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亭亭楊天敬
(1.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2.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40)
乳腺癌已經成為世界上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新發(fā)病例逐年增加,且有走向年輕化趨勢,最新統(tǒng)計,乳腺癌已經超過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1]。作為中國女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乳腺癌的發(fā)病學目前尚未明了,多項研究證實其發(fā)病與環(huán)境、遺傳、激素紊亂等因素有關。
有機氯農藥是一種用來防治病蟲害的有機化合物,其作為農藥在殺滅病蟲保護農作物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紀90年代,有機氯農藥作為環(huán)境致癌物與乳腺癌的發(fā)病關系已經有人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有機氯農藥的蓄積與女性乳腺癌發(fā)病有關。但關于此課題的眾多研究結論不一,這可能與各個地區(qū)有機氯農藥的使用情況、地域差異、人種差異、收集的病例數等因素有關[2,3]。
本試驗采用病例-對照研究,利用ECG-氣相色譜儀檢測所收集到的天津地區(qū)新發(fā)乳腺疾病患者中有機氯農藥在乳腺脂肪組織中的蓄積情況,為女性乳腺癌的病因學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收集自2020年3月以來在天津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就診的乳腺疾病患者27人,其中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9人,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8人,其中1人為男性患者,診斷均以病理報告為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及醫(yī)院分流的影響,所收集病例有限。采取查看病歷的方式獲取有關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信息,排除男性患者、職業(yè)接觸史、有激素使用史、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臨終患者和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最后納入研究的共26例,其中病例組9人,對照組17人。
本試驗采用氣相色譜電子捕獲法檢測2組乳腺脂肪組織中6種有機氯農藥及代謝物的含量,包括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代謝產物pp’-DDE;六氯環(huán)己烷(Hexachlorocyclohexane,HCH),俗稱六六六的同分異構體β-HCH和γ-HCH;多氯聯(lián)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的同分異構體PCB28和PCB52及其代謝產物甲基五氯苯硫醚(Pentachlorothioanisole,PCTA)。脂肪組織的處理方法參照Munoz-de-Toro進行[4]。
應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χ2檢驗分析2組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以t檢驗比較2組脂肪組織中有機氯農藥蓄積水平的差異;應用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有機氯農藥體內蓄積對女性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作用,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最后納入26個患者中,病例組9人,對照組17人。在26名患者中,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2.37歲,發(fā)病年齡跨度為20~82歲。在病例組中,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51~82歲;對照組年齡為20~77歲。
在表1所收集的危險因素中,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知,發(fā)病年齡、絕經與否這2個危險因素在2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病年齡和絕經與否反映出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會增加患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危險性,也進一步證明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是激素依賴性的腫瘤。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關于危險因素的χ2檢驗
本研究在最后納入的26例樣本檢測上述6種有機氯農藥單標,數據顯示在所檢測的有機氯農藥中,β-HCH、γ-HCH、PCB28、PCB52、PCTA和pp’-DDE在樣本中的檢出率分別為42.3%、59.3%、15.4%、69.2%、36.8%和80.8%。pp’-DDE在所有樣本中檢測率最高,高達80.8%,其次為PCB52,檢測率為69.2%,PCB28檢測率最低。
上述6種有機氯農藥單標的在所有樣本中的平均蓄積水平分別為0.614μg·kg-1、0.057μg·kg-1、0.009μg·kg-1、0.342μg·kg-1、0.0274μg·kg-1和0.207μg·kg-1。其中,β-HCH在樣本中的平均蓄積水平最高,高達0.614μg·kg-1,其次為PCB52和pp’-DDE。因PCB28檢測率和蓄積水平均較低,故在后面的分析中不納入分析。
由表2可知,pp’-DDE在病例組中的濃度大于對照組,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之間的蓄積水平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它4種有機氯農藥的蓄積水平在2組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所收集的標本有限和有機氯農藥的個體蓄積水平具有差異有關。
表2 病例組和對照組中5種有機氯農藥的蓄積情況
將表1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發(fā)病年齡、絕經與否、pp’-DDE納入乳腺癌浸潤性導管癌發(fā)病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由表3可知,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有機氯農藥的使用情況及所收集到的病例有限有關。
表3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有機氯農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是臨床上乳腺癌最常見的類型,其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關于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遺傳與環(huán)境都可能會導致乳腺癌的發(fā)生。國內外有研究發(fā)現,有機氯農藥作為環(huán)境致癌物是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好發(fā)因素。關于其致病的機制,大部分傾向于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學說。有機氯化合物作為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在體內可干擾內分泌系統(tǒng),影響體內正常激素的代謝和功能,導致乳腺小葉在細胞形態(tài)和組織結構上都與正常起源的細胞有一定的差異,這種異型性導致腫瘤的發(fā)生[5]。也有研究將有機氯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和基因聯(lián)系到一起,有機氯化合物在體內與突變的基因存在交互作用,可介導基因轉錄,對有機氯農藥的蓄積作用起放大作用,并呈劑量-效應關系,引起乳腺小葉的增生和異型性,導致乳腺腫瘤的發(fā)生。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見的類型,關于病因學的研究眾多,但尚未完全明了。有機氯化合物與其發(fā)病的研究至今結論不一,這可能與納入的樣本、地區(qū)使用有機氯農藥的情況、人種等因素有關。鑒于本研究所納入的樣本數目有限,因此在評價天津地區(qū)有機氯農藥的殘留和蓄積是否會導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時還要謹慎對待。為進一步探討兩者的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來進一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