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家 李佩儀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簡稱,是由于無法控制心臟病的發(fā)展,而最終導致發(fā)展成一種嚴重的疾病[1]。該病容易引起患者心源性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我國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在逐年增加,且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也在逐年增加。根據(jù)研究,有2%~4%的患者在發(fā)生心肌梗死后的10 年中會出現(xiàn)心力衰竭,且5 年內(nèi)的存活率不到5%[2]。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心律失常是由異常的心臟傳導機能引起的節(jié)律性的跳動障礙。而心律失常經(jīng)常會導致發(fā)生心力衰竭癥狀,使患者猝死的風險提高[3]。因此,通過控制患者的心率,可以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的癥狀,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改善生活質(zhì)量。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是一種治療心力衰竭的有效藥物,可以控制患者心率,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癥狀[4]。本文為探究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B 型利鈉肽的影響,從近年來本院就診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選取80 例。分別采用小劑量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和大劑量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探究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后的血壓血脂、心率情況及B 型利鈉肽和不良反應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35~77 歲,平均年齡(52.13±8.44)歲;觀察組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35~77 歲,平均年齡(51.81±8.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該實驗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滿足心力衰竭的癥狀;實驗抽取所納入患者均自愿參與實驗;經(jīng)委員會核對通過。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經(jīng)評測有所障礙者;合并重要臟器病變者;不自愿配合本組實驗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小劑量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每日服用4 mg 的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施維雅制藥有限公司(天津)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4053]。觀察組患者采用大劑量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每日服用8 mg 的培哚普利。所有患者接受了相同的基本治療,包括地高辛、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所有患者均進行B 型利鈉肽檢查,肌酐血壓檢查,經(jīng)正規(guī)治療滿8 周,重復留取血液標本[5]。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后的血壓血脂、心率情況及B 型利鈉肽和不良反應情況。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胃部不適、胸悶、惡心,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血壓血脂、心率情況及B 型利鈉肽指標改善結(jié)果顯著;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血壓血脂、心率情況及B 型利鈉肽指標有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血壓血脂、心率情況及B 型利鈉肽指標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在對照組中,顯效26 例(65.00%),有效4 例(10.00%),無效10 例(25.00%),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在觀察組中,顯效30 例(75.00%),有效8 例(20.00%),無效2 例(5.00%),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745,P=0.0122<0.05)。
2.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胃部不適1例(2.50%),胸悶1例(2.50%),惡心1例(2.50%);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胸悶1例(2.50%),出現(xiàn)惡心1例(2.50%)。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與對照組的7.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13,P=0.644>0.05)。
2.3兩組治療后血壓、血脂及心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收縮壓、舒張壓、TC、TG、LDL-C、心率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血壓、血脂及心率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后血壓、血脂及心率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患者心肌細胞間的纖維化導致心肌細胞間橫向傳導的增多,使患者出現(xiàn)心律失常的癥狀[6]。心力衰竭的主要癥狀有心慌、氣短、胸悶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在治療時,首先要治療患者基本的疾病,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糾正神經(jīng)、內(nèi)分泌過度的激活[7]。同時要治療心力衰竭的伴同或觸發(fā)因素,如感染、電解質(zhì)紊亂、心肌缺血、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等[8]。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快速室性心率失常所引起的,少數(shù)可能是由于電解質(zhì)紊亂、栓塞、血管導致的。因此心力衰竭需要查清楚病因,再根據(jù)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這樣才能夠有效針對的治療[9]。心力衰竭會增加心臟的前負荷或后負荷,增加心房或心室壁的壓力,誘導前體細胞產(chǎn)生腦鈉肽和心房尿肽的前提物質(zhì)。前提物質(zhì)不會因內(nèi)源性酶而代謝,所以被認為是診斷心力衰竭的重要物質(zhì)。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對心力衰竭患者有很好的療效[10]。腦啡肽酶是一種中性肽鏈內(nèi)切酶,能增加血液中的脂質(zhì),增加胰島素抵抗性,分解利鈉肽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質(zhì)的作用[11]。利鈉肽中含有心房利鈉肽、腦鈉肽、C 型利鈉肽,可以調(diào)節(jié)鈉與水分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經(jīng)活動,降低血壓,抗纖維增生,促進代謝,降低糖尿病發(fā)病風險,還可以保護心臟和腎臟功能[12]。有研究表明,采用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動過速、心室纖顫等情況,治療效果理想。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可以抑制腦啡肽酶,從而使血漿利鈉肽水平上升。還能抑制心房及心肌傳導纖維的快鈉離子內(nèi)流,減慢傳導速度,減低竇房結(jié)自律性[13]。從而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進而改善患者的癥狀[14]。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還能減少患者胃部不適、胸悶、惡心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大劑量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心力衰竭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B 型利鈉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