些新的問題”(奚如谷,《中國和美國》 82)。通過將毛奇齡、金圣嘆和弘治岳刻本的《西廂記》做對比,奚如谷發(fā)現(xiàn)崔鶯鶯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的修訂版本中各具特色。
除了重視底本的選擇,奚如谷在翻譯時還致力于還原文本特定的歷史語境和場景,再現(xiàn)文化語境,以此追求翻譯的精確性。他期望西方的學(xué)者能夠在最原始的版本和最忠實的翻譯語言中感受到其價值所在。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他提出譯者應(yīng)該深入思考文化與文學(xué)翻譯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在翻譯時考量文化語境,才能譯出原文本深刻的內(nèi)涵,否則只會如同隔靴搔癢、流于膚淺。雜劇作為一種口述文學(xué),其語言具有程式化的特點,并且伴有一定的流動性。故在翻譯雜劇時,就應(yīng)當(dāng)將其語言放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量。為此,奚如谷在翻譯時深入考究戲曲中方言俗語和市語行話等的歷史根源,將文本和語言放在特定的文化語域中去理解,竭力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與此同時,奚如谷認為戲曲中的語言使用必須要與對應(yīng)的人物形象相匹配。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奚如谷關(guān)注不同人物形象所使用語言的微妙差別。以《西廂記》中的人物張生為例,張生的形象介于拘謹迂腐和好色俗氣之間,因此他的語言風(fēng)格多變,既靈活又悲傷。例如,張生初見崔鶯鶯時說道:“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里盡人調(diào)戲軃著香肩,只將花笑拈”(王實甫,《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
其中“顛不剌”就是一處理解難點。這個詞意蘊豐富,可以指“輕佻荒唐”,也可以指“絕頂極佳”。而根據(jù)張生的人物形象,就只能將其解釋為“極度粗俗”,意指張生對崔鶯鶯隱含的色欲。
此外,在翻譯的方法上,奚如谷多采用異化譯法,以達到忠實原文的效果。例如,1898年版的英譯本將《西廂記》譯為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但“romance”一詞過度強調(diào)男女之間的愛情,無法表達出《西廂記》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對比奚如谷的英譯本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不難發(fā)現(xiàn)“story”一詞更加合適。除此之外,“Wing”比“Chamber”更能表達出古代廂房的含義。再者,以《西廂記》中的戲文為例:“夫主京師祿命終,子母孤孀途路窮;因此上旅櫬在梵王宮。盼不到博陵舊家,血淚灑杜鵑紅”(王實甫,《西廂記》 2)。奚如谷將其譯為:
In the capital did my lord and masters life come to a close;
Child and mother,orphan and widow,weve come to the end of our road,
And so we have lodged this casket in the palace of Brahma.
Im filled with longing for the old graves at Boling,
And bloody tears sprinkle“azalea bird”red.(West,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115)
奚如谷的譯文忠實于原文,并且與原文的對應(yīng)性極強。例如,譯文中的“Child and mother, orphan and widow”與原文“子母孤孀”一一對等。其他幾句的翻譯同樣拿捏得當(dāng),不僅準(zhǔn)確地傳達出原文的含義,且其字詞的排列順序也基本與原文相符,達到了對形式與內(nèi)容的雙重忠實。
但是,由于語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奚如谷在翻譯《西廂記》的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失誤。例如,奚如谷將九首《滿庭芳》誤譯成《Eight Satiric Songs Against The Western Wing》,將“Chaibaizi”錯寫成“Zhebaizi”。盡管如此,奚如谷對弘治岳刻本《西廂記》的英譯實屬學(xué)界首作。西學(xué)大家蔣星煜稱奚如谷的這版《西廂記》英譯本“是中外戲劇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必將產(chǎn)生十分深遠的影響”(蔣星煜 428)。
結(jié)語
奚如谷長期浸淫于中國文學(xué)中,他的中文名字就源自《老子》中的“上德若谷”和“如溪如谷”。近年來,奚如谷多次在中國各大高校開辦文學(xué)與戲曲研究專題講座,在每一場講座中,他都能夠用地道的中文對所授內(nèi)容進行闡釋。奚如谷常說“讀書人是長了兩只腳的書櫥”,他也身體力行做到了這一點。與中國戲曲和文學(xué)的奇妙邂逅促成了他和中國的深厚情緣。他帶著一片誠心與癡心,在學(xué)術(shù)之路上追求真知灼見,既鐘情戲曲又醉心翻譯。鑒于奚如谷碩果累累的漢學(xué)研究,美國漢學(xué)界稱他和哈佛大學(xué)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為“東西部兩個Stephen”。時至今日,奚如谷早已是著作等身,功成名就,但年逾古稀的他仍然活躍在漢學(xué)界,依舊致力于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與譯介,為漢學(xué)傳播辛勤筆耕,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信使和橋梁。
注釋【Notes】
①Phi Beta Kappa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學(xué)術(shù)榮譽,表彰對象是美國本科教育的杰出代表。
