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相禹
樂樂4歲了,但是每當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如搭建積木時,他總要自己獨立完成,不想跟其他小朋友合作。有時好不容易一起玩,但在過程中他也總是一言不合就和人家發(fā)生『沖突』,不是推了小朋友,就是搶東西??磩e人家孩子都可以一起玩耍,樂樂還不會很好地跟別人合作,樂樂媽真著急?。?/p>
合作能力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彼此協(xié)商與配合,讓結(jié)果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一種能力。
從兒童能力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3~4歲的孩子,還處在“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的階段,與人合作的意識也沒有那么強烈,雖然想與同伴一起玩耍,但常常會因為爭奪物品而發(fā)生矛盾。
4~5歲的孩子開始愿意與同伴進行合作,但他的合作能力相對較弱,往往會在合作中發(fā)生一些沖突;5~6歲的孩子更渴望與同伴的交往及合作,而且合作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堅持性更強,也表現(xiàn)出更好的規(guī)則意識和與同伴進行協(xié)商的能力。
曾有一項持續(xù)了40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兒童未來學業(yè)成就和人生長遠發(fā)展的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由合作、社交和自控能力等構(gòu)成的非認知技能。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5C”模型也將合作能力作為培養(yǎng)適應未來人才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一個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孩子往往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方面表現(xiàn)得更好,也會擁有更好的發(fā)展?jié)摿桶l(fā)展前景。
培養(yǎng)孩子合作能力,父母可以這樣做:
全家周末進行大掃除,我經(jīng)常會把所有的事項列出來,然后和爸爸、爺爺奶奶一起商量如何分工進行,也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常我們的分工都是爸爸負責把地板打掃干凈,我負責擦窗戶,奶奶負責擦拭一些小擺件,孩子負責把自己的玩具分類歸置放進收納箱。沒想到有一次,幼兒園進行大掃除,孩子自然而然地開始和小朋友商量怎么分工合作,讓老師都大吃一驚!
父母與孩子交往的模式往往也會影響孩子與人交往的模式以及他對交往這件事的認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提供示范、與孩子一起討論、實踐體驗等方法,引導和幫助孩子掌握一些與人合作的技能策略。
明明入園好幾周了還是不愿意跟老師同學問好,也不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經(jīng)過了解,老師得知明明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基本都是老人帶孩子,老人總是怕把孩子磕著碰著,也不讓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怕孩子們鬧矛盾,出門后都是帶著孩子去遠遠的地方散步。在老師建議下,孩子的奶奶開始試著帶孩子到小區(qū)里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雖然一開始明明畏手畏腳,不知道怎么和小朋友說話,但是慢慢地就能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了,性格也開朗起來,在幼兒園里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
合作能力是在人與人交往的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要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與合作的機會,孩子的合作能力才會有提升。入園前,我們要鼓勵孩子多與社區(qū)鄰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更容易玩什么、怎么玩上達成默契,這就是合作行為的萌芽。入園后,同學們可以多相約著一起玩,他們有共同生活和游戲的經(jīng)歷,也比較容易進行合作。
多玩角色扮演和需要合作的游戲更容易幫助孩子發(fā)展合作能力。比如主題類角色扮演游戲有娃娃家、小醫(yī)院、小商店等;合作類拼插搭建游戲有積木拼搭、積塑或磁力片拼插等;角色互補類運動游戲有追逐、藏貓貓、老狼老狼幾點了等。
石頭和鄰居哥哥玩用報紙傳送乒乓球的游戲時總是失敗,于是很生氣地把報紙“摔”在地上哭了起來。石頭媽媽看到后,過去抱了抱石頭,又輕言細語地說:“我知道石頭因為沒運好球不高興了,但是你要不要跟哥哥商量看看怎么能夠?qū)崿F(xiàn)目標呀?比如你和哥哥的身高不同,你們把球放在報紙中間以后,各自握住報紙的一角時,你讓哥哥舉得低一些,你舉得高一些,這樣球就不容易滾動了;你們一起運送的時候要不要試著喊“一二一”的口號?”石頭聽了后點點頭,然后又拉著哥哥重新開始玩運球的游戲,最終順利地將球運到了終點,兩個孩子高興地擊掌祝賀。
當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了問題,父母不必過于緊張,不妨把它看作是促進孩子自身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契機。父母要正確地看待問題,在避免沖突的情況下,盡量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產(chǎn)生了消極情緒,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并適當安撫,再適時給孩子一些引導,如提示孩子想一想他們最終想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更好地達成目標,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和同伴的觀點和想法等等,幫助孩子認識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合作,可以根據(jù)情況來調(diào)整方案,適當?shù)刈尣脚c妥協(xié)。
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上,孩子們因為共同協(xié)作、拼搏努力,最終取得了團體比賽的勝利,這時候他們會擁抱到一起,大家一起享受著勝利的喜悅,這也是合作的魅力和樂趣所在。老師們也經(jīng)常會給孩子們拍下一起慶祝的照片,或者組織孩子們寫一寫當時的感受,這其實都是在強化和鼓勵孩子與他人合作的意愿。
當孩子能夠體驗到合作的樂趣與獲得的成就時,會激勵和強化孩子想要進一步合作的行為。所以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討論合作玩耍與獨自游戲時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導孩子多關(guān)注自己以及同伴的感受,幫助孩子發(fā)展同理心和移情能力;鼓勵孩子描述和回憶與同伴合作時的成就感;或者和孩子一起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記錄合作時的體驗和愉悅的心情,如圖畫、寫日記。當孩子通過合作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時,比如一起進行了小發(fā)明,一起完成了社會調(diào)查,也建議幾個家庭把合作的孩子們聚在一起舉行一個小儀式,共同慶祝合作成果,這也會給孩子們帶來難忘的回憶,讓他們更愿意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