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寧
摘 要:民國前期,隨著社會學的傳入,民意調查開始在中國社會興盛,1921年陳鶴琴的民意調查實為中國迄今可見的首次民意調查。1921年江浙地區(qū)男性學生的婚戀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了解和認識當時的婚戀觀念,對研究婚姻史、校園文化史乃至教育史都有意義。
關鍵詞:男生;婚戀;民意調查;江浙
婚姻是家庭和社會存在的基石,男女成婚不僅是指生理和生活上的結合,更是人類社會運行的法則。中國近代婚姻制度的變革和進步,與廣大女性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密不可分,但是也要看到,許多新知識分子中的男性為此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本文以江浙地區(qū)男性學生的婚戀觀為考察對象,以陳鶴琴的民意調查為中心,力圖呈現一幅19世紀20年代有關江浙地區(qū)的婚戀全景圖。運用民意調查研究當時的學生婚戀觀,筆者還未見有學者對此的論述。
民國前期,中國政體的變革,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傳入,導致中西方文化激烈沖突,婚戀觀是新舊文化交鋒的重點。有鑒于此,教育家陳鶴琴以男性學生為主題,研究社會新式群體對婚姻的看法。1921年,陳鶴琴在江浙地區(qū)某些學校中,做了民意測驗(以下簡稱為“陳氏民調”)。[1]
為保證學生對調查問卷的重視和填寫內容的真實性,在填寫問卷之前,陳鶴琴都會詳細告知學生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性質。為保護學生的隱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本次調查為無記名填寫。
本次婚姻調查在被調查人填寫完年齡和籍貫后,將問卷填寫者具體分為三類:已婚、訂婚、未婚,針對以上三類人群設置了各類的問題。
(一)已婚人群
1.結婚時的具體年齡?2.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還是家人代訂婚姻?3.你在結婚以前是否和你的妻子相識?4.結婚之后,你們夫妻關系如何?是否有不和睦的事情發(fā)生?5.你對于你的婚事是否滿意?滿意在什么地方?不滿意的原因是什么?6.你對你的妻子態(tài)度如何?使用哪種態(tài)度?7.你現在是否有子女?兒子幾個?女兒幾個?8.假使你結婚多年,你的妻子還沒有生育,你心里覺得怎么樣?你那時是否會娶妾?9.婚后生活是否有困難?如果有困難,你覺得哪方面的困難最大?10.你覺得結婚對你的身體、經濟、精神、學業(yè)有什么影響?11.對于當下的婚姻制度有什么具體意見和建議?如要改良婚制,應該從哪方面改良?12.除了上述問題,你是否還有別的意見和建議?[2]
(二)訂婚人群
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還是家人代訂婚姻?2.若是家人代訂婚姻,你現在心里是否贊同?為什么贊同?為什么反對?3.若是你不愿意家人代訂婚姻,你是否有退婚的?若是想退婚,你該想何種辦法?4.若是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你是否與你的妻子相識?若是認識,你們是如何認識的?是否經人介紹認識?具體的介紹人和你是哪種關系?5.對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組織小家庭還是繼續(x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想要組織小家庭,是因為什么原因促使?6.你結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會上服務?7.除了上述具體問題,你是否還有別的意見和建議?[3]
(三)未婚人群
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還是家人代訂婚姻?2.若是自定婚姻,你將如何著手準備?3.你希望你的妻子是咋樣的女子?(1)外貌(2)性格(3)年齡(4)身體(5)學問(6)才識(7)家世。4.你希望結婚的年齡?5.你打算有幾個孩子?6.對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組織小家庭還是繼續(x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什么原因促使組織小家庭?7.你結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會上服務?8.除了上述具體問題,你是否還有別的意見和建議?[4]
以上就是針對這三類人群,所形成的具體問題。在問卷的結尾,陳鶴琴還附加了一個問題:你以為結婚究竟是為的什么?你對于獨身主義的意見怎樣?[5]
陳氏民調以大、中學生為對象,共發(fā)出婚姻調查表1500余份,收回調查表631份。本次調查的對象均為男性學生,學生主要是來自兩個中等師范學校、兩個中學、一個大學和一個高等師范學校,校名為浙江第五師范(紹興)、浙江第一師范(杭州)、江蘇第十中學(徐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南京)、金陵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6]
民調反映的學生婚戀觀是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當時學生對個人幸福的追求。盡管身處新舊嬗變時期,學生們還不能完全擺脫落后的思想觀念,但是相比在“男權主義”社會中的其他男性,學生們的婚戀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體現出求新、思變、不斷進步的趨勢。因問卷填寫不全,統(tǒng)計數字比率原文如此。
(一)晚婚成為新的趨勢
陳氏民調將已婚人群的結婚時間與未婚人群想要結婚的時間作一詳細對比,可知提倡晚婚的現象已經異常明顯。在631份調查問卷中,已結婚的184人,已訂婚的181人,[7]未訂婚的266人。在已婚人群中,行婚時年齡最小的是1歲,僅有1人,占0.54%;年齡最大的為23歲,有9人,占4.87%;20歲行婚的人數最多,為42人,占23.13%。結婚時平均年齡為18.97歲。[8]對于未結婚的學生,在預計結婚的年齡中,最小為18歲,僅1人,占0.45%;最大的是30歲,共39人,占17.73%,這一部分占比較大,值得關注;預計在25歲結婚的人數最多,75人,占34.09%。預計結婚平均年齡為24.77歲。若以兩個平均結婚年齡對比,前后竟差5.8歲。[9]
中國社會傳統(tǒng)觀念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讓孩子們較早結婚,以享“抱孫之樂”。但是,結婚太早排在對婚事不滿意的回答中第四位。[10]
(二)從“父母代訂婚姻”轉變?yōu)椤盎橐鲎远ā?/p>
在已婚人群的184人中,只有6人是自定婚姻,6人是父母代訂而征得本人同意的,其余172人均為婚姻由父母代訂。[11]在已訂婚的181人中,“自定婚姻”的6人,占2.32%;父母與自己合訂婚姻的是17人,占9.39%;“婚姻父母代訂”的為158人,占87.29%。[12]再來考察未婚人群的269人,[13]希望“自定婚姻”的人數達171人,占比高達63.53%;父母與自己合訂婚姻的是55人,占21.34%;父母代訂的僅為21人,占比僅為7.8%;還有剩下的一些學生填寫“暫未確定訂婚方式”和“都行”兩種意見,因為占比較小,不再贅述。[14]
從“父母代訂婚姻”轉變?yōu)椤盎橐鲎远ā保砻鳟敃r學生追求自由的個性,這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密不可分,也是自由民主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在已婚人群的調查報告中,對于婚事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父母代訂婚姻”,許多學生將這種婚姻稱為“皮條式”,直言道,他的妻子“不識字……我同她談話,簡直聽不懂,所以不但說不到良伴好友,做一個弟子資格都不配”[15]。擺脫“代訂婚姻”,追求自由,有利于學生追求生活和靈魂上的伴侶,促進婚姻和諧。
(三)擇偶標準以學識相仿和性情溫和為重要
擇偶標準影響著婚姻幸福和家庭和睦,擇偶標準是婚姻的核心因素。針對“未婚人群”266人所設置的問卷調查第三條:你想要一個怎樣的女子為妻?(1)品貌(2)性情(3)年紀(4)身體(5)學問(6)才識(7)家世。根據調查結果,男性學生在擇偶過程中,最注重的是女性的學識和性情,在學識中,以學識相仿為宜,在性情中,以性情溫和為重。
266人對問題“你想要一個怎樣的女子為妻”的各項選擇數量如下:在擇偶的品貌一項中,要求妻子品貌平常的是95人,占35.74%;端莊83人,占32.68%;秀美55人,占21.40%;不論品貌的24人,占9.34%。在性情的選擇上,選擇性情溫和的為223人,占比高達86.77%;活潑10人,4.27%;忍耐7人,占2.69%;謙卑6人,占2.33%;誠厚6人,占2.33%;剛強3人,占1.17%;慷慨1人,占0.39%;快樂1人,占0.39%。在擇偶對象的學問上,要求中學以上的131人,占59.82%;要求普通學識的是75人,占34.24%;要求學識較自己低的是9人,占4.11%;希望有所專長的是4人,占1.82%。在家世的選擇上,不論家庭情況的是113人,占45.93%;中產74人,占30.08%;相等的是33人,占13.41%;清白的是12人,占4.88%;窮貧的是5人,占2.03%;希望學界出身的是3人,占1.23%;農民出身的是1人,占0.40%。[16]
在已婚人群中,部分男性學生對婚事比較滿意,陳鶴琴將滿意的原因歸結為17個方面。[17]填寫時出現的頻次,總次數為99次,善治家務出現18次,排在第一位,之后分別是為人溫和(15次)、性情相投(15次)、有知識(13次)。[18]對于婚事不滿意的地方歸結為16個方面,[19]總次數為149次,最令人不滿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缺乏知識,出現的頻次為86次,占比高達57.71%。[20]
門第觀念在中國社會影響較大,擇偶以求“門當戶對”,注重“家世”。1921年江浙地區(qū)學生希望打破“家世”的影響,轉為追求女性自身的社會價值,這不得不說是中國婚姻制度的一種重大轉變。
(四)從“大家庭”生活逐步過渡為追求獨立的“小家庭”生活
婚后和父母繼續(xù)生活在一起,還是夫妻組織小家庭單獨生活,是傳統(tǒng)家庭生活和現代家庭生活的顯著區(qū)別。傳統(tǒng)家庭生活受到生產水平的制約,為降低生活成本,子女婚后還是選擇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廣大農村中,形成“一村一姓皆為一家”的獨特現象。而在1921年,江浙地區(qū)的學生們逐漸提倡和追求獨立的夫妻生活,但同時希望保持原有家庭關系的“養(yǎng)老”觀念。
在對“訂婚人群”和“未婚人群”392人的調查中發(fā)現,婚后想與父母同住的是281人,占71.68%;希望組織小家庭的是111人,占28.32%。[21]若是僅從調查數據占比來看,似乎學生們還是追求“大家庭”生活,但是,這僅僅為數據的表象,還需要具體分析原因。在提倡和父母居住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父母年老,無人侍奉”,[22]這種侍奉為物質上的侍奉而非精神上的追求,是社會經濟不發(fā)達的一種無奈抉擇。此外,根據潘光旦在1927年的關于婚姻的民意調查可知,在當時調查中,“雖然贊成小家庭制的只有40.5%,但只要在小家庭基礎上加上奉養(yǎng)父母的內容,比例立刻達到60%以上”。[23]這就進一步說明當時社會對小家庭制的追求。在當今物質生活充裕的中國,小家庭制已經是基本的家庭形式,亦是當時人們追求小家庭制的一個結果。
(五)贊同女性角色走向獨立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婚后只宜“相夫教子”,不能“拋頭露面”,但是,在1921年的江浙地區(qū),傳統(tǒng)女性角色開始出現變化,女性角色逐漸獨立,開始走向社會。在陳氏民調中,在結婚后“喜歡妻子在社會上服務”的是282人,“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在社會上服務”的是18人,[24]可知絕大部分都贊同女性群體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女性融入社會,體現了男女平等,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正如陳鶴琴在調查問卷中所言:“女子要在社會中服務,必須要有服務的能力,所以現在做女子的不單要注意家政,就是對于服務社會上的能力,也當在學校時竭力發(fā)展”[25]。
(六)男女平等的夫妻道德觀
在男女夫妻關系上,男性學生逐漸擺脫“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關系,開始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地位。
根據針對“已婚人群”設置的調查問卷第四條“你對你的妻子態(tài)度如何?使用哪種態(tài)度?”所得的反饋結果可知,不管男女雙方在婚前是否認識以及婚后夫妻關系如何,絕大多數男性對待其妻子采用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較少采用“不尊重”“不平等”“憐憫”的態(tài)度。
陳鶴琴在民意調查中把夫妻關系分為4種,分別是愛情濃厚、愛情平常、愛情淡薄、愛情毫無。[26]陳鶴琴將針對“已婚人群”的問卷調查第六題“你對你的妻子態(tài)度如何?”的反饋結果分為8種,筆者為便于統(tǒng)計,將其分為4個大類,詳細情況請見表1。[27]
已婚人群反對納妾的調查結果也能說明新式平等、尊重的夫妻道德觀念已經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調查反饋中,贊成一夫一妻制的是121人,占81.76%;要取妾的是17人,占11.49%;暫未決定是否取妾的是10人,占6.75%。[28]贊同一夫一妻制的比想要取妾的人數多7倍。
通過對陳氏民調研究發(fā)現,1921年江浙地區(qū)男性學生的婚戀觀呈現新舊婚俗雜冗的狀態(tài)。一方面,學生的精英意識要求順應時代的變革,革新傳統(tǒng)婚俗的陳規(guī)陋習,爭做社會婚俗變遷的引領者;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學生對新式婚戀觀的認知并不徹底,凸顯了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從總的婚姻發(fā)展變遷角度來看,江浙地區(qū)學生趨新、求新、要求變革的婚戀觀念,是與整個社會婚姻觀念變革相一致。