②田浩(Hoyt C. Tillman, 1944-),主要從事宋元思想史研究,著有《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zhàn)》《朱熹的思維世界》《旁觀朱子學(xué)》《文化權(quán)利與政治文化》等,編有《宋代思想史論》和《文化與歷史的追索》。
③伊維德(Wilt L. Idema, 1944-),荷蘭漢學(xué)家,其研究領(lǐng)域主要是中國話本小說、戲曲和古代通俗文學(xué),他用荷蘭語和英語譯介中國文學(xué),出版學(xué)術(shù)專著、譯著60余部。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曹廣濤:《英語世界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Cao, Guangtao. A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Guangzhou: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霍明琨、武志明:20世紀歐美學(xué)界的女真研究——以《女真統(tǒng)治下的中國:金代思想與文化史》為例。《東北史地》1(2011):63-66。
[Huo, Mingkun and Wu Zhiming. “A Study of Jurchen i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20th Century: Taking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Thought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as an example.” Northeast History and Geography 1 (2011): 63-66.]
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Jiang, Xingyu. Research and Appreciation of Xi Xiang Ji.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王實甫:《西廂記》。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Wang, Shifu. Xi Xiang Ji. Beijing: The Writers Publishing House, 1954.]
——:《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5。
[---. The Wonderful Complete Annotation of Xi Xiang Ji.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55.]
West, Stephen H. “Yüan Hao-wen(1190-1257), Scholar-Poet” (Masters Thesi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69.
---. Vaudeville and Narrative: Aspects of Chin Theater.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7.
--- and Wilt L. Idema.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奚如谷:中國和美國:文化、儀式、書寫與都市空間。《文藝研究》9(2007):76-86。
[---.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ulture, Ritual, Writing and Urban Space.”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9 (2007): 76-86.]
——:版本與語言——中國古典戲曲翻譯之思。《文化遺產(chǎn)》1(2020):47-58。
[---. “Version and Language—Thought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Opera.” Cultural Heritage 1 (2020): 47-58.]
吳思遠:奚如谷與中國戲曲研究?!稇蚯芯俊?(2013):388-407。
[Wu, Siyuan. “Stephen H. West and His Study of Chinese Opera.”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2 (2013): 388-407.]
張海惠(主編):《北美中國學(xué)——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北京:中華書局,2010。
[Zhang, Haihui (ed.). North American China Studies-Research Overview and Literature Resourc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0.]
張人和:近百年《西廂記》研究?!渡鐣茖W(xué)戰(zhàn)線》3(1996):36-44。
[Zhang, Renhe. “Research on Xi Xiang Ji in the Past 100 Years.” Social Science Front 3 (1996): 36-44.]
朱振武:《漢學(xué)家的中國文學(xué)英譯歷程》。上海:華東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7。
[Zhu, Zhenwu. Journey of Sinologist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7.]
責(zé)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