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玥
近年來,全球胃癌發(fā)病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于前列,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全球新發(fā)與死亡的胃癌患者中,超過40%來源于中國[1]。2015 年我國胃癌的發(fā)病數(shù)接近68 萬,是繼肺癌、食管癌、肝癌之后最多的惡性腫瘤,同時其死亡率位居第二,死亡總數(shù)接近50 萬。與絕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相似,胃癌早期缺乏典型癥狀,盡管近幾年我國的胃癌普查率在不斷提高,但仍舊是很多患者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晚期胃癌的5 年存活率極低,有報道顯示為13.5%[2],雖然近些年抗腫瘤治療在不斷更新,但目前對于改善晚期惡性腫瘤的預后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線治療具有一定的失敗率。阿帕替尼是一種高選擇性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達到抗腫瘤的目的,在我國最先被批準用于晚期胃腺癌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三線治療[3]。替吉奧是5-氟尿嘧啶的前藥,經(jīng)證實用于胃癌的二線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腫瘤進展。本研究比較了阿帕替尼聯(lián)合替吉奧與阿帕替尼二線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3 月~2018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28 例晚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TMN 分期為Ⅳ期,且經(jīng)規(guī)范一線治療無效;②至少存在一個可測量病灶;③靶病灶無放療史;④預計生存期≥3 個月。排除標準:①年齡>80 歲;②合并嚴重營養(yǎng)不良;③接受過靶向藥治療或放療等。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4例。研究組:男33例,女31 例;年齡49~75 歲,平均年齡(61.02±8.29)歲;乳頭狀腺癌39 例,管狀腺癌21 例,黏液樣腺癌4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9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59.33±9.04)歲;乳頭狀腺癌36 例,管狀腺癌22 例,黏液樣腺癌6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采用阿帕替尼聯(lián)合替吉奧治療。阿帕替尼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5)500 mg/次,1 次/d,口服;替吉奧(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37)根據(jù)體表面積調整劑量,體表面積<1.25 m2者,40 mg/次,2 次/d,體表面積1.25~1.50 m2者,50 mg/次,2 次/d,體表面積>1.5 m2者,60 mg/次,2 次/d,口服。對照組僅采用阿帕替尼治療,用法用量同研究組。兩組均治療4 周。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CEA、CA19-9、TSGF 水平及臨床療效、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抽血檢測CEA、CA19-9 及TSGF 水平。療效判定標準:按1997 年WHO 提出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且能維持>1 個月;部分緩解:病灶最大徑總和縮小≥30%,且能維持>1 個月;穩(wěn)定:未達到部分緩解的標準;進展: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或發(fā)生新的病灶。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臨床獲益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總例數(shù)×100%。③觀察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周圍神經(jīng)毒性、惡心嘔吐、血小板減少、腎功能異常、手足綜合征、蛋白尿、腹瀉、高血壓、骨髓抑制、心臟毒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后血清CEA、CA19-9、TSGF 水平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血清CEA、CA19-9、TSGF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CEA、CA19-9、TSGF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清CEA、CA19-9、TSGF 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完全緩解0 例(0),部分緩解32 例(50.0%),穩(wěn)定23 例(35.9%),進展9 例(14.1%),有效率為50.0%,臨床獲益率為85.9%;對照組完全緩解0 例(0),部分緩解21 例(32.8%),穩(wěn)定24 例(37.5%),進展19 例(29.7%),有效率為32.8%,臨床獲益率為70.3%。研究組有效率及臨床獲益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xiàn)中性粒細胞減少14 例(21.9%),周圍神經(jīng)毒性10 例(15.6%),惡心嘔吐7 例(10.9%),血小板減少4 例(6.3%),腎功能異常2 例(3.1%),毒副反應均為Ⅰ~Ⅱ度,總發(fā)生率為57.8%;對照組出現(xiàn)手足綜合征9 例(14.1%),蛋白尿16 例(25.0%),腹瀉12 例(18.8%),高血壓3 例(4.7%),骨髓抑制 5 例(7.8%),心臟毒性2 例(3.1%),毒副反應均為Ⅰ~Ⅱ度,總發(fā)生率為73.4%,兩組毒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早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性手術的5 年生存率可達90%,然而晚期胃癌無緣手術,主要采取化療治療,對化療的反應性較好。目前,一線治療常常聯(lián)合多藥化療以更有效地控制腫瘤,常用的藥物主要為鉑類、氟尿嘧啶、蒽環(huán)類,但是有些患者可出現(xiàn)耐藥或者無法耐受,從而導致一線治療失敗,需轉二線治療。替吉奧是二線化療中的常用藥,它是新型氟尿嘧啶類口服抗腫瘤藥,它由三種成分組成,包括替加氟、吉美嘧啶與奧替拉西鉀,其中起抗腫瘤作用的是替加氟,它能在肝微粒體細胞色素 P450 代謝酶系的作用下轉化為 5 -氟尿嘧啶,而吉美嘧啶與奧替拉西鉀分別起的作用是延長藥效與減輕胃腸道毒性。多項研究表明,替吉奧對晚期胃癌有突出的優(yōu)勢,不僅包括能控制病情,還包括經(jīng)口服用免去了長時間靜脈輸注的痛苦,以及胃腸道反應輕等,對于晚期胃癌及老年患者來說,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質量[4]。
腫瘤細胞通過合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進新生血管生成,從而為其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供其生長、增值、侵襲及轉移,所以靶向抑制(VEGF)可起到抗腫瘤的目的。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與腫瘤血管生成有關的因子不下30 種[5],其中以VEGF 最具代表性。阿帕替尼可通過競爭性結合受體胞內酪氨酸F6 位點,使VEGFR-2酶滅活,從而阻斷VEGF 與其受體結合后的信號轉導通路,抑制腫瘤生長、增殖,促進腫瘤細胞凋亡。Ⅰ、Ⅱ期臨床試驗表明,阿帕替尼能夠有效延長一線治療失敗的晚期胃癌的疾病進展時間與總生存時間[6]。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的控制率在42%。與安慰劑組相比,阿帕替尼可將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中位無進展時間從1.8 個月延長到2.6 個月,將中位總生存時間從4.7 個月延長至6.5 個月,將死亡風險降低30%。專家共識推薦阿帕替尼適用于晚期胃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三線及三線以上治療[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CEA、CA19-9、TSGF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效率及臨床獲益率分別為50.0%、85.9%,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8%、70.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毒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有患者出現(xiàn)Ⅰ~Ⅱ度毒副反應,可耐受,不會影響治療的進程。說明,阿帕替尼對晚期胃癌有一定的效果,而與替吉奧聯(lián)合治療則可進一步加強抗腫瘤效應。
綜上所述,與阿帕替尼單藥治療相比,阿帕替尼聯(lián)合替吉奧治療晚期胃癌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