婚戀觀是基本的社會道德觀。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和文化現象,婚戀觀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在思想觀念上的集中體現。1921年江浙地區(qū)的男性學生婚戀觀,既體現出男性學生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也反映了當時男性學生向往愛情和家庭幸福的觀念。這種新式思想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婚姻思想層面的延伸,是資本主義經濟和自由平等民主價值觀念的反映。
陳鶴琴的民意調查提供了一份有別于傳統(tǒng)文獻資料的量化信息數據表。這種民意調查不僅為了解1921年江浙地區(qū)的學校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資源,也對認識近代的中國教育史產生了價值。
婚戀觀的變遷仍需要經歷一個現代化和長期化的過程。如何破除國人婚戀觀念中的陳規(guī)陋習?除了加強宣傳外,還應該提高國人的受教育水平。正如陳鶴琴在民意調查結束后所言:“若男子不受教育,對于舊式婚姻斷不能發(fā)生不滿意的心,若女子不受教育,斷不能達到解放的那一天,若男女都不受教育,中國的婚制斷無改良之一日,所以要改良中國的婚制,增進人類的幸福,鞏固國家的基礎,當從普及教育著手。”[29]
注釋與參考文獻
[1][2][3][4][5][6][8][9][10][11][12][18][20] 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21年,第104,102,102-103,103,103,103,104,113,109,105,103,108,108頁。
[7]在調查已結婚人群的行婚年齡時,因為有幾位學生沒有填寫年齡,所以在考察行婚年齡問題時候,只有176位同學的行婚年齡。
[13]據陳鶴琴在最初統(tǒng)計時計算,“未婚人數”為266人,而在《東方雜志》第18卷第5號中,統(tǒng)計“未婚人數”為269人。兩次統(tǒng)計人數并不相符,但對于調查結果影響甚微。
[14][15][28]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5號,1921年,第108、107、98頁。
[16][21]22][24][25][29]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6號,1921年,第110-111、115、116、116、116、122頁。
[17]已婚男性滿意的原因分別如下:1.善治家務;2.為人溫和;3.性情相投;4.有知識;5.有才能;6.賢明;7.樸實勤勞;8.奉親撫幼;9.品貌尚可;10.很聰明;11.行事謹飭;12.服務社會;13.沉默寡言;14.為父母的緣故;15.能自立;16.服從;17.好勝。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21年,第108頁。
[19]已婚男性不滿意的原因分別如下:1.缺乏知識;2.婚姻代訂,自無主權;3.性情不投;4.結婚太早;5.妻子無獨立思想,依賴性養(yǎng)成;6.妻子身體薄弱;7.貌丑;8.小足;9.訂婚太早;10.意見不同;11.缺乏才能;12.不善治家;13.志趣不同;14.涂粉;15.年歲相差太多;16.多一人負擔。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21年,第108-109頁。
[23]潘光旦:《中國之家庭問題》,上海:新月書店,1929年,第41頁。
[26]“愛情濃厚”是指:愛情很好,沒有什么不和睦的事;愛情怎樣,難以言語形容;結婚前后從未有不和睦的事?!皭矍槠匠!笔侵福簮矍檫€好,不和睦的事也沒有;雖然不十分親密,也沒有不和睦的事;愛情尚好,結婚數年,沒有不和睦的事,因為兩方多有原諒?!皭矍榈 笔侵福簮矍槭呛芷匠5?,不和睦的事總是有的?!皭矍楹翢o”是指經常發(fā)生口角和反目。例如:時常不和睦;沒有任何愛情;我和她從來沒連著說過三句話。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21年,第105-106頁。
[27]在表1中,對待妻子不平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不尊敬不平等;2.態(tài)度冷淡;3.憐憫態(tài)度。東方雜志編輯部:《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21年,第105-106頁。