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由于雜交水稻剛剛推廣,種子稀缺,筆者所在的湖南安仁縣有關部門積極組織本縣各公社(1980年改為鄉(xiāng)鎮(zhèn))技術力量,遠赴秋冬無霜凍的廣西、海南島進行秋季制種,以保障全縣對雜交水稻種子的需求,也為各個公社發(fā)展雜交水稻培育一批農(nóng)民技術員。那年高中畢業(yè)已3年、在紅星公社廣義大隊(后改為羊腦鄉(xiāng)廣義村)務農(nóng)的我有幸被派到廣西制種……
1975年7月初,我們一行30來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廣西吳圩鎮(zhèn)那美大隊那美小學駐地。除安仁縣農(nóng)科所的周書記、王技術員及其工友外,我們27人還多了一件特殊的行李——每人肩上扛著一把镢頭。
當?shù)厣a(chǎn)隊給我們劃了30畝制種田,并送來了七八頭牛與犁具。犁田耙田對我們這些農(nóng)村小伙子來說不是難事,難的是插秧。這插秧還真繁瑣,不育系繁殖田塊,每插兩行父本,空兩行留作插母本,父本秧插完了,收盡田中剩余秧苗,再插母本。父本母本一根都不能亂插。而恢復系插秧也一樣,先插父本,每插一行父本秧空五行,留到半月后插母本,插母本時父本禾苗已有尺多高了。
9月中旬,稻子開花了,這半個月的主要任務是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趕花粉”。由于我們都沒接觸過水稻雜交制種,最初大家都想不通:禾苗正開花授粉時,人為地用竹竿、繩子在稻穗花上刮過來、刮過去,不對稻穗花造成損傷么?
針對我們的疑惑,指導制種的王技術員干脆把課堂搬到田間。
原來常規(guī)水稻是雌雄同株白花授粉,而水稻三系雜交制種是雌雄異株,母本植株雌蕊發(fā)育正常,但雄蕊退化(即沒有花粉),全靠外來的花粉來授精,子房才能發(fā)育成谷子(這類稻子稱“不育系”)。我們?nèi)藶橛美K子、竹竿搖動父本植株(保持系或恢復系,它們屬常規(guī)稻,白花授粉),使花囊內(nèi)的花粉播散出去,借助彈力、空氣流動力,使花粉傳播的范圍更大,利用率也更大,周圍的不育系雌蕊授花粉的機會更多,更及時,這樣能提高結實率,以達到提高制種產(chǎn)量的目的。想不到“趕花粉”還有這般學問。王技術員的講解無疑激起了我們探究雜交水稻制種的興趣。
10月中句稻子成熟了,該收割了。這收割階段可把我們累壞了。一是收割時,每丘田塊都是先收母本,留下父本,待母本收完曬干裝包后再收父本。收1畝所花的功夫比一般收2畝的時間都多;二是脫粒、翻曬費時費力。當?shù)貨]有打禾機,也沒有風車,我們只得照當?shù)乩戏椒?,把田里割下的稻子,一捆捆地抱到機耕路邊,裝上板車,用水牛一板車一板車地拖到屋后的曬谷場卸下,在場上攤開鋪平,厚
約尺許,再讓牛拉著石碾子在厚厚的稻子上滾動碾壓。碾壓幾遍后又用叉子將秸稈翻一遍,繼續(xù)碾,這樣翻碾兩三輪,直到谷子全部脫粒,才卸下牛與石碾子,用叉子將稻秸稈像炒菜一樣翻挑幾遍,把谷子抖落。這樣待秸稈去掉后,再把谷子攤開晾曬。
曬干后,因為沒有風車,大家又只有按當?shù)厝朔椒?,人手一個圓箕,端起一圓箕谷子舉至平肩高,再一邊高一邊低地讓谷子從圓箕里滾下,借自然清風揚去癟谷與灰塵。揚干凈后的谷子才是我們歷盡千辛萬苦得來的雜交水稻種子。
那次到廣西制種,我們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是也學到了不少技術。后來大家還都成了安仁第一批雜交水稻制種的農(nóng)民技術員,為我縣保證雜交水稻種子自給與快速普及雜交水稻種植,打下了技術基礎。(摘自《文史博覽》 口述/段祥生 整理/段亮